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连接”到“智核”:中国互联网巨头们的十年之“跃”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中国互联网巨头正从“互联网+”的流量红利模式,战略性转向“人工智能+”的深度技术赋能。通过将巨额资本重新配置于AI基础设施,并深耕产业应用场景,它们不仅重塑了增长逻辑,也加速了国内算力供应链的成熟,为中国数字经济开启一个由智能驱动、更具韧性的新十年黄金周期。

十年前,中国数字经济的版图由“互联网+”的宏伟愿景勾勒而成。那是一个“连接”即财富的时代,平台经济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用补贴和流量织就了消费与生产的巨大网络,也为中国互联网企业奠定了第一个黄金十年的基石。然而,当流量的海洋逐渐干涸,增长的航道变得愈发狭窄,曾经风光无限的巨头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其商业罗盘。

如今,伴随一纸《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1,一股更为深沉的变革浪潮已悄然席卷而来。这不仅仅是技术升级的宣言,更是中国互联网行业一场深达骨髓的价值重塑与战略大迁徙。从近期发布的财报中,我们得以窥见这场“动力系统改造”的端倪:行业资本开支显著上扬,更多资源正从烧钱圈地的“流量池”转向数据中心、大模型与企业级服务的“智能工厂”。

从“圈地”到“深耕”:资本的乾坤大挪移

曾几何时,中国互联网的增长密码是“烧钱圈地”。从外卖补贴到出行大战,再到社区团购,巨头们挥舞着资本的魔杖,迅速扩张边界,以用户规模和市场份额作为唯一的“正义”标准。然而,当流量天花板清晰可见,这种“规模即正义”的打法,其边际收益也开始急剧递减,最终将平台拖入无休止的内卷泥潭。

如今,剧本已然改写。互联网巨头们不再执着于横向扩张的版图,而是不约而同地将巨额资金——例如,阿里巴巴第二季度资本开支飙升至惊人的387亿元,同比增长220%;腾讯和百度亦分别同比增长119%79%2——几乎一致地投向算力、数据中心、芯片这些构建智能世界的底层基石。这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对未来生产力范式的理性投资。

“如果说上一个十年互联网的增长密码是‘烧钱圈地’,那这一轮的关键词则是‘深耕产业’。”2

这种战略上的“由外向内”转型,正迅速体现在业务层面:阿里云的增长爆发点从传统计算存储转向AI应用带动的新增需求,其AI相关业务已连续八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增长2;腾讯的企业服务不再满足于简单的“上云”,更强调“用智”2,大规模采购GPU算力和模型API;百度则将赌注压在智能云与自动驾驶上,非在线营销收入显著增长2。巨头们从“拼用户数据”转向“做产业价值”,从“模式创新”切换到“技术驱动”,这意味着中国互联网正告别“规模即正义”的路径依赖,走向一条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质量型增长”之路。这种对投入回报率(ROI)的关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让市场重估中国科技公司的价值。

“应用先行”与“国产算力”:中国AI的独特优势

在全球AI的军备竞赛中,没有人愿意成为手持长矛的骑兵。中美两大经济体,各自推出了雄心勃勃的AI战略计划,美国有微软、谷歌、Meta等数百亿美元投资的科技巨头,中国则有阿里、腾讯在加码AI基建2。表面上,绝对投入规模中国或有不及,但若只停留在旧日的“对标思维”,便会错失中国企业正在锻造的独特锋芒。

其一,是中国无与伦比的“练兵场”。中国拥有全球最复杂的消费市场、最庞大的制造业体系,以及高度数字化的社会环境2。无论是微信在搜索框中集成AI功能连接超14亿用户,还是阿里云的数字人带货、AI电商推荐、工业智能质检等刷新每日落地案例2,这种“应用先行、技术后随”的模式,让中国公司能够更快形成商业闭环,用真实的收入反哺技术迭代。相比之下,美国虽然在基础模型与算法上领先,但商业化落地节奏在垂直应用领域,并非拥有绝对优势2

其二,是在外部环境倒逼下加速成熟的国产算力供应链。美国对高端GPU的出口限制,曾被视为中国AI发展的“卡脖子”困境,却意外成为了国产算力加速成熟的“催化剂”。阿里提出的“一云多芯”战略,强调通过多元化供应链储备确保投资计划推进2。华为昇腾910C芯片在推理任务中的性能已达英伟达H100的60%2;商汤的数据中心异构训练效率达到同构方案的95%2。国内AI芯片公司如寒武纪和海光信息,在DeepSeek等国产大模型驱动下,业绩均实现大幅增长,甚至寒武纪股价一度超过茅台,成为A股新“股王”3。这不仅仅是技术追赶,更是基于场景、数据和供应链自主之上的“反向定义芯片”3,预示着一个涵盖芯片、服务器、光模块、数据中心的国产算力市场正快速诞生,并有望推动国产产业链加速发展。

投资新航向:从流量估值到产业价值

对投资者而言,这场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的跃迁,意味着估值逻辑的彻底改写。曾经,科技投资看重用户规模和流量,如今则聚焦技术、产业和生态领导力2。那些曾经靠“连接”获得高估值的公司,现在必须证明它们能够通过AI“赋能”来创造更深层次的产业价值。

一个令人惊喜的信号是,本以为是长期的战略投入,AI却已开始产生实实在在的收入回报。阿里、腾讯在财报中纷纷享受AI支出带来的收入增长2,而放眼海外,Meta也强调AI广告系统让广告收入实现“量价齐升”2。这印证了AI在商业逻辑上,比想象中更快地让互联网公司开始谈论ROI。

未来投资的“北斗星”已然清晰:短期内,算力基础设施无疑最具确定性,AI服务器、光模块、液冷机房等环节正进入业绩兑现期2。中期看,垂直应用的规模化将是关键,例如腾讯的工业智能平台、阿里的1688 AI电商产品、百度的智能驾驶以及快手的AI视频等2。长期而言,那些能够构建和定义国产生态标准的公司,将筑起更深的护城河2。随着2025年被普遍视为“Agent(智能体)元年”3,AI能够自主使用工具、完成规划、决策和执行任务,这无疑将进一步驱动算力需求的爆发,并在消费电子、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带来颠覆性的投资机会1

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看似只有几字之差,实则意味着一场更注重技术深度、产业融合与商业效率的经济转型。中国互联网巨头们正从曾经的“数字搬运工”转变为“智能炼金师”,这场转变不仅可能开启中国数字经济的新黄金十年,更将在全球AI版图中,刻下独特而深远的印记。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