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硅谷遇上“金穹”:科技巨头在万亿国防盛宴中的寻宝游戏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在特朗普总统耗资高达数万亿美元的“金穹”导弹防御计划面前,一众科技巨头正争相展示其AI与激光等尖端技术,试图在这场国防开支的饕餮盛宴中分得一杯羹。这不仅重塑了科技产业的资本流向和竞争格局,更将前沿技术与地缘政治的战略博弈紧密捆绑,预示着一个技术、资本与国家安全深度融合的新时代。

当华盛顿的政治旋风再次刮起“美国优先”的号角,硅谷的工程师们正忙着将他们的算法和光束对准一个新的“黄金”目标。这不是加密货币,也不是元宇宙,而是唐纳德·特朗普总统那耗资甚巨、野心勃勃的“金穹”(Golden Dome)导弹防御系统。1 在阿拉巴马州亨茨维尔,一场被誉为“快速行动,大胆构想!”的国防承包商展示会上,数千家企业犹如争相开屏的孔雀,将AI、激光武器等看家本领倾囊而出,只为能在这场预计高达_1.75万亿美元_(或根据最初估计的1750亿美元,且仅太空部分在20年内就可能耗资5420亿美元2)的“国之重器”项目中,赢得一席之地。

商业新穹顶:科技巨头的寻金热

传统上,国防承包商如洛克希德·马丁(Lockheed Martin)是五角大楼的常客,如今,这块蛋糕正吸引着那些在消费科技领域叱咤风云的“新贵”。半岛电视台报道指出,SpaceX、Palantir和Anduril等公司已参与到“金穹”系统的合同竞标中,这本身就是一道奇特的风景线:曾致力于将人类送往火星的企业,如今也将目光投向了地球上空的防卫。1

“金穹”计划的宏大愿景,旨在构建一个多层级的防御体系,以抵御弹道导弹、高超音速武器,乃至来自太空的巡航导弹威胁。3 这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却为那些拥有最前沿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定向能武器技术的公司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商业机遇。如果说数据是新时代的石油,那么在“金穹”项目中,算法便是确保这片天空“滴水不漏”的炼油厂。从部署在太空的传感器,到地面拦截器、雷达阵列,再到尚在襁褓中的激光武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最尖端的科技加持。对于那些渴望将技术从实验室推向大规模应用的科技企业而言,国防合同无疑提供了一条资金充足、且“国家安全”名义下极具说服力的商业化路径。洛克希德·马丁就已将“金穹”描绘为“以无与伦比的速度和精度保护美国免受空中威胁”的系统,并积极拥抱这一愿景。1

成本与承诺:一场数字游戏

然而,这场技术盛宴的背后,是令人咋舌的财政数字。尽管特朗普政府已在税收与支出法案中为“金穹”项目争取到250亿美元的初始拨款,但与系统整体的_1.75万亿美元_(或最初报道的_1750亿美元_)估算成本相比,仍有巨大缺口。12 加拿大曾被建议为该项目支付610亿美元,以弥补部分资金,这无疑将使其成为一个跨国合作的防御体系。1 这不禁让人想起以色列成功的“铁穹”系统,但特朗普的“金穹”规模更大,旨在应对更广泛的威胁,包括超音速武器和“部分轨道轰炸系统”(FOBS),其复杂度和成本也因此呈几何级数增长。2

五角大楼官员长期以来都在警告,现有防御系统已无法跟上俄罗斯和中国研发的新型导弹技术。2 在这种地缘政治背景下,对“成功率非常接近100%”的防御承诺(如特朗普所言),无疑为巨额投资提供了强大动力。然而,正如《经济学人》向来提醒的,技术上的豪言壮语往往需要在实践和财政纪律的严格审视下才能站稳脚跟。一个在重返大气层高温环境下锁定敌方导弹的飞行器,美国尚未成功研制,这便是技术承诺与现实差距的最好写照。1 资本市场对这类项目的投资热情,往往受制于最终的交付能力和政治意愿的持续性。

从硅谷的创业公司到华尔街的投资者,没有人愿意在这场由地缘政治驱动的科技军备竞赛中成为手持长矛的骑兵。对“金穹”的狂热追捧,不仅仅是技术能力的展示,更是资本重新配置的缩影。它将推动人工智能、激光技术等前沿领域在国防领域的加速融合,重塑全球防务产业的竞争格局。但最终,这个“黄金穹顶”能否真正实现其宏大承诺,抑或只是耗尽纳税人财富的一场昂贵表演,仍有待时间检验。毕竟,在将技术转化为可信赖的防御能力方面,现实往往比宣传复杂得多。

引用


  1. 特朗普”金穹”防御计划被曝包含太空导弹与激光武器·半岛电视台·(2025/8/13)·检索日期2024/6/1 ↩︎ ↩︎ ↩︎ ↩︎ ↩︎ ↩︎

  2. 特朗普公布“金穹”防御系统计划,料耗资1750亿美元·BBC·小贝恩德·德布斯曼(Bernd Debusmann Jr)(2025/1/28)·检索日期2024/6/1 ↩︎ ↩︎ ↩︎ ↩︎

  3. 金穹導彈防禦系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维基百科·(无日期)·检索日期2024/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