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企业级AI正从盲目追逐大模型参数转向以投资回报率(ROI)和场景匹配为核心的价值导向。联想SSG的实践揭示,通过全栈AI能力和系统性方案应对幻觉挑战,并以智能体为载体,企业方能实现AI的真正落地与商业价值兑现,驱动深层产业变革。
在数字化的浪潮中,人工智能(AI)的演进轨迹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范式转移。从早期的技术探索与算法竞赛,到如今强调实际价值与投资回报的理性落地,AI正在企业级应用中找到其真正的商业锚点。联想方案服务业务集团(SSG)近期分享的洞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这一变革的独特视角:AI的重心已然从实验室里的参数规模,转移到企业业务中的_场景匹配_和_价值兑现_。这不仅是一场技术革新,更是一次关于商业逻辑、产业生态乃至哲学思辨的全面重构。
AI应用范式:从参数竞赛到价值回归
过去几年,大模型的参数规模和性能提升一直是AI领域最受瞩目的焦点。然而,正如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胡贯中所指出,AI行业正进入一个“从参数竞赛走向价值回归”的新阶段1。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盲目追求最新、最大的模型,不仅意味着高昂的计算成本与延迟,更可能因与实际业务场景脱节而难以产生明确的投资回报率(ROI)。
这种转变的深层逻辑在于,企业级AI的核心诉求并非构建通用智能,而是解决特定业务痛点,提升效率或创造新价值。在ToB领域,客户真正看重的是AI能否在具体场景中释放价值,而非模型本身的技术极限。这意味着,那些“够用”的中小模型,在很多业务流程中已然足够,并且在成本效益上更具优势。联想“乐享”超级智能体在零售电商场景中的成功,便是这一理念的明证:通过意图识别、任务编排和跨系统执行,它实现了订单转化率提升30%、GMV增长15%、流程人效提升30%1。这组量化数据强有力地证明了“模型够用+场景匹配”才是释放AI价值的关键,也印证了TechCrunch所强调的商业敏锐度。
破解幻觉困境:系统工程与全栈解法
大模型的“幻觉”问题,即生成不准确或虚假信息,一直是其商业应用的最大障碍之一。胡贯中坦言,“幻觉是这一代架构的共性,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消除。”1 这揭示了一个重要的哲学思辨点:技术并非万能,其局限性需要被正视,并以系统性思维加以应对。
解决幻觉并非依赖单一技术突破,而是一项复杂的_系统工程_。联想SSG的实践表明,这需要从模型工程化、多模态交互,到RAG(检索增强生成)检索与多模型协作等全链路的优化1。Google搜索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例如DeepSeek通过将企业知识图谱与实时交易数据绑定,显著降低了金融风控场景的幻觉率2;谷歌Med-PaLM 2通过多模态验证矩阵,将误诊率降低62%2。Gartner 2024年的报告更警示,未建立防御体系的企业,大模型应用3个月后幻觉率平均增长47%2,凸显了构建系统性防御机制的紧迫性。
联想的优势在于其软硬件+服务的一体化全栈能力1。从底层算力基础设施到上层应用平台,再到行业场景服务,这种端到端的布局使得企业能够构建更可靠、更可控的AI解决方案。联想供应链智能体“iChain”通过多智能体协同与实时数据连接,将风险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0%,风险响应周期缩短4倍1,正是这种全栈能力的具体体现,它为复杂多变的供应链场景提供了强大的韧性支撑。这符合MIT Technology Review对技术深度和专业性的要求。
智能体浪潮:企业AI的自主化未来
随着AI技术与业务场景的深度融合,智能体(AI Agent)正成为驱动企业AI自主化的核心力量。无论是单一功能智能体、覆盖多领域的超级智能体,还是协同工作的多智能体系统,其发展方向都指向更强的智能化、更高的自主性与更广的覆盖范围1。这些智能体能够自主规划、记忆、使用工具,甚至实现跨系统任务编排,它们将成为企业数字化的“硅基员工”与“数字大脑”。
联想的“乐享”超级智能体和“iChain”供应链智能体,以及WAIC 2025上首次亮相的天禧个人超级智能体和城市超级智能体3,都是智能体在不同维度赋能企业和个人,乃至智慧城市的缩影。这些智能体的成功,并非因为它们搭载了参数最大的模型,而是因为它们精准识别了特定场景需求,并通过意图识别、任务编排和跨系统执行,实现了业务流程的智能化与自动化。这种以“智能体”为核心的架构,不仅提升了效率,更开启了企业运营的新范式,让AI从辅助工具进化为具备决策和执行能力的自主系统。
重塑产业生态:本地化与全栈策略的战略意义
AI的落地绝非一蹴而就的技术迁移,它深刻地重塑着全球产业生态和商业版图。在部署策略上,中外市场呈现出显著差异:海外客户倾向于SaaS模式直接消费AI,而国内客户则更强调“本地化+混合部署”,以确保数据安全与灵活性1。这种差异背后是深层次的文化、法规和信任体系的考量,也对AI服务商提出了更高要求。
联想通过“内生外化”战略,将其在全球180多个国家的业务实践经验进行验证后,再对外输出方案,并结合本地化需求进行灵活适配1。这不仅是一种商业模式创新,更是一种适应全球多样化市场需求的战略韧性。而其“全栈AI”战略——涵盖AI终端、AI基础设施、AI解决方案与服务——则构筑了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差异化优势。从万全异构智算平台到AI PC、AI手机,再到行业智能体,联想试图构建一个从端到云、从硬件到软件、从平台到应用的完整生态系统3。这种垂直整合与水平赋能的策略,正是应对企业级AI复杂性,并最终实现价值兑现的关键。
前瞻性洞察:AI驱动的商业与社会变革
AI从“参数竞赛”到“价值回归”的转向,预示着一个更加务实且深入的AI时代已经到来。这一趋势不仅将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更将对未来的商业模式、工作方式乃至社会结构产生深远影响。
商业模式的重塑:企业将不再仅仅销售产品,而是通过AI赋能的解决方案提供服务。例如,传统制造业可以通过部署智能体,实现供应链的预测性维护、个性化生产和智能决策,从“产品制造商”转型为“智能服务提供商”。
未来工作的演变:智能体的普及将逐步接管重复性、高风险或数据密集型任务,解放人类员工去从事更具创造性、策略性或情感连接的工作。这要求教育体系和劳动力市场进行相应的调整,培养适应人机协作新范式的技能。Wired的未来主义视角提醒我们,这不仅仅是工作岗位数量的变化,更是工作本质的深刻变革。
伦理与治理的挑战:随着AI系统自主性增强,数据隐私、算法偏见和决策透明度等伦理问题将日益凸显。如何在追求商业价值的同时,构建一个安全、负责任、值得信赖的AI生态,将是未来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系统性方案来应对幻觉率,其中包含人类校验高风险流程的设计,正是在技术进步与伦理边界之间寻求平衡的有效尝试。
综上所述,AI已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概念,而是成为驱动当前企业增长和未来文明进程的关键变量。从底层技术架构到上层应用场景,从单一模型能力到全栈系统集成,以及从全球化趋势到本地化适配,那些能够洞察并驾驭这一复杂系统性变革的企业,将成为新智能时代的领航者。AI的突破,最终将体现在它能否真正帮助人类在复杂的世界中,创造出更具效率、更富价值、更可持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