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虚构的现实:在真理的废墟上重建数字信任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生成式AI正以惊人的效率和拟真度批量制造虚假信息,模糊了现实与虚构的边界,对社会信任和认知安全构成前所未有的挑战。应对这一危机需技术、法规、平台治理及公民素养提升的多维度协同,以在信息洪流中重建可信的数字社会基础。

今年上半年,“华山医院前院长张明远客死洛杉矶”的假新闻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甚至一度蒙蔽了部分媒体从业者的判断。这并非孤例,从“每20个80后有1人去世”到“上海退休教授靠阳台核电池供电”,一系列由AI编造的“大新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影响力搅动舆论场。这些事件不仅揭示了生成式AI在内容创作上的强大能力,更敲响了警钟:在AI深度参与信息生产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定义和捍卫“真实”?

AI赋能下的信息失真:挑战与新范式

生成式AI,尤其是大型语言模型(LLMs)和多模态模型,通过学习海量数据,能够生成高度拟人化、逻辑连贯的文本,以及几近完美的图像和视频。这使得AI制造的虚假信息呈现出与传统谣言截然不同的新特点:

  • 高拟真度与欺骗性: AI能够编造细节丰富、甚至包含图片和视频相互印证的故事,例如在西藏地震中传播的“六指小男孩”图片1,其情绪感染力足以掩盖微小瑕疵,肉眼识别难度极大。
  • 低门槛与工业化生产: 犯罪分子如王某某团伙,利用AI工具批量采集“爆款内容”并迅速改写发布,以“4个大号、500多个小号”日发1万条帖文,累计制造超过30万条不实信息1。这种**“工业化生产”模式**将内容生成门槛降至冰点,实现了假新闻的规模化、自动化生产。
  • 情感触发与病毒式传播: AI假新闻往往精准戳中公众的恐惧、好奇或同情等情绪点,使其比常识类谣言更具传播力。这些内容利用人类固有的认知偏差,迅速引爆话题,带来更大的公共危害。

传统谣言治理手段主要依赖专业权威比对和人工核查。然而,面对AI“跨模态原生”的虚构能力和“工业化生产”效率,现有辟谣机制显得捉襟见肘。

算法共谋与传播迷局:商业生态中的放大效应

假新闻的泛滥并非单纯的技术问题,它与当前的商业模式和信息分发机制深度交织。社交媒体平台和搜索引擎的算法推荐机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AI谣言的“共谋者”。

  • 流量驱动的诱惑: 在注意力经济下,能够引发强烈情绪、具有高话题性的内容(无论真假)更容易获得高点击率和互动,从而被算法判定为“优质内容”并推送给更多用户。这种机制无形中激励了假新闻的生产和传播。
  •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的算法困境: 辟谣信息往往缺乏争议性,难以获得同等流量支持,导致其传播广度远不及谣言本身。许多受众看到了谣言,却无缘接触到辟谣内容,加剧了“谣言易信、辟谣难接受”的社会心理1
  • 平台治理的成本与效率: 尽管平台已能快速下架已发布的谣言并拦截新增内容,但提前捕捉潜在不实信息风险、核实真实性以及提升辟谣触达率,仍是巨大的挑战。平台在虚假信息治理上的人力和技术投入成本正持续上升1,这凸显了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张力。

真伪边界的消弭:对认知与社会信任的深远冲击

当AI能够轻松构建一个看似真实却完全虚构的世界时,对个体认知能力和社会整体信任体系的冲击是深远的。

“生成式AI正在重塑谣言的传播生态,技术的加持让AI谣言无论在空间、速度还是结构、方向、效果上,都更具‘说服性’、虚假性和强传播性,使得传统辟谣手段难以招架。”——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陆洪磊1

这种冲击体现在:

  1. 认知负荷的增加: 用户需要耗费更多精力去甄别信息的真伪,这不仅增加了认知成本,也可能导致部分人因不堪重负而放弃主动核查,更容易被虚假信息左右。
  2. “后真相”时代的深化: 当客观事实被反复操纵和解构,人们对真相的信仰将受到侵蚀。信任是社会协作的基石,一旦公众对媒体、专业机构乃至政府的信任崩塌,社会极易陷入分裂与无序。
  3. 信息茧房的强化: AI算法根据用户偏好推送内容,可能进一步强化其既有观点,使其更难接触到不同视角和真实信息,加剧社会极化。

长此以往,AI虚构的现实将不仅影响信息消费,更可能动摇民主协商、科学决策乃至人类文明的根基。

多维度治理破局:技术、法规与伦理的协同演进

面对AI假新闻的严峻挑战,全球正从多个维度探索治理路径,构建一个更加健壮的“数字免疫系统”。

  • 法规与标准先行: 中国于2023年9月1日施行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1是重要一步,它强制要求服务提供者在生成内容下载、复制、导出时确保含有显式标识,并鼓励添加数字水印等隐式标识。这为内容的溯源和辨别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技术支撑。抖音、快手、微信、微博、百度等国内主要平台均已积极响应,上线了相应标识功能,或正在探索更精细化的处置规则12
  • 平台技术赋能:
    • AI识别与检测: 平台正投入巨大资源,利用机器学习技术识别AIGC内容的细微瑕疵(如“六指”),并分析元数据中的隐式标识。抖音已升级AI内容标识功能,对于未主动标识的疑似AIGC内容,将自动添加“疑似使用了AI生成技术,请谨慎甄别”的提醒标签1
    • 谣言库与拦截机制: 建立庞大的谣言数据库,对已知谣言进行快速拦截和下架。
    • 预警信号体系: 持续建设发现虚假不实信息信号的能力,不仅限于热点事件,还包括用户反馈、内容特征分析、旧闻再次传播等多元维度1
    • 辟谣的精准触达: 探索在搜索场景推出辟谣卡、定向精准推荐辟谣视频等,力求让辟谣信息更有效地抵达受众。
  • 问责与惩戒机制: 平台正在探索对未主动标识AI生成内容的账号进行差异化处罚,从打标签提醒到限流,直至禁言,以遏制恶意造假行为12。上海警方对王某某团伙的查处,也体现了国家层面对利用AI制造谣言的零容忍态度。
  • 社会共治与公民素养:
    • 用户举报: 百度等平台开通投诉举报通道,鼓励用户参与监督1
    • 媒体素养教育: 提升公众的信息辨别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使受众能主动核实信息来源,特别是对不知名自媒体发布的内容保持合理怀疑1

前瞻:构建可信数字社会的未来图景

展望未来3-5年,AI与假新闻的博弈将是一个持续的**“军备竞赛”**。AI生成技术将不断进步,使其制造的虚假信息更难被察觉;同时,AI检测技术也将不断演化,从基于特征识别转向更深层次的语义理解和内容溯源。

这场博弈的核心将不仅仅是技术对抗,更关乎数字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

  1. 内容溯源的区块链化: 结合区块链等分布式账本技术,为内容的生产、分发和修改打上不可篡改的时间戳和数字指纹,确保内容的原始性和可追溯性,构建可信内容生态
  2. 多中心化的真相验证网络: 鼓励独立机构、研究者和公众共同参与真相核查,形成一个去中心化、多元视角的验证网络,避免单一权威机构的局限性。
  3. AI伦理与治理的全球协同: 鉴于信息跨境传播的特性,国家和国际层面需要建立更广泛的AI伦理准则、治理框架和执法协作机制,共同应对全球性的信息挑战。
  4. 教育体系的重塑: 从基础教育阶段就融入批判性思维、数字素养和AI伦理教育,培养新一代公民在复杂信息环境中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最终,重建数字信任并非一蹴而就,它要求技术创新者承担更多社会责任,政府加强监管,平台企业平衡商业利益与公共利益,而每个公民则需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AI虚构的现实洪流中,为真理和可信信息开辟一条清晰的航道,确保人类文明的健康前行。

引用


  1. 越来越多“大新闻”,由AI制造·界面新闻·肖芳(2023/11/20)·检索日期2023/11/20 ↩︎ ↩︎ ↩︎ ↩︎ ↩︎ ↩︎ ↩︎ ↩︎ ↩︎ ↩︎ ↩︎ ↩︎

  2. 人工智能合成内容新规落地互联网平台纷纷响应·封面新闻(2023/09/02)·检索日期2023/11/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