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巨龙学会慢舞:A股如何在科技浪潮中寻找新节奏?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中国股市正经历一场由技术创新驱动的结构性“慢牛”行情,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流动性泛滥。在政策导向、资本逐利和“存款搬家”的多重催化下,新兴科技力量正重塑市场估值体系,预示着一个以高质量发展为内核、机构主导的新投资范式正在形成,但其持续性仍需基本面与风险管理的双重支撑。

在那个遥远的2025年8月,当全球目光聚焦于太平洋两岸的经济博弈时,中国的A股市场却悄然上演了一出“慢牛”的独角戏。长期以来,中国股民对“牛市”的记忆,往往伴随着一飞冲天的狂热与随之而来的断崖式下跌,犹如一场酒精含量过高的派对,热闹却短暂。然而,此轮行情的“慢”字,似乎预示着一个与众不同的篇章,它在不经意间将上证指数推向了十年来的新高,总市值更是一举突破了100万亿元人民币的大关1。这究竟是历史重演前的序曲,还是中国资本市场正在摸索一种更为成熟的“亚洲式”步态?

市场格局重塑:当科技成为新“股王”的桂冠

传统的A股牛市,往往由政策宽松的“春风”和充裕的“大水”共同灌溉。但这一次,虽然流动性充裕的迹象不容忽视,市场人士口中的“水牛”标签似乎也“恰如其分”1,但更深层次的变革正在发生。如同旧世界的君王退位,新时代的英雄登场,A股的财富版图正在经历一场剧烈的板块轮动。

数据显示,自2025年4月8日关税冲突以来,创业板指、科创50、北证50等科技指数的涨幅分别高达56.44%47.66%48.88%,而科创50在8月单月更是暴涨_超过30%_ 1。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曾经被奉为圭臬的“茅王”和“宁王”,如今风光不再,资金正以一种近乎“势利”的姿态,从传统消费和新能源的“旧爱”转向人工智能与半导体的“新宠”2

这场“换届”的加冕礼上,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AI芯片巨头寒武纪。在DeepSeek发布下一代国产芯片设计、国务院发布《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意见》3的双重催化下,寒武纪股价一骑绝尘,不仅创下历史新高,更以逾_1500元/股_的收盘价,将贵州茅台“拉下马”,正式登顶A股“新股王”宝座2。其上半年营收同比暴增4347.82%、净利润同比**大增295.82%**的惊人业绩,无疑是这场科技狂潮的最好注脚1

然而,如同任何一场盛宴,伴随狂欢而来的总有理性冷静的声音。寒武纪股价在随后的风险提示公告后迅速下跌,以及部分分析师对科创50高达_166倍_的市盈率(远超2015年创业板牛市顶点的135倍)的担忧,无疑是市场对潜在泡沫的警醒1。毕竟,在资本市场这片瞬息万变的土地上,“脱离基本面”的飙升往往是高处不胜寒的前兆。这不仅仅是技术竞赛,更是一场对中国新经济韧性和持续创新能力的终极考验。

资本的迁徙:从储蓄的堡垒到股票的乐园

当股市的火焰重新点燃,资金的流向便成了最直观的晴雨表。2025年7月的金融统计数据,无疑揭示了一场悄无声息却声势浩大的“存款搬家”运动。居民存款减少1.11万亿元,而非银存款则增加了2.14万亿元1,这组数据清晰地描绘了资金从银行体系向资本市场的“大迁徙”。

这场迁徙的动力源于何处?一方面,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已降至历史低点,让“躺平”在银行的资金“坐立不安”;另一方面,A股市场累积_12个月平均回报达到20%左右_的“赚钱效应”,犹如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渴望增值的资金1。中金公司甚至测算,未来居民“超额储蓄”中,约有5万亿至7万亿元的潜在资金可能流入股市1

不过,这场资本的流向并非全然涌向直接的股票交易。机构投资者,特别是高净值客户和私募基金,成为此轮行情的重要推手。他们或通过私募产品“借道”进入科技成长股,或通过“固收+”类型的资管产品,以更稳健的方式拥抱权益市场。甚至连“国家队”也积极增持宽基ETF,以期稳定市场预期。然而,吊诡的是,尽管ETF总规模突破5万亿元,但扣除国家队投入,宽基ETF整体却呈现_资金净赎回_的尴尬局面,表明散户资金在从大盘指数流出,转向更具主题性的行业ETF,或通过资管产品“间接参战”1

这不仅仅是资金的物理位移,更深层次地,它反映了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从传统模式向高质量发展转换的大背景1。当实体经济中传统行业的投资机会相对稀缺,资本自然会寻找新的增长引擎。人工智能、创新药、高端制造等新兴产业,正日益成为资本逐鹿的新战场,也是中国经济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所在。

穿越迷雾:慢牛能否蜕变为长牛?

“慢牛”的叙事固然动听,但A股历史上“牛短熊长”的魔咒,让许多投资者在憧憬之余仍心存疑虑。这轮行情能否真正摆脱宿命,实现从“水牛”到“长牛”的华丽转身?

乐观者认为,当前的牛市与2015年由杠杆资金驱动的“疯牛”有着本质区别:市场情绪和估值均低于彼时,杠杆风险并不突出,且更多由机构资金主导,稳定性更高1。他们将这轮行情定义为“结构化的新经济牛市”,认为中国在芯片、人工智能等战略新兴产业的突破,正在重构全球经济格局,有望为A股奠定长期牛市的基础1。正如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所言,市场定价已不限于宏观经济内部形势,还与科技、“反内卷”等外生变化关联,涵盖了国际经贸秩序重构和国内资本市场制度改革等要素1

悲观者则忧心忡忡。部分投资者担心,在缺乏强劲基本面支撑的情况下,纯粹由资金推动的估值提升空间有限,尤其是部分科技股短期涨幅过大,已发出“投机泡沫”的警示1。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普涨快牛”取代了“结构化慢牛”,那么其结局也往往“快”得令人措手不及1

要将“慢牛”锻造成“长牛”,中国的资本市场还需做足功课。首先,正如美国股市长牛的秘密在于一批批科技龙头企业的持续成长,A股也需要更多具备持续发展能力的科技“新星”不断涌现,并能在资本市场中得到合理定价,而非昙花一现的炒作1。其次,政策层面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宏观调控与市场监管的协同发力,能够为资本市场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更重要的是,完善市场风险防控机制,加强对杠杆水平、跨境资本流动等重点领域的预警,才能增强市场的韧性,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1

归根结底,A股的未来,将不仅仅是经济数据的简单映射,更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突破以及资本市场制度进化的综合体现。在这场资本的慢舞中,能否找到一个既能激发活力又可规避风险的平衡点,将是中国金融智慧的终极考验。

引用


  1. A股慢牛,谁来接力?·财经杂志·郭楠 张欣培 黄慧玲 唐郡 康国亮(2025/9/2)·检索日期2025/9/2 ↩︎ ↩︎ ↩︎ ↩︎ ↩︎ ↩︎ ↩︎ ↩︎ ↩︎ ↩︎ ↩︎ ↩︎ ↩︎ ↩︎ ↩︎ ↩︎ ↩︎

  2. 寒武纪登顶“股王” A 股投资逻辑生变? - 南方+·南方+·庞华玮(2025/8/29)·检索日期2025/9/2 ↩︎ ↩︎

  3. AI周报| 寒武纪成A股“股王”;国务院发布人工智能+行动意见 - 第一财经·第一财经·(2025/8/28)·检索日期2025/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