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IFA 2025上,智能眼镜不再“脸盲”,要么专攻细分市场“做减法”,要么AR显示+多模态交互“做加法”,顺带还喊话用户一起“共创”生态,誓要从“小透明”变身未来“新C位”!
当地时间2025年9月5日,德国柏林,IFA 2025大展如期而至。作为科技圈的“秋季时尚周”,今年最让人“眼前一亮”的,莫过于那些曾经被戏称为“鸡肋”的智能眼镜。它们不仅悄悄“换装”,还玩起了“变身”,预示着一个“质变时刻”的到来。
曾几何时,智能眼镜界简直是“大家来找茬”的重灾区:不带显示功能的,清一色黑框配高通AR1芯片,加索尼IMX 681传感器,像极了量产的“克隆人”。带显示的呢,大多是单色光波导,功能也逃不出地图、音乐、提词、AI问答的“老三样”。除了充电方式和设计风格略有差异,想从茫茫“镜海”中认出谁是谁,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用大白话讲,就是:同质化太严重了,完全没“灵魂”啊!
告别“大锅饭”,智能眼镜开始“挑食”了!
不过,这回IFA 2025可是让人开了眼界。智能眼镜厂商们似乎集体“觉醒”,终于明白了“人设不能崩”的道理。
一部分品牌选择了“做减法”的路线,走上了**“专精”的康庄大道**。它们不再盲目追求“大而全”,而是根据特定场景,打造出“特种兵”式的产品。
就拿AI运动眼镜品牌BleeqUp来说,它在展会上秀出了“四合一”AI智能眼镜Ranger,主打一个字——“骑行”!是的,你没听错,这哥们儿就是专门为骑行爱好者量身定制的。外观设计上,Ranger直接抛弃了“黑框中性风”,走的是“激进运动范儿”,日常佩戴可能有点“drama”,但在骑行圈里,那叫一个**“酷毙了”**。
更有意思的是它的“芯”选择。Ranger没有随大流采用功能全面的高通AR1平台,而是祭出了专为低功耗设备打造的简化芯片平台。为什么?因为骑行老铁们的需求就俩字:音乐、拍摄!你跟我扯什么AI问答、地图导航?哥低头有码表,脚下有功率计,身上有心率计,这些根本用不上好吗!
“乍一看,平台的差异显著削弱了BleeqUp 的横向竞争力——这款眼镜没有 AI 问答,不能显示地图;但自行车爱好者在骑行时本身也不需要这些……”
雷科技的这段点评简直说到心坎里去了。这种“非全功能”的策略,不仅让Ranger续航更持久,还能把宝贵的算力集中在AI视频防抖这种核心功能上。这不就是好钢用在刀刃上的典范吗?
可以说,“做减法”让智能眼镜从“全能无能”向“专精有用”转变。与其在一个有限的硬件盒子里勉强塞进一堆“花里胡哨”,不如把资源集中火力,打造极致的垂直体验。这招不仅能降低用户“上手难度”,还能培养超高的用户粘性。从行业层面看,这标志着智能眼镜真正进入了“场景深耕”的**“务实阶段”**。
“视”界大开!AR显示+多模态交互,智能眼镜要“整活儿”了!
如果说“减法”是小众突围的秘诀,那么在通用产品线上,行业则达成了另一个共识——大胆“做加法”!没错,就是把AR显示和多样化的交互方式**“焊死”在眼镜上**,彻底补齐智能眼镜的“交互短板”。
还记得CES 2025上那些“AR1拍摄眼镜”吗?在半年后的IFA 2025上,它们已经有点“昨日黄花”的意味了。反倒是年初那些看起来“简陋”的光波导产品,如今摇身一变,成了展区的“座上宾”。
比如大家的老熟人Rokid,这次就在欧洲首发了自家的AR光波导智能眼镜——Rokid Glasses 1。跟只靠语音交互的Ray-Ban Meta眼镜不同,Rokid这套“光波导+拍摄”的组合拳,不仅带来了视觉输入(拍摄),更重要的是补足了视觉输出(显示)这块“短板”。而且,它还“接入”了ChatGPT等AI大模型 2,直接把AI问答、实时翻译、AI识物等功能拉满,让智能眼镜不再是手机的“小跟班”,而是有望成为独立的“智能终端” 3。怪不得Rokid展台前“大排长队”,这不就是活生生的**“真香”现场**吗?
“光波导显示必然会成为高端智能眼镜品类的下一个准入门槛。”
雷科技的这句判断,简直是给所有厂商敲响了警钟:AR显示,未来不是选择题,是必答题!
除了“亮眼”的显示,智能眼镜的“交互外设”也成了新的“兵家必争之地”。以前那种“一维交互”的眼镜腿触控板,滑来滑去像在“搓麻将”,精准度、易用性和感知度都让人**“一言难尽”**。于是,厂商们开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影目INMO就给它的智能眼镜INMO Air3带来了“小型无线触控板”和“智能指环”两种新玩法。触控板将一维交互升级为二维平面交互,指环更是直接赋予了Air3空间指向的“超能力”。这下,在智能眼镜上实现类似平板电脑的“丝滑”操作,可不再是天方夜谭了。
当然,更多的花样也意味着更大的技术挑战:光波导显示模块会“吃掉”不少续航,智能指环的空间指向虽然酷炫但成本不低,精度也有待打磨。但这些“小瑕疵”,挡不住厂商们“卷”向AR显示和多模态交互的决心。正如智能手机从功能机进化到触屏机一样,AI眼镜也需要一个**“杀手级”的交互方式**来完成它的“质变飞跃”。
玩转生态?开放共建才是王道!
光有“能用”的硬件还不够,智能眼镜要想真正“好用”并“长期用”,生态建设才是王道。现在大多数智能眼镜都玩“闭门造车”那一套,功能全凭厂商“投喂”,导致来来去去就那几样:听歌、拍照、看导航、翻译、当提词器。这哪够啊?用户的**“脑洞”和“胃口”**可比这大多了!
所以,2025年的智能眼镜行业,必须打破传统的“家长式”开发模式,拥抱用户社区,开启“共同建造”的应用生态时代。
以INMO Air3为例,它搭载了4nm工艺的8核心处理器,硬件性能**“遥遥领先”。INMO深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直接向用户社区开放了开发工具和AI智能平台。这意味着,专业用户和开发者也能“下场”参与**,和品牌一起探索智能眼镜的“星辰大海”。
这种从用户出发、让用户决定应用场景的模式,比“闭门造车”更能孕育出真正能**“长期留住人”的杀手级应用**。毕竟,谁最懂自己的需求?当然是用户自己啊!
总结:智能眼镜进入求同存异的新阶段,未来可期!
从IFA 2025现场的种种迹象来看,AI眼镜行业已经告别了“概念产品”的青涩期,迈入了“求同存异”的新阶段。有三大趋势正逐渐清晰起来:
- AR显示与多模态交互:正在成为行业的基础设施,让智能眼镜终于能“看”能“动”了。
- 细分场景的“减法”思路:展现了产品实用化的突围路径,不再“啥都想干”而是“干好一件事”。
- 生态建设的“共建”模式:决定了智能眼镜能否从“小众尝鲜”走向“大众普及”,真正融入日常生活。
当然,与手机、耳机这些“老炮儿”们相比,智能眼镜依旧是个“新生儿”,还在努力“定义自我”。不同品牌有不同的“探索路径”,但无论是面向垂直人群的“专业户”,还是面向大众的“多面手”,最终都得找到那个能真正融入用户日常的核心场景。
雷科技认为,这种“百花齐放”的状态其实更值得期待。IFA上展出的这些差异,仅仅是智能眼镜发展大趋势的一个缩影。大展落幕,智能眼镜品类的真正**“神仙打架”**,才刚刚拉开序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