AI“鬼点子”的浮沉:从创意狂潮到商业死亡谷的深层洞察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Absurd.website”现象揭示了AI创意与商业落地间的巨大鸿沟。尽管AI极大地降低了原型门槛,但缺乏对用户需求的深层理解、有效的市场推广及产品长期打磨,使得大量AI“鬼点子”最终沦为泡沫,验证了乔布斯“创意是毒药”的警示。

在瞬息万变的科技浪潮中,总有一些异想天开的项目,它们如同夜空中划过的流星,短暂而璀璨,却难以留下长久的印记。近期在社交媒体X上引发关注的“Absurd.website”便是其中一例,它收录了30个充满奇思妙想、甚至带有些许荒诞色彩的AI小项目。从“性感数学”到“艺术家死亡效应数据库”,这些点子无疑展现了AI赋能下,创意爆发的惊人潜力。然而,这些“鬼点子”在吸引眼球的同时,也引发出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在AI大爆炸时代,仅仅凭借创意,甚至结合前沿技术,是否就能在残酷的市场中生存下来?

创意的两面性:从“鬼点子”到“毒药”

“Absurd.website”上的项目,不少都巧妙地利用了AI技术,例如AI生成的海报、粗糙的AI界面设计,乃至“Open Celebrity”这种纯粹由AI生成的免费名人照片。它们以其新颖性和颠覆性引人入胜:

  • Sexy Math:将数学学习与奖励机制结合,利用视觉刺激提高儿童学习兴趣,尽管其伦理边界颇受争议。
  • Artist's Death Effect Database:通过数据分析预测艺术家作品升值潜力,将艺术的悲剧性与资本的逐利性诡异地结合。
  • Spot The Differences:以“无差异”的找不同游戏,哲学性地反思社会对意义的过度追求。

这些项目无疑展现了AI在创意领域的巨大潜力,它降低了实现脑洞的门槛,使得任何一个想法,无论多么离奇,都能迅速以原型或概念产品的形式呈现。然而,正如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所言:

“一个绝妙的点子往往是公司最危险的毒药。”1

乔布斯认为,盲目乐观地以为创意就能带来成功,是极具误导性的。创意与成熟产品之间存在一道巨大的鸿沟,弥合这道鸿沟需要无数次的权衡、调整、让步和细节打磨。最初的灵感在实现过程中可能会变得面目全非,因为技术、材料、用户反馈等现实因素会不断挑战和塑造它。这种从“想到”到“做到”的复杂过程,远非一个“绝妙点子”所能涵盖。Absurd.website的创始人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但其X平台只有寥寥26个粉丝,每篇帖子点赞数也屈指可数,这无疑是乔布斯理论在AI时代的又一佐证。

AI淘金热下的“死亡谷”:产业生态与筛选机制

当前,AI领域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淘金热,大量资本涌入,创意层出不穷。然而,伴随而来的却是惊人的淘汰率。根据AI工具聚合网站DANG!的数据,在新增的4850个AI工具中,已有高达1351个被关闭、收购或停运,仅2025年就有277个工具“入土”,这意味着平均每天至少有一款AI工具走向终结2。这片“AI坟墓”深刻揭示了当下产业生态的残酷筛选机制。

分析这些夭折的AI项目,我们发现了一些普遍的症结,它们往往是商业敏锐度、技术应用深度和用户洞察力不足的体现:

  • 缺乏深层用户需求洞察:许多项目仅仅是简单地封装了GPT或其他大模型接口,提供新奇功能,但未能真正解决用户的实际痛点,也无法融入用户既有的工作流程。例如,AI搭讪语生成器AI Pickup Lines因缺乏持续用户粘性和盈利模式而关闭,尽管其最初颇具幽默感。
  • 推广与市场触达乏力:即使拥有不错的产品,如果缺乏有效的推广渠道和市场策略,也无法被人看到并使用。这在高度竞争的AI工具市场尤为明显。
  • 用户工作流兼容性差:一些AI工具试图强行改变用户习惯,导致其与现有工作流不兼容,增加了额外摩擦,而非提升效率。
  • 目标用户模糊:部分产品号称“为每个人设计”,但实际缺乏明确的目标用户群体,导致产品定位模糊,难以精准营销和迭代。
  • “伪效率”陷阱:虽然打着“AI赋能”的旗号,但很多工具并未真正节省用户时间,仍需大量人工清理、检查和复制粘贴,徒增了使用成本。

这些问题表明,当前的AI创业热潮中,概念炒作往往大于实际功能,热钱涌入加速了创意的变现,却忽视了产品与市场、技术与需求之间的深层匹配。

技术与人性:从表面需求到深层价值

“Absurd.website”上的许多项目,如“外星人地球生活指南”或“慢速快递服务”,本质上是一种艺术性的社会实验或哲学思辨。它们通过对现实的夸张、异化,来引发我们对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商业模式乃至人类存在意义的思考。这正是Wired风格所推崇的跨领域整合和批判性思维的体现。

然而,当这些思辨性的“鬼点子”试图进入商业领域时,其固有缺陷便暴露无遗。它们更多地触及了人性的好奇心和娱乐性,而非转化为持续的、可支付的价值。例如,“One Life Game”强调“只有一次机会”的游戏体验,试图通过极端的规则设置来探讨生命的脆弱与决策的重要性。这在哲学层面引人深思,但在商业游戏市场中,其受众的窄化和盈利模式的挑战是显而易见的。

AI作为一种强大的赋能工具,其“生成”能力使其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低成本实现各种创意。然而,这种能力的普及也带来了“劣币驱逐良币”的风险,即大量肤浅、同质化或缺乏深层价值的产品充斥市场,掩盖了真正具有突破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在AI伦理方面,“性感数学”和“艺术家死亡效应数据库”等项目也触及了社会敏感区,它们在追求“高效”和“有趣”的同时,是否逾越了道德底线?AI让这些概念得以“具现”,但对其深远社会影响的评估,仍是开发者和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

未来洞察:可持续AI创新的范式

展望未来3-5年,AI领域的创新将经历一个从“广撒网”到“精准捕捞”的范式转变。随着基础模型能力的日益成熟,单纯依靠封装API的“鬼点子”将越来越难以生存。真正能够脱颖而出的,将是那些将技术深度融入特定场景、解决真实痛点、并具备清晰商业逻辑的产品。

未来的可持续AI创新将具备以下特征:

  1. 需求驱动而非技术驱动:从用户或行业的实际需求出发,而不是仅仅因为“AI能做到什么”就去创造产品。这将需要更深入的市场调研和用户访察。
  2. 深植行业生态与工作流:AI不再是独立的应用,而是作为无缝的模块或服务嵌入到现有软件、平台和业务流程中,减少用户切换成本和学习曲线。例如,AI在软件工程、科学发现等领域的应用,其价值在于与特定领域的深度结合3
  3. 价值创造与经济模型清晰:产品必须能为用户创造可量化的价值(效率提升、成本降低、体验优化),并建立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无论是订阅、增值服务还是其他创新模式。
  4. 持续迭代与用户共创:产品开发不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与用户持续互动,根据反馈进行快速迭代和优化,这需要产品团队具备高度的灵活性和执行力。
  5. 伦理与治理的内生考量:对于涉及敏感数据、社会影响或人类价值观的AI应用,伦理设计和风险评估将成为产品设计和商业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而非事后补救。
  6. 跨领域协同与生态构建:未来的AI巨头将是那些能够有效整合算力、数据、模型、应用,并能连接不同行业领域,构建繁荣生态系统的企业。

“Absurd.website”及其所代表的AI“鬼点子”现象,是AI技术普及初期必然经历的创意狂潮。它提醒我们,技术进步的意义不仅在于能够创造出多么新奇或荒诞的事物,更在于如何以其之力,去解决人类面临的真实挑战,推动社会进步,并在商业价值与伦理责任之间找到平衡。在AI的“死亡谷”中,只有那些深谙商业逻辑、洞察人性深处、并能将技术与社会价值有效整合的产品,才能最终穿越迷雾,走向成功。

引用


  1. 乔布斯谈“一个绝妙的点子往往是公司最危险的毒药”·搜狐科技·搜狐网(2015/10/21)·检索日期2025/9/1 ↩︎

  2. 这个荒诞网站藏着30个AI「鬼点子」,但我觉得它活不长·机器之心·关注AI的机器之心(2025/9/1)·检索日期2025/9/1 ↩︎

  3. AI for Science – Harnessing AI for Scientific Discovery·MIT Technology Review·(2023/10/26)·检索日期2025/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