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寒武纪从连续亏损到2025年逆袭成为A股“股王”,不仅是其自身技术积累的胜利,更是全球AI算力需求爆发与地缘政治博弈下,中国加速构建自主可控AI芯片产业生态的必然缩影,预示着全球半导体格局的深远重塑。
在中国科技产业的宏大叙事中,鲜有企业能够如寒武纪般,在短短数年内历经资本热捧、业绩低谷、地缘制裁,最终在2025年实现股价登顶,超越传统“股王”茅台,成为A股市场的一面独特旗帜1。这不仅是寒武纪自身成长曲线的奇迹,更是对全球AI算力版图、产业生态重构以及地缘政治深层影响的一次深刻洞察。
算力洪流:AI芯片的战略制高点
人工智能技术的飞跃式发展,尤其是大模型的普及,已将算力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从早期的理论探索到如今多模态、通用AGI的趋势,对计算能力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传统的通用CPU芯片,正如寒武纪创始人陈云霁所比喻的“瑞士军刀”,虽功能多样但效率并非最优。而AI芯片,则如“菜刀”般专为AI任务量身定制,其并行计算架构在处理海量神经元网络运算时展现出无与伦比的效率2。
核心技术原理上,寒武纪兄弟早年与法国Olivier Temam教授合作启动的DianNao项目,正是“AI加速器”概念的先驱,奠定了其在专用AI芯片领域的深厚技术基石。DianNao系列论文的发布,不仅在学术界引起轰动,更指明了通过硬件架构创新来突破算力瓶颈的路径。这种从通用到专用的范式转变,正是AI时代计算架构演进的核心趋势。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计算设备总算力为1397EFlops,预计到2030年将激增至超过16ZFlops,其中智能算力占比将超过90%2。这一惊人的增长趋势,为AI芯片市场描绘出无限的蓝海。
地缘角力下的国产突围:产业生态重构
寒武纪的崛起,与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动密不可分。长期以来,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对进口的高度依赖,使得在关键技术领域受制于人,高附加值利润拱手相让。这一痛点在2014年中国每年生产全球77%的手机却只有不到3%的自主芯片时便已凸显2。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科院以国家战略高度孵化寒武纪,寄予厚望。
然而,真正将寒武纪推向风口浪尖的,是地缘政治的急剧升温。2022年底,美国政府将寒武纪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13,并于2025年初发布《人工智能扩散暂行最终规则》,明确将中国等国完全排除在先进AI芯片进口之外2。这种“歧视性”政策,原本意图限制中国AI发展,却在客观上为国产AI芯片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红利期”。面对国内互联网大厂、金融机构、制造业等对算力需求的爆炸式增长,拥有成熟产品且不依赖海外架构或工具的寒武纪,迅速成为最佳替代品。
寒武纪的Fabless(无晶圆厂)模式,使其能够专注于芯片设计和市场推广,并将制造环节交由中芯国际等国内代工厂。这种模式在特定时期,虽然面临产能和先进制程的挑战,但在外部封锁下,却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国内产业链的协同效应,保障供应链的韧性与自主性。这不仅仅是技术之争,更是国家数字主权和经济安全的战略博弈。
从技术蛰伏到商业腾飞:寒武纪的资本逻辑
资本市场对寒武纪的态度,犹如一场过山车。2020年科创板上市首日市值破千亿,源于其与华为的早期合作和市场对AI芯片前景的憧憬。但AI芯片作为典型的高投入、慢见效科技制造品,其漫长的研发周期和巨大的资金消耗,导致寒武纪在随后的几年里持续巨额亏损,股价一度跌至历史低点2。
然而,2024年开始,随着全球AI算力需求的急剧膨胀,以及美国制裁带来的国产替代需求爆发,寒武纪的商业价值被重新定义。其“思元”系列云端AI芯片的高算力产品得到了包括阿里、百度、字节、腾讯在内的国内互联网大厂的广泛验证。北美云厂商2024年AI相关资本开支超3000亿美元,国内企业如字节、阿里2025年预计也将突破3000亿元,这清晰地表明了市场对AI芯片的巨大且持续的需求2。
正是在此背景下,寒武纪在2025年上半年首次实现扭亏为盈,营业收入达到28.8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347.82%,并预计全年营收将达到50亿元至70亿元。这标志着其产品力从技术储备向市场收入的成功转化。寒武纪被纳入上证50和中证A500,不仅是对其市场影响力的认可,更深层次反映了国家对芯片产业的战略性扶持和资本引导。这是资本市场在战略和趋势面前,对长期价值的再发现和再配置。
未雨绸缪:面向未来的技术演进与挑战
尽管已登上“股王”宝座,寒武纪对风险保持着清醒的认知,发布风险提示公告,警示股价可能存在脱离基本面的风险,展现了其作为技术公司的务实底色2。面向未来,寒武纪的战略部署集中在两个核心方向:
- 大规模分布式训练软件平台研发:致力于迭代更新Megatron、TransformerEngine等主流组件,以满足未来大模型对分布式训练的严苛需求。这表明寒武纪不仅关注硬件,更深谙软件生态对芯片竞争力的决定性作用,意图在深度学习领域与英伟达等巨头展开正面竞争。
- 产品线的持续创新与拓展:通过不断改进“思元”和“思考”系列,实现云端和终端市场的更广泛应用,满足日益多样化的AI计算场景。
陈天石在2017年曾豪言:“在智能时代,大家都在同样的起跑线上,要敢为天下先,敢于提出并共同构建全新的智能生态。” 他强调“只要国产AI指令集立住了,中国主导世界AI产业的机会可能就到来了。”2 如今看来,这番言论正逐步变为现实。寒武纪的历程,恰如其名,是在经历生物大爆发(AI大发展)后,努力适应和生存,成为“最合适的物种”,以应对潜在的“灭绝时代”(技术壁垒与制裁)挑战。
这不仅是技术突破的胜利,更是韧性、远见和国家战略的胜利。寒武纪的案例,为全球科技竞争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样本,即在极端外部压力下,通过内生增长和生态协作,仍有可能实现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和产业的逆势崛起。它预示着一个更加多元、充满变数但也充满机遇的全球AI芯片新格局的到来。
引用
-
从被美制裁到超越茅台,这对江西兄弟逆袭登顶·文学城(2025/8/28)·检索日期2025/9/5 ↩︎ ↩︎
-
寒武纪进阶曲:国产AI芯片的突围之路·万点研究·青原(2025/9/5)·检索日期2025/9/5 ↩︎ ↩︎ ↩︎ ↩︎ ↩︎ ↩︎ ↩︎ ↩︎
-
一天吃透一家上市公司:寒武纪·新浪财经(2025/8/30)·检索日期2025/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