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下半场:智能体驱动万亿产业重构,呼唤“智能原生”架构师的深层逻辑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随着AI进入“下半场”,其本质已从辅助工具转向驱动业务重构的“智能体”本身,这开启了一个高达万亿美元的产业变革机遇。然而,要捕捉这一机遇,核心在于克服巨大的“AI认知差”和人才错配,培养具备“智能原生”思维的“AI架构师”,以重构业务场景、组织设计和商业模式。

2025年8月,国家正式推出“人工智能+”战略框架,设定了2027年、2030年和2035年的发展目标,旨在将AI打造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这一顶层设计不仅仅是对技术发展的肯定,更是对未来产业格局的深刻预判。长江商学院终身教授孙天澍指出,AI与人类历史上所有技术有一个最本质的差异:AI不再是辅助人类的“工具”,而是与人类类似的“智能”本身。 这种认知上的转变,预示着企业价值创造方式将被彻底改写,其变革影响之深远,远超大多数人的想象。

智能重构:从“辅助工具”到“业务内核”

我们正在快速步入“AI下半场”,一个智能不再稀缺,但“如何在业务场景中架构智能、创造价值”的能力却成为稀缺资源的时代。这一转变的底层逻辑在于,随着大模型的开源、智能体的爆发以及成本的快速下降,智能的“供给侧”已大幅优化。真正的卡点,从技术本身转向了产业场景,转向了如何利用无处不在的AI智能去重构场景,在千行百业创造真实的业务价值。政策的推出,恰好将社会关注的重心从“数字产业化”(如基础模型、算力、芯片)向“产业数字化”(千行百业的垂直场景应用)转移。1

当前的产业界存在一个巨大的“AI认知差”:AI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产业吸收AI的能力。孙天澍教授观察到,智能体所打开的可能性远远大于目前产业通过架构智能获得的价值。例如,红杉资本的最新数据显示,面对价值10万亿美元的美国服务业市场,目前仅有约200亿美元被AI改造,99.8%的经济活动仍在等待智能化重构1 这种认知差的根源,在于产业中核心决策者“AI架构思维”的缺失,无法将智能深度融合进场景,从而无法架构下一代的业务形态。

万亿市场:重构机遇与“智能体杠杆”的商业逻辑

“人工智能+”战略,对产业而言是迫切需要新增长引擎的“双向奔赴”。而对于AI技术自身,千行百业的丰富场景和复杂商业问题,恰恰是其迭代和可持续发展的肥沃土壤。在AI驱动的产业重构中,**“智能体杠杆”**正在重塑创业企业和产业企业的机会版图。

传统上,规模化依赖于人才、产品和资本杠杆。而今天,我们新增了“智能体杠杆”——智能无处不在,一个人可以大规模地架构大量智能体来满足需求、重构业务、重塑场景。这预示着未来可能出现百倍、千倍回报的创业与企业模式。1

在这种新的商业格局中:

  • 大厂短期内将垄断C端,凭借用户心智、数据和模型优势,打造超级入口与超级AI。
  • 创业公司在B端产业重构中拥有巨大机会,他们可以利用AI原生思维和轻资产投入,将产业领先企业上个时代积累的“核心资产”转化为AI时代的“核心负债”,实现跨越式发展。
  • 产业企业的护城河在于长期经营积累的场景和数据资产。若能叠加“AI架构思维”,激活这些核心要素,它们有机会成为AI下半场的“超级富二代”,将既有优势转化为差异化竞争力。

企业在AI投入中,往往担忧短期内看不到业务价值。对此,孙天澍教授强调,衡量AI投入最终也是唯一的方式就是业务价值,在业务价值实现之前,则需要**“靠信仰”。但这并非盲目投入。关键在于选对场景后,精确设计“中间指标”**和阶段性业务里程碑。这些中间指标必须是明确的业务价值指标,并且能够成为智能体动态迭代的“奖励函数”,形成数据反馈闭环,持续牵引AI迭代和价值创造。1

“智能原生”:范式转移与场景选择的哲学

“智能原生”是一种以智能为中心来建立业务和组织的思维方式。它要求企业管理者像“伯乐”一样,去思考如何培养“智能体”这匹千里马,为其提供知识、数据、工具、权限和协同工作流,让它在场景中成长,即“先成就AI,再让AI成就你”1。这就像梅西转会到新球队,教练需要围绕他来重构阵型,而不是让他适应过去的传统打法。

判断一个企业或场景是否适合AI重构,孙天澍教授提出了一个“百万员工问题”的_石蕊测试(litmus test)_:如果你的企业或某个具体的场景中,突然多出100万个不知疲倦、记忆力超群、还能不断学习的智能员工,你在业务场景中是否可以更好、更快、更深地满足用户需求?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则说明该场景有巨大的AI重构机会。1

更具体地,寻找最适合AI重构的“原生场景”可遵循“三多一高一复杂”原则:

  • 三多:员工多(或重复性人力劳动多)、用户/客户多、费用多(成本高)。
  • 一高:高频互动。
  • 一复杂:需要复杂的知识和判断。1

值得注意的是,官方设定的“应用普及率”指标如果仍用传统方式定义,如统计多少企业使用了某个AI应用,可能会“不本质”。真正的衡量标准应转向以“场景”为单位,评估AI在核心场景中赋能甚至替代决策所需的智能,从而带来的业务模式重构和价值跃升。

“AI架构师”:新质生产力时代的核心人才瓶颈

当前,“人工智能+”的最大瓶颈在于人才,特别是能够融合业务场景和智能体能力,架构下一代业务的**“AI业务架构师”**。12 这种人才能够“懂智能、懂产业、懂未来”,是实现AI大规模落地的关键。

然而,目前传统产业企业拥有场景与数据,却缺乏AI架构能力;而拥有AI架构能力的人才,则往往缺乏产业场景和数据,形成了**“体系性的错配”**。这种错配是“人工智能+”相比“互联网+”的一个核心挑战。

AI大模型架构师是人才市场的“金字塔尖的舞者”2,他们不仅需要精通深度学习、超大规模分布式系统和高性能计算等技术“硬技能”,还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前瞻视角、广博知识面、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卓越的沟通与领导力等“软技能”2。他们不是在学校里培养出来的,而是在重构千行百业的“战场”中淬炼出来的。

要解决人才错配问题,企业,尤其是CEO,自身需要成为一个“AI架构师”——不仅架构业务,也架构组织和人才。他们需要有能力和“品味”去识别、发现、寻找和培养真正拥有智能架构能力的人才,并敢于开放场景、数据、知识和实践机会给他们,甚至在组织设计和激励机制上进行大胆创新,以市场化的方式吸引顶尖人才。互联网行业的人才溢出,为传统产业提供了转化“数字学前班”人才为“AI架构师”的巨大机遇。

“人工智能+”的实质,不是工具换代,而是“智能”成为产业的新内核。决定成败的不是技术堆叠,而是在千行百业的场景中架构智能的能力。谁能率先以“AI架构思维”,找到AI原生场景,定好指标和迭代,在场景中培养AI架构师,用智能体杠杆重构业务模式和组织设计,谁就能真正在“人工智能+”的AI下半场中领先,定义下一代产业。

引用


  1. 人工智能+”留给产业落地的十大问题·腾讯科技·孙天澍(2025/9/8)·检索日期2025/9/8 ↩︎ ↩︎ ↩︎ ↩︎ ↩︎ ↩︎ ↩︎ ↩︎

  2. AI大模型架构师:人才市场“金字塔尖的舞者”·大学生就业资讯(2025/8/5)·检索日期2025/9/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