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联想,这位PC时代的静默巨头,在稳固的传统业务基本盘上,正以“混合式AI”为筹码,试图在AI浪潮中实现其第三次重大转型。然而,其在生态控制力上的固有挑战,预示着这条向更高商业价值攀升的道路,注定布满荆棘,而非坦途。
在科技世界的舞台上,有些公司声名显赫,一举一动皆为头条;另一些则更像幕后的工匠,在喧嚣中保持着一份令人不解的平静。联想,这家横跨四十载春秋的中国科技巨头,无疑属于后者。它曾被冠以“组装厂”或“贸工技”的标签,却又在质疑声中,凭借其在全球个人电脑市场的霸主地位,悄然积累起可观的财富。然而,当人工智能的洪流席卷而来,即使是最沉稳的航船,也必须重新评估其航向和风帆,联想的“闷声搞钱”模式,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AI大考。
过去五年,联想的净利润始终徘徊在10亿至20亿美元之间,稳健得有些乏味。但在最近一季(2025/26财年第一财季,即2025年4月至6月),其净利润飙升至5.1亿美元,同比翻了一番不止,营收亦达到188.3亿美元,增长了22% 1。这组数据,足以让那些惯于贬低其“技术含量”的批评者稍作停顿。在全球PC市场,联想以约**25%**的份额稳居第一,这得益于其对高端商用品牌_ThinkPad_的精耕细作,以及在全球供应链端无出其右的成本控制力 1。更妙的是,微软将于2025年10月停止对Windows 10的支持,这无疑为联想的欧美企业客户送上了一份“强制升级”的邀请函,催生了一波硬件更换潮,为这位PC老兵的营收增添了意外的助推剂。
然而,这份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对国际市场的深度依赖——联想**77%**的收入来自海外,其中美国市场贡献了超过三分之一 1。它在美国的成功,颇有些“农村包围城市”的意味:先是凭借_ThinkPad_在企业市场站稳脚跟,近年又通过高性价比的摩托罗拉_Razr_折叠屏手机,在消费市场撕开一道口子,甚至一度超越三星,成为全球折叠屏手机市场第二大玩家 1。这种在巨头夹缝中寻找生存空间的敏锐,确实是联想的独到之处。
历史的拷问:那些年,错过的“风口”
联想的“稳健”有时却与“伟大”失之交臂。如同一个在数学上无可挑剔的“学霸”,却在哲学思辨中显得有些迟疑。回溯历史,它曾多次站在科技变革的浪潮之巅,却又屡屡擦肩而过。上世纪末,当中国互联网的第一波浪潮汹涌而至,联想曾手握门户网站_FM365.com_,甚至与当时的全球互联网霸主AOL“联姻”,一度与新浪、搜狐、网易并称“四大门户” 1。然而,随着2001年互联网泡沫的破裂,联想选择了战略收缩,眼睁睁看着百度、阿里巴巴、腾讯这些后起之秀,在它曾涉足的领域筑起高墙。
十年之后,移动互联网的号角吹响。联想再次出击,推出了安卓智能机_乐Phone_,时间上甚至领先于小米的横空出世。但尴尬的市场定位、滞后的渠道建设以及摇摆不定的战略,最终让其在华为、小米、OPPO、vivo等品牌的围剿下,彻底沦为边缘角色 1。摩托罗拉移动的巨额收购和漫长整合,更是错过了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黄金十年。一位资深投资人犀利点评道,过去的成功经验让联想对市场和渠道的依赖愈发深厚,而对核心技术研发和用户运营的投入则显得过于谨慎 1。这或许是其“贸工技”标签挥之不去的症结所在。
AI浪潮下的“混合式”博弈
如今,当英伟达市值一度冲破4万亿美元的天际,当OpenAI、Anthropic等AI新贵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联想又一次被推到了转型的十字路口。它能否在AI时代,重写自己的“静默”传奇?
在AI基础设施领域,联想似乎找到了新的立足点。凭借其卓越的制造能力和供应链优势,它已然成为全球第三大服务器供应商,仅次于戴尔和惠普 1。其基础设施方案业务(ISG)在最新财季收入同比增长36%,其中AI基础设施业务更是实现惊人的155%增长 2。这不禁让人想起淘金热中,那些通过贩卖“铲子和牛仔裤”而发家致富的商人。然而,AI芯片,尤其是GPU价格的飙升,却让联想的ISG业务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依然面临亏损——最新财季经营亏损8550万美元,经营利润率为**-2%** 1。这恰恰暴露了AI价值链中,真正的高利润环节仍牢牢掌握在上游芯片巨头手中,联而硬件整合者则在薄利中挣扎。
而在广阔的消费市场,联想的策略是押注“AI PC”和“混合式AI”架构 2。其核心理念是让电脑能在本地处理部分AI任务,同时与云端AI服务保持连接,以平衡性能、成本和隐私保护 1。联想已在中国市场推出了搭载“天禧”个人超级智能体的AI PC产品,并声称其AI PC出货量已占到整体PC出货量的30%以上 2。这无疑是其战略执行力的体现。然而,市场对本地AI PC的溢价接受度仍是未知数——联想AI PC的价格通常比传统PC高出2000-5000元,部分型号甚至超过万元 1。当云端大模型以其无与伦比的规模和能力持续进化时,消费者是否愿意为“端侧小模型”的有限功能支付高昂溢价,仍是悬而未决的问题。
更深层次的挑战在于,联想在AI生态中的“控制力缺失”。与苹果、微软、华为等拥有自研芯片、操作系统和云服务的生态巨头相比,联想在AI PC的核心组件上,仍需依赖英特尔、AMD的NPU芯片,以及微软的Windows系统和_Copilot_功能 1。尽管其“天禧”个人智能体和“乐享”企业超级智能体 2展现了整合能力,但在AI的核心技术栈上,联想更像一个强大的“整合者”,而非主导者。这种“整合者”的打法,使其在AI价值链中的地位相对被动,长期竞争力面临考量。
当然,联想并非没有破局的机会。AI计算能力的分布正在经历重构,端云协同的架构模式尚未完全定型。其在全球布局的制造能力、供应链体系和广阔的渠道网络,仍是其应对挑战的重要资产。联想也并非对此毫无察觉,其研发投入正持续增加,2025财年和2025/26财年第一财季的研发费用分别同比增长了12.8%和10.1% 1。这笔投入,是其尝试补齐新技术时代短板的决心体现。
然而,AI变革的速度如疾风骤雨,留给联想的转型时间,或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能否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真正构建起未来的竞争壁垒,将决定这位“闷声搞钱”的巨头,能否在AI时代书写新的篇章。这是一场关乎生存与进化的竞赛,容不得半分迟疑,更不允许重蹈历史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