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人才战火升级:苹果失血背后,巨头竞逐“使命感”与前沿模型高地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苹果近期流失四位核心AI大将,凸显AI人才战已超越纯粹的高薪挖角,转变为对技术愿景、研究自由和企业文化的全面竞逐。此事件不仅冲击苹果在基础模型和机器人领域的布局,也预示着OpenAI、Meta和Anthropic等竞争者在关键AI赛道上的进一步强化,重塑AI产业生态格局。

最近,科技界再次被一场AI人才的流动震动。彭博社披露,苹果公司痛失了四位重要的AI研究员,其中三位是华人科学家。这并非简单的“高薪挖角”故事,而是AI领域深层竞争态态势的冰山一角。Meta、OpenAI、Anthropic等巨头在吸纳这些顶尖人才时,所提供的远不止于天价薪酬,更包括了对未来技术愿景、研究文化和发展空间的承诺。对于苹果而言,这无疑是在AI领域寻求突破的关键时刻,一次警钟般的“失血”。

AI人才流动的深层逻辑:从高薪到“使命”的转变

过去一段时间,Meta高调的“抢人行动”曾一度主导了AI人才市场的叙事。然而,此次苹果人才流失的独特之处在于,出走的四位科学家并未完全涌向Meta。机器人首席AI研究员Jian Zhang加入了Meta,而基础模型团队的Nan Du和John Peebles选择奔赴OpenAI,Zhao Meng则转投Anthropic。这表明,AI人才的决策因素正在变得日益多元和复杂。

高额薪酬固然是吸引人才的重要砝码,正如报道中提及OpenAI和DeepMind为顶尖研究员开出的千万美元年薪12,以及Meta曾向庞若鸣开出的2亿美元巨额薪酬方案3。但当薪资达到一定量级后,边际效用递减,研究员更看重的是能否参与到最前沿、最具挑战性的项目,拥有更大的研究自由度,以及与志同道合的顶尖团队共事的环境

OpenAI CEO萨姆·奥特曼(Sam Altman)曾言“传教士将击败雇佣兵”4,这并非单纯的理想主义。近期“逃回OpenAI”的现象—— Avi Verma和Ethan Knigh在加入Meta不到30天后便“回流”OpenAI5——正是这一论断的有力佐证。这暗示了在Meta高强度招聘和快速组织调整的背后,可能存在文化、项目方向或工作环境未能满足顶尖研究员期望的问题。这种对“使命感”和“归属感”的追求,正成为决定AI人才流动方向的关键变量。

苹果的AI人才困境:基础模型与具身智能的双重挑战

此次出走人才的专业领域,恰恰是苹果在AI时代最为关键的两个战略高地:基础模型机器人/具身智能

Jian Zhang作为苹果AIML部门的机器人研究负责人,其研究方向集中在仿生扑翼飞行器(MAVs)设计、优化与控制,以及强化学习在复杂机器人控制中的应用,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包括《用于离线强化学习的不确定性加权Actor-Critic算法》6。他的离职,对苹果新兴的机器人产品线无疑是一大打击。彭博社曾报道苹果正在研发带有屏幕的桌面机器人和制造业机械臂等项目,Jian Zhang团队正是负责底层技术和AI作用研究的核心力量6

更令人担忧的是基础模型团队的“失守”。Nan Du曾深度参与谷歌的GLAM(万亿参数MoE稀疏专家模型)、PaLM 2和Magi(生成式搜索)项目,并在苹果负责“高效巨型模型”研究,是《Apple Intelligence Foundation Language Models Tech Report 2025》的贡献者之一6。Zhao Meng则专注于多模态AI和生成式模型的交叉研究,在神经网络迁移能力、零样本学习等领域做出开创性贡献6

这些基础模型专家,正是Apple Intelligence等核心AI战略背后的驱动力。他们的离开意味着苹果在关键的基础模型研发、优化以及多模态融合方面失去了重要的核心力量。在当前的AI竞争中,谁掌握了最强大的基础模型,谁就拥有了构建未来智能生态的核心能力。苹果的AI整合策略,高度依赖于这些底层技术的突破和落地。此次“失血”,无疑为苹果的AI未来投下了不确定性。

巨头们的AI版图重塑:Meta、OpenAI、Anthropic的战略吸纳

此次人才流动,也清晰地勾勒出AI巨头们在未来战略版图上的侧重和野心:

  • Meta:强化具身智能与机器人野心。Jian Zhang的加入,将直接充实Meta的机器人工作室Robotics Studio部门7。考虑到Meta此前已宣布创建机器人相关新部门,计划开发人形机器人硬件和软件,并已开始与Unitree Robotics和Figure AI等公司讨论合作6,Jian Zhang的专业知识将加速其在机器人控制、强化学习和底层AI技术方面的布局。
  • OpenAI:巩固前沿模型与规模化效率。Nan Du和John Peebles的加盟,是对OpenAI基础模型能力的有力补充。Nan Du在“高效巨型模型”(如GLAM)方面的经验,对于OpenAI在兼顾模型规模和运行成本方面至关重要,尤其是在GPT-4.5等大模型面临成本控制挑战的背景下6。John Peebles在生成式AI和LLMs研发,以及深度学习训练系统(如AXLearn)上的专长,将进一步强化OpenAI在模型创新和工程优化方面的领先地位。
  • Anthropic:深耕多模态与AI安全伦理。Zhao Meng专注于多模态AI和生成式模型的研究,这与Anthropic在构建更安全、更有益的AI系统,特别是其Claude系列模型的多模态发展方向高度契合。Zhao Meng在零样本学习等方面的创新,也能帮助Anthropic在不依赖大量提示工程的情况下,提升模型的泛化能力和易用性。其近期完成的13亿美元F轮融资和高达1830亿美元的估值,也为其提供了吸引顶尖人才的强大资本后盾6

前沿AI技术演进与华人科学家的全球影响力

此次出走的四位AI大将中,有三位是华人,这再次凸显了华人科学家在全球AI研究领域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从Jian Zhang在普渡大学的机器人研究,到Nan Du在谷歌和苹果对巨型模型的贡献,再到Zhao Meng在NLP和多模态AI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他们是全球AI技术进步不可或缺的力量。

他们的研究成果,例如Jian Zhang对仿生扑翼飞行器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构建,以及其在强化学习不确定性加权算法上的创新;Nan Du对稀疏专家模型GLAM和PaLM 2的参与,以及其对“高效巨型模型”的专注;Zhao Meng关于神经网络迁移能力和零样本学习的探索,都代表着当前AI领域最前沿的技术方向6。这些技术的持续演进,正在推动我们向更智能、更自主的系统迈进,并最终影响到AI Agent与具身智能的发展。

展望:AI人才战的未来格局与企业战略启示

可以预见,AI人才的竞争将持续激烈,但其形式将从单纯的“金钱攻势”演变为对技术高地、战略愿景和企业文化的综合较量。未来3-5年,顶尖AI人才的选择将更加聚焦于:

  1. 技术的“前沿性”和“影响力”:能否参与到真正改变世界的突破性项目中。
  2. “研究自由度”和“协作环境”:拥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和与最优秀同侪交流学习的机会。
  3. “使命感”与“文化契合度”:认同公司的长期愿景和价值观,而非短期收益。

对于苹果而言,这次人才流失是一次深刻的警示。在AI领域,仅仅依靠强大的品牌和生态优势是不够的,必须构建一个能够持续吸引和留住顶尖AI人才的开放、创新、具有强烈技术愿景的研发环境。这意味着:

  • 清晰的AI战略路线图:让研究员看到其工作在公司未来蓝图中的关键位置。
  • 授权与信任:给予研究员足够的资源和自由度去探索前沿课题。
  • 有竞争力的文化与激励机制:除了薪酬,更包括晋升通道、学术影响力以及与行业领袖的交流机会。

此次事件不仅仅是苹果一家公司的得失,更是AI产业生态演变的一个缩影。它告诉我们,在AI这个决定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关键技术领域,真正的竞争核心,始终是那些能够定义、构建和推动未来的人才。谁能赢得这些“传教士”的心,谁就能在AI的未来竞争中占据主动。

引用


  1. 苹果四位AI大将出走,其中三位是华人 - 虎嗅·虎嗅(2025/9/3)·检索日期2025/9/4 ↩︎

  2. (文章原引自《商业内幕》)·直面AI·小金牙 苗正(2025/9/3)·检索日期2025/9/4 ↩︎

  3. 苹果十年华人AI大佬又被Meta挖跑,多人被OpenAI和Anthropic瓜分·新浪财经(2025/9/3)·检索日期2025/9/4 ↩︎

  4. (文章原引自《连线》对Sam Altman采访)·直面AI·小金牙 苗正(2025/9/3)·检索日期2025/9/4 ↩︎

  5. (文章原引自《连线》报道)·直面AI·小金牙 苗正(2025/9/3)·检索日期2025/9/4 ↩︎

  6. 苹果四位 AI 大将出走,其中三位是华人·直面AI·小金牙 苗正(2025/9/3)·检索日期2025/9/4 ↩︎ ↩︎ ↩︎ ↩︎ ↩︎ ↩︎ ↩︎ ↩︎

  7. 苹果AI人才流失加剧:首席机器人研究员被Meta挖角·科企岛(2025/9/3)·检索日期2025/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