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性能竞赛:大模型“算力经济学”与智能路由的底层逻辑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大模型产业正从单纯追求“Scaling Law”下的性能提升,转向“算力兑换智力”的效率优化。以OpenAI的GPT-5路由功能和DeepSeek的混合推理为代表,高效调度计算资源、平衡性能与成本,已成为决定大模型公司商业可持续性与未来竞争力的关键“命门”。

大语言模型(LLM)的狂飙突进,无疑是过去几年科技领域最激动人心的篇章。从最初的BERT到如今的GPT系列,每一次能力的飞跃都似乎遵循着“Scaling Law”的铁律:更大的模型、更多的数据、更强的算力,带来更强大的智能。然而,随着模型规模的指数级增长,其背后庞大的算力消耗正日益成为一道严峻的商业与技术关卡。我们正目睹一场从纯粹性能竞赛转向“算力经济学”的深层变革,而**“智能路由”(Intelligent Routing)**正是这场变革的核心驱动力。

技术与商业的交锋:OpenAI的“路由”困境与破局

OpenAI作为行业领跑者,在GPT-5发布时强力推出的“路由”功能,本意是其商业化策略中的关键一步,却意外遭遇了用户的“降本增笑”式吐槽。这种尝试在内部实现用户查询与多模型匹配的机制,目标是根据问题复杂度和所需“深度思考”能力,智能地将请求分配给不同性能和成本的模型——简单问题由轻量级模型处理,复杂任务则交由更强大的推理模型。然而,早期糟糕的匹配精度和用户体验,一度让OpenAI陷入尴尬,甚至需要回滚部分功能,允许用户手动切换模型。1

从技术原理来看,这种路由的必要性在于推理模型与非推理模型之间巨大的算力鸿沟。学术研究显示,推理模型与非推理模型的算力消耗差异可达5-6倍,而复杂问题的推理过程可能涉及上万个Token。在延迟方面,推理模型回答复杂问题所需时间可能是非推理模型的60倍以上。然而,这种巨大的资源投入有时仅带来约5%的性能提升。1 对于OpenAI这样服务亿级用户的公司而言,哪怕能将10%的问题有效路由到非推理模型,也能带来可观的算力成本削减,从而确保其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

“这种调配‘深度思考’能力的效率,决定了大模型产品对于算力的使用效率。”

OpenAI的这一战略决策,也反映出其将ChatGPT打造为AI时代“超级APP”的野心。随着模型家族的不断壮大,用户选择模型的困扰日益加剧,一个智能、无感的路由层,是实现无缝体验和规模化应用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因此,即使遭遇初期挫折,OpenAI也必须坚持推进这一方向。

算力效率的深层革命:从MoE到混合推理

“路由”的挑战不仅限于应用层面的任务分发,更深入到模型架构的底层。早前,MoE(Mixture of Experts)架构的普及,已显著降低了同性能模型的推理和训练成本,成为行业共识。DeepSeek等厂商在开源社区的爆火,其核心优势之一便是将同性能模型的算力成本降至10%以内。1

而现在,DeepSeek V3.1则进一步探索了**“混合推理”**这一更深层次的算力优化路径。它试图将推理模型和非推理模型直接融合,在模型内部实现对“深度思考”能力的更精细化调度。据体验者反馈,DeepSeek V3.1-Think在更短时间内得出答案,并且在简单问题上,推理过程缩短了10%以上,输出长度大幅精简。例如,R1 0528版本平均输出2100字,而V3.1-Think仅需1000字。1 这种将路由逻辑内嵌于模型核心的设计,被视为提升“推理-非推理”选择效率的根本性方案。

然而,这种前沿探索同样面临挑战。DeepSeek V3.1也出现了“极”bug(答案中出现不相关的“极”字)和中英夹杂等稳定性问题。1 这表明,构建一个高效且稳定的模型级路由系统,远比想象中复杂。UIUC的助理教授曾指出,模型系统层面的路由是一个“亚马逊推荐系统级别的问题”,涉及**“多目标+强约束”的复杂工程优化**,需要在质量、延迟、成本、配额、成功率之间实时平衡。

“AI成本悖论”下的产业重构与战略扩张

这场对算力效率的极致追求,源于一个被称为**“AI成本悖论”**的行业现象:尽管单个Token的成本持续下降,但随着模型能力的提升,原本不经济的任务变得可行,模型能处理的任务变得更多样、更复杂,从而使得大模型的总算力需求不降反升。这不仅持续推高了英伟达等算力供应商的业绩,也对大模型公司的运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对这一悖论,OpenAI的战略布局尤为激进。代号“Stargate”的基础设施扩张计划,包括与Oracle合作在美国新增4.5 GW数据中心能力;同时,OpenAI正物色印度当地合作伙伴,计划建设至少1 Gw规模的数据中心,以匹配其第二大用户市场的增长需求。1 Sam Altman反复强调“2025 年底上线的GPU 超过 100 万片”乃至“一亿 GPU 量级”的长期愿景,都从侧面印证了算力缺口之大,以及**通过路由“把昂贵的推理时段留给更需要的人”**的战略必要性。

从整个产业生态来看,算力路由已成为关键基础设施。OpenRouter等第三方平台将“自动路由与回退”做成基建能力,确保用户体验。微软Azure等AI算力云供应商也将不同模型间的路由能力作为核心卖点。这表明,高效的算力调度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决定商业成败的底层能力。

通往通用智能的必由之路:算力兑换智力的效率极限

OpenAI和DeepSeek在高效调度“深度思考”能力上的探索,正揭示着大模型发展的深层规律:从第一性原理出发,所有大模型公司追求的最终极标准,就是不断提升“算力兑换智力”的效率。 这不仅关乎商业上的成本控制和盈利能力,更关乎技术层面的创新速度和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实现路径。

未来3-5年,我们预计以下趋势将更加显著:

  • 模型架构的进一步演进: MoE和混合推理等架构将持续优化,更高效的稀疏激活、动态路由机制将成为主流,实现**“即时智能分发”**。
  • 端侧部署与边缘计算的崛起: 部分简单任务将更多地下沉到设备端完成,与云端智能形成**“云边协同”**的路由网络,进一步优化延迟和成本。
  • 定制化与个性化路由: 大模型服务将根据用户画像、历史行为和特定场景,提供高度个性化的智能路由策略,提升用户粘性。
  • 多模态路由的复杂性: 随着多模态大模型的普及,如何根据输入内容的模态(文本、图像、音频)和复杂性进行智能路由,将成为新的技术挑战。
  • 算力基础设施的全球化与异构化: 为应对“AI成本悖论”,企业将加速全球算力资源的部署,并整合CPU、GPU、ASIC等多种异构计算资源,形成更灵活的算力池。

高效调度“深度思考”的能力,在推理大模型时代,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公司能否在系统效率、商业模式以及用户体验上取得领先。这不仅仅是一场技术优化,更是一场关于如何高效利用稀缺资源、如何定义智能服务的哲学思辨。在追求更强大的AI智能的同时,如何以更负责任、更经济、更可持续的方式将其推向千家万户,将是决定人类文明进程中AI角色和未来图景的关键。

引用


  1. OpenAI 的命门,决定了大模型公司的未来·36氪·胡润(2025/9/3)·检索日期2025/9/3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