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鸿沟下的真实之战:中国AI内容标识新规如何重塑数字信任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中国四部门联合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正式实施,要求所有AI生成内容进行显式与隐式标识。此举旨在对抗日益泛滥的AI虚假信息,重建数字信任,并推动全球AI治理迈向强制性规范的新阶段,重塑内容产业的商业逻辑与社会生态。

当前产业格局与监管破局

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浪潮席卷全球之际,AIGC(AI-Generated Content)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逼真度渗透进数字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从文本生成、图像创作到音视频合成,AI不仅极大提升了内容生产的效率,也随之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社会挑战。虚假信息泛滥、深度伪造(Deepfake)诈骗、名誉侵权乃至心理操纵等问题日益凸显,使得“真实”与“虚假”的界限变得模糊,甚至连经验丰富的互联网用户都难以辨别。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于2025年9月1日正式实施了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四部门联合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以下简称《标识办法》)。12

这一里程碑式的法规,迅速引发了中国主要AI大模型厂商和内容平台的积极响应。DeepSeek、腾讯元宝、字节豆包、阿里通义、Kimi、智谱清言等头部企业纷纷更新用户协议,明确承诺对AI生成内容进行标识。与此同时,B站、抖音、快手等互联网传播平台也上线了相关功能,要求用户主动声明或平台自动识别并打标。3 《标识办法》的核心在于其强制性:它不仅涵盖了文本、图片、音频、视频、虚拟场景等所有AI生成内容形式,更将标识义务扩展至AIGC技术服务者、平台和用户三方,构建了一个从源头生成到最终传播的全链条责任体系。这标志着中国在AI内容治理上,迈出了全球范围内都极具前瞻性和实践意义的一步,旨在通过明确的规则,重建数字时代的信任基石。

技术赋能与伦理挑战的交织

AI内容逼真度的飞速提升,无疑是导致“真实之战”打响的根本原因。那些曾被认为是“一眼假”的AI作品,正变得越来越难以区分。新闻报道中,马来西亚老夫妻因AI合成的“记者走访”视频误信缆车项目,驱车数小时却扑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形象被深度伪造,用于虚假美白产品代言;YouTube上儿童被AI生成的恐怖视频惊吓,家长不得不禁止孩子使用平台。甚至在年轻人群体中,AI催婚视频的泛滥,以及“袋鼠登机”这类无明显硬伤的AI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的广泛传播和混淆,都深刻揭示了人类在AI高度逼真内容面前的认知脆弱性3

《标识办法》对此提供了关键的技术应对策略:显式标识(Explicit Labels)隐式标识(Implicit Labels)。显式标识以文字提示、角标、语音提示等用户可感知的形式,在内容开头、结尾或交互界面中明确告知其AI生成性质。例如,图片上的半透明水印、视频起始画面或播放周边的提示语。隐式标识则更为底层,要求服务提供者在生成内容的文件元数据(如图片EXIF信息、音视频文件头)中,嵌入生成内容的属性信息、服务提供者名称或编码、内容编号等制作要素信息,以实现来源可追溯性24 这一双重标识机制旨在从不同层面确保AI内容的透明度。

然而,技术的挑战不仅在于识别。在全球范围内,AI标识的推行并非坦途。欧盟的《人工智能法案》虽已出台,但强制标签要求可能要到2026年才生效,且其分级管理模式与中国的“一刀切”有所不同。美国联邦层面尚未有全国性法规,科技巨头多采取自愿原则。以谷歌旗下的YouTube为例,尽管谷歌自身模型支持水印,但YouTube平台AI短视频泛滥,尤其是儿童频道成为重灾区,虚假信息和低质量内容充斥,充分暴露了非强制性监管环境的局限性。更有甚者,YouTube被曝未经创作者同意,擅自对真实视频进行“AI增强”,使其呈现出类似AI视频的“塑料感”,这不仅引发了创作者的愤怒,也进一步加剧了真实与虚假的模糊,敲响了平台道德边界的警钟。3

商业生态重塑与未来机遇

AI内容标识的强制化,无疑将对整个AIGC产业的商业生态产生深远影响。从TechCrunch的视角看,这既是挑战,也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机遇。

首先,对AI技术服务提供者而言,合规成本将显著增加。模型研发和应用部署阶段必须内置标识功能,例如,图像生成算法需要集成水印叠加模块,音频系统需加入提示音轨迹。但从长远来看,此举有助于重塑信息可信任体系,减少AI滥用带来的负面效应,从而为行业带来更可持续的发展空间。监管层在制定《标识办法》时,亦考虑了企业负担,鼓励采用文本符号标识、音频节奏标识、元数据等低成本实施方案,以降低中小企业的合规门槛。14

其次,对内容传播平台而言,将面临更为严苛的内容审核和管理要求。平台需要投资开发先进的AI内容检测算法、元数据扫描工具,并建立起一套从内容上传、识别、标记到展示的全流程机制。这不仅能有效遏制虚假信息传播,也能净化内容生态,提升用户体验。

此外,《标识办法》的实施,客观上将催生新的服务市场。专门提供数字水印嵌入、AI内容检测、标识管理SaaS(软件即服务)等合规技术服务的公司将迎来发展机遇。具备标识技术实力和合规管理能力的企业,将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生态洞察来看,目前人类影响者(Influencer)的平均收入是AI影响者的46倍3,这似乎是人类的胜利。然而,考虑到AI内容极低的制作成本和巨大的产量潜力,这一差距实则“小得可怕”。Business Insider报告预测,全球创作者经济(含AI生成内容)到2025年将达250亿美元,虚拟创作市场到2030年将增至378亿美元3。这意味着AI生成内容的商业价值和市场份额将持续高速增长。标识的强制化,虽然短期内增加了投入,但长期将为这个庞大的新兴市场建立信任基础,促使内容创作者和平台更注重内容的质量和真实性,而不是盲目追求流量,从而引导资本流向更负责任、更具创新性的AIGC应用

全球AI治理的中国模式与深层思辨

《标识办法》的正式施行,不仅是中国在AI治理领域的一次深入实践,更是对全球AI治理格局的一次有力探索。它所体现的**“技治与法治互嵌运行”、“多部门协同监管”、“全流程精细化管理”**的特点,构建了从技术共识到法律秩序的进阶之路,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规则的形成提供了“中国方案”。5

Wired的哲学思辨维度,这项法规的深层意义在于其对数字时代“真实”概念的重新界定。当技术进步使得“制造真实”变得如此简单和廉价,人类如何捍卫其对世界的基础认知?《标识办法》尝试通过强制性的技术手段,为人与机器生成的内容之间划定一道清晰的边界,从而保障公民的知情权,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以及防止技术滥用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伤害。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操作,更是一场关于人类信任、信息完整性与社会稳定的深层博弈

然而,我们必须保持批判性思维。标识系统并非万无一失,“漏网之鱼”总会存在。恶意删除、篡改、伪造标识的行为,以及为这些行为提供工具或服务的行为,已经被《标识办法》明令禁止并可追究法律责任24,但技术对抗是永恒的。显式标识即便再醒目,也可能无法完全阻挡老人对“AI乖孙”的依恋,或是长辈被“AI催婚”视频影响。这提示我们,技术治理的最终效力,有赖于公众AI素养的普遍提升。只有当社会整体的辨别能力与法规、技术同步发展时,数字信任才能真正重建。

《标识办法》的实施,象征着中国在人工智能治理上迈出了关键一步,从“猫鼠游戏”式的被动追逐,走向了更为主动、系统性的规范。它预示着未来AI产业的发展将更加规范透明,一个**“内容可标识、来源可追溯、责任可追究”**的网络空间治理机制正逐步形成。1 这场数字鸿沟下的真实之战,才刚刚拉开序幕,其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深层影响和变革意义,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和深思。

引用


  1. 深度解读《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知乎专栏·上海锦天城(重庆)律师事务所(2025/4/9)·检索日期2025/9/2 ↩︎ ↩︎ ↩︎

  2. 关于印发《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的通知·国家网信办 工业和信息化部 公安部 广电总局(2025/3/7)·检索日期2025/9/2 ↩︎ ↩︎ ↩︎

  3. DeepSeek 等大模型集体“打标”,从此告别 AI 造假?·直面AI·毕安娣(2025/9/2)·检索日期2025/9/2 ↩︎ ↩︎ ↩︎ ↩︎ ↩︎

  4.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答记者问·中国网信网·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有关负责人(2025/3/14)·检索日期2025/9/2 ↩︎ ↩︎ ↩︎

  5. 专家解读|从技术规则到技术标准:人工智能治理的标识管理·中国网信网·金波(2025/3/14)·检索日期2025/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