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在资本的炽热追捧下,华人创立的AI编程新贵Cognition以惊人的速度突破百亿美元估值,标志着AI Agent在软件工程领域的商业化进入快车道。高盛等金融巨头的采纳,不仅验证了此类自主编程工具的颠覆性潜力,更预示着软件开发乃至全球劳动力市场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
在数字经济的滚滚洪流中,有一群新时代的炼金术士正试图将硅基智能转化为代码黄金。近日,美国AI编程独角兽Cognition以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在短短_25天内斩获9亿美元融资_,投后估值一举冲破**10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26.6亿元)**大关,超越竞争对手Anysphere,加冕全球AI编程赛道的估值之王 1。这不仅是资本市场对“机器写代码”愿景的狂热押注,更是对一项新兴技术商业化路径的一次强力背书。
由华裔工程师Scott Wu、Steven Hao和Walden Yan这三位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金牌得主联合创立的Cognition,其崛起并非偶然。他们不仅拥有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光鲜履历,更重要的是,他们吸引了硅谷创投教父Peter Thiel旗下Funders Fund的领投,以及Lux Capital、8VC等一众现有投资者的加倍注资。在科技界,Thiel的投资往往被视为对“下一个大事件”的明确信号,他的每一次出手,都如同在平静水面投下巨石,激起层层涟漪 2。
Cognition估值的火箭式蹿升,其核心引擎是精准的并购策略和飞速增长的商业化数据。今年7月,Cognition成功收购了另一家AI编程独角兽Windsurf,此举不仅使其年化收入(ARR)翻倍,还获得了包括高盛、花旗、戴尔、思科、Palantir在内的一系列重量级客户。收购前,Devin的年化收入已从2024年9月的_100万美元_跃升至2025年6月的_7300万美元_ 1。合并后短短七周内,年化收入又实现了_30%的惊人增长_。这套AI编程产品套件,涵盖了AI IDE与编程Agent两大核心工具,无疑击中了企业提升开发效率的痛点。
华尔街的新“同事”:从工具到智能体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华尔街的金融巨头高盛已率先“雇佣”了Cognition开发的自主软件工程师Devin,并计划在开发部门正式部署,与现有12,000名人类开发人员共事 3。高盛首席信息官Marco Argenti表示,Devin最初的任务将是处理工程师们视为“苦工”的繁琐工作,例如将旧代码迁移到新语言、修补基础设施等。这类具备自主任务执行能力的“Agentic AI”,能够独立完成从开发到测试再到部署的完整流程,几乎无需人类介入,将生产效率提高3到4倍 3。这标志着AI在华尔街的角色,已从辅助工具进化为能独立产出成果的“劳动力单元”,预示着整个金融业在AI劳动力部署上迈入新阶段。
然而,这场由AI驱动的效率革命并非没有代价。在商业扩张的光环之下,Cognition也曾因其高压的职场文化而饱受争议。收购Windsurf后,新员工面临着每周6天、超80小时的“996”工作强度,不适应者则获得9个月工资的买断式离职方案。Cognition CEO Scott Wu对此的回应是,公司强调“拼搏”,虽然不适合所有人,但能吸引最契合的人才 1。这种近乎达尔文主义的人才筛选方式,在崇尚极致效率的硅谷虽非孤例,却也提醒着人们,技术狂飙突进的背后,是资本对时间与成果的无情压榨。
产业整合与未来的编程版图
AI编程领域的资本盛宴正加速市场洗牌。今年以来,除了Cognition、Anysphere等少数头部企业能屡次获得巨额融资,其他未能持续获得资本输血的企业,正逐渐沦为头部玩家的潜在收购对象。这是一个经典的“赢家通吃”市场逻辑:资本集中于少数具备强大技术实力和商业化前景的先行者,以期在行业形成初期便抢占制高点。
展望未来,随着AI Agent技术的成熟与普及,人类与机器在软件开发中的协作模式将发生深刻变革。程序员的角色可能从“代码匠人”转向“AI管理者”,即设计清晰指令、监督AI完成任务的“指挥官” 3。这固然提升了效率,但也带来了潜在的裁员风险。有分析指出,全球银行业在未来3至5年内,可能因AI裁员高达20万人 3。
Cognition的崛起,不仅是华裔创业者在全球科技舞台上的一次闪耀,更是AI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商业应用的一个缩影。当机器开始自主编写代码,我们所熟知的软件开发模式、工作流甚至就业结构都将面临重塑。这场由AI Agent引发的变革,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