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I“备案”图景:从技术炫技到场景深耕的实用主义崛起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中国生成式AI市场正经历政策驱动下的爆发式增长,已备案和登记的模型及应用总量在2025年上半年累计达672项,标志着从通用智能向垂直领域和场景化应用的深度转型。教育和医疗等行业成为AI赋能实体经济的先行者,预示着一个由多层次创新主体和区域生态共同支撑的“实用主义”AI黄金时代。

2025年上半年,中国生成式AI服务与应用备案登记总量累计已达672项,这一数字不仅是市场活力的直观体现,更是政策、技术与商业力量交织下中国AI生态演进的缩影。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引导下,一个从底层模型到上层应用、从通用广度到场景深度的AI新格局正加速成形,尤其以教育和医疗领域的蓬勃发展引人注目。

政策驱动下的“备案”经济学:中国AI生态的独特构建

中国生成式AI的爆发并非偶然,其背后是技术成熟、开源模型普及与国家层面审慎而积极的监管策略的共同作用。2023年8月《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为野蛮生长的AI市场划定了清晰的边界,也为合规创新提供了指引。数据显示,2023年备案数量仅为61项,而2024年激增至241项,到2025年上半年已累计达到439款大模型备案和233个AIGC应用或产品登记,总数超672项,呈现出超过10倍的惊人增长速度 1

这种“备案”与“登记”并行的机制,体现了中国AI治理框架的独特之处。核心模型需备案,确保基础能力的安全合规;而基于已备案模型的应用,只需进行登记,极大降低了应用层创新的门槛。这使得中国AI市场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也高度重视安全、准确性和伦理合规,形成了一个在监管框架内加速迭代的创新环境 2。北京以其强大的基础研发能力主导通用大模型备案,而上海则在AIGC应用落地和商业化思维上表现出更强的响应速度 1。这种区域差异也反映了不同城市在AI生态中的独特定位。

从“通用广度”到“场景深度”:中国AI实用主义的演进路径

中国AIGC大模型生态的演进路径清晰地展现了从通用智能向场景智能的战略转型。早期(2024年前),以百度“文心一言”、智谱“ChatGLM”等为代表的通用大模型占据主导,致力于构建广泛适用的基础能力。然而,随着市场对效率和精准度的需求提升,这些通用模型在解决特定行业痛点时暴露出局限性。

自2024年起,垂直大模型开始崭露头角,并在2025年上半年超越通用模型成为备案主流 1。这类模型深度融合行业知识、经验和数据进行优化,例如教育领域的“EduChatT”和好未来MathGPT,医疗领域的西湖大模型和小荷AI医生,以及金融领域的蚂蚁金服AntGLM。更进一步,2024年下半年以来,基于大模型构建的具体细分场景应用产品(如Agent)实现了快速增长,2025年上半年已登记的Agent产品达127个,超越去年全年 1

这一演进路线深刻反映了中国AI的“实用主义”导向:从“技术炫技”转向“场景深耕” 1。技术不再仅仅是实验室的创新,而是要能够实实在在地解决商业问题、提升生产效率,并最终服务于实体经济。这种从“广度”到“深度”的转型,不仅是技术成熟度的标志,更是商业化落地和价值创造的必然选择 3

赋能实体:教育、医疗领跑下的AI产业新图景

在场景应用的图谱中,教育和医疗两大领域无疑是当前的“双擎驱动”。据IT桔子统计,教育AIGC大模型及其相关应用以39项高居榜首,成为名副其实的“卷王” 1。这与中国“双减”政策背景下对个性化教学、效率提升的强烈需求高度契合,网易有道的“子曰”大模型、好未来MathGPT等正是其中的代表。它们在口语练习、智能辅导等具体场景中展现出巨大潜力,重塑学习体验。

紧随其后的是医疗大模型及AIGC应用,共有21项 1。从辅助诊断、患者咨询到心理疗愈,如小荷AI医生和“好心情AI陪伴”,AI正逐步渗透到医疗健康服务的各个环节,有望缓解医疗资源不均、提升诊疗效率。此外,金融、客服、文旅等领域也涌现出大量创新应用,如蚂蚁金服AntGLM、马蜂窝“AI行程助手”以及财联社“小财神”等 1

这些多元化的应用场景共同描绘了中国AI赋能实体经济的广阔前景。随着多模态AI技术的进一步成熟,跨场景融合将成为未来的重要趋势,推动AI从单一工具向集成生态系统演进,进一步加速各行各业的智能化升级 14

区域与主体:构建多层次创新梯队

中国AI生态的活力还体现在其多层次的研发主体构成和日益均衡的地域分布上。北京、上海、广东作为核心区域,分别以31%、26%和11%的占比位居前列,构成中国AI发展的第一梯队。北京凭借其科研资源和互联网巨头优势,在通用大模型研发上持续领跑;上海则在AIGC产品落地和商业化上展现出更强的敏锐度;广东则有众多硬件厂商、电子公司积极参与,如vivo、OPPO、荣耀等,将大模型能力融入终端设备 1。同时,江苏、浙江等省份的AIGC产品增多,预示着AI创新正向全国扩散,区域间差异化发展。

在研发主体方面,上市公司、独角兽企业、创业公司构成了中国AI创新的“三驾马车”。百度、阿里、腾讯等上市公司凭借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主导通用大模型开发,为行业提供坚实的基础。智谱AI、抖音、百川智能、月之暗面等独角兽企业则以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创新活力,快速迭代推出具备竞争力的模型和应用。此外,大量大众创业公司和Agent产品研发团队注入了草根创新活力 1

值得注意的是,央企国企、高校及科研机构、医院等非民营主体也在这场AI竞赛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中国移动“九天大模型”、中科院自动化所“紫东太初大模型”、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天工开悟大模型”,以及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的“小红AI患者助理”等,这些案例表明AI的探索和应用已深入到更广泛的社会肌理中,形成了公私并举、产学研医协同的多层次创新生态 1

前瞻与思辨:中国AI“黄金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生成式AI的“黄金时代”已然开启。这一趋势不仅体现在备案登记数量的爆发式增长,更在于其深度、广度和生态多元化的演进。政策的审慎引导、市场对实用价值的追逐、以及多层次创新主体的积极参与,共同塑造了当前充满活力的产业格局。

展望未来3-5年,我们预计:

  • 技术融合与泛在化:多模态AI将加速发展,实现文本、图像、语音、视频等多种模态的深度融合,并推动AI能力作为“基础设施”融入各类软硬件产品。Agent将更加智能化、自主化,成为用户与复杂服务交互的核心界面。
  • 商业模式的精细化与定制化:随着垂直大模型和Agent的普及,AI服务的商业模式将从通用SaaS转向行业解决方案和场景定制服务,更加注重ROI和垂直领域的深层价值创造。AI将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引擎,重构业务流程和运营模式 5
  • 社会影响的深度化与伦理挑战:AI在教育、医疗等关键公共服务领域的深度应用,将带来效率提升和个性化体验,但也需警惕潜在的数字鸿沟、数据隐私、算法偏见等伦理风险。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社会责任,将是中国AI治理长期面临的核心课题 2
  • 全球竞争与合作的复杂性:中国AI的“实用主义”路线,与美国在前沿模型上的激进探索、欧盟在伦理治理上的先行先试形成了鲜明对比 6。未来的全球AI格局将是技术、市场、政策的多维博弈,但同时,跨国界的开源合作和标准制定也将成为推动AI进步的重要力量。

中国AI的蓬勃发展,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跃迁,更是对技术如何服务社会、如何驱动经济转型的一次深刻实践。它以独特的“备案”机制和“实用主义”精神,描绘了一幅由技术、商业和社会需求共同塑造的智能未来图景。

引用


  1. 672个AI“选手”集结,中国生成式AI备案登记图鉴,教育AI竟成“卷王”·IT桔子·吴梅梅(2025/9/9)·检索日期2025/9/9 ↩︎ ↩︎ ↩︎ ↩︎ ↩︎ ↩︎ ↩︎ ↩︎ ↩︎ ↩︎ ↩︎ ↩︎

  2.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346家已备案模型(AI大模型备案)全名单(截至2025年3月底)·CSDN博客·weixin_38798635(2025/3/28)·检索日期2025/9/9 ↩︎ ↩︎

  3. 瞄向垂直行业赛道AI大模型加速精细化落地·证券时报·(2024/12/19)·检索日期2025/9/9 ↩︎

  4. 中国大模型备案发展综合分析报告(2023-2025)​​——基于属地 ...·CSDN博客·老赵聊算法、大模型备案(2025/4/9)·检索日期2025/9/9 ↩︎

  5. 2024年中国大模型行业应用优秀案例白皮书·Frost & Sullivan(2024/2/1)·检索日期2025/9/9 ↩︎

  6. 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市场竞争治理架构探设·上海财经大学期刊社·陈兵, 董思琰(2025/3)·检索日期2025/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