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李泽湘以其独创的“基地+基金+学院”模式,成功打造了一个覆盖教育、孵化、投资全链条的硬科技生态,不仅孕育出大疆等行业巨头,更体系化地培育了中国机器人产业,为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范式。
在中国硬科技崛起的浪潮中,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的名字,已远不止是“大疆教父”这一个标签所能涵盖。二十余年间,他如同一位深思熟虑的建筑师,构建起一个庞大而精密的机器人军团,其麾下已聚集超过160家硬科技公司,涵盖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消费级产品、工业自动化及特种应用等多个前沿领域。这不仅是一个成功的创业孵化案例,更是一种系统性、前瞻性的产业培育模式,对中国乃至全球的硬科技创新生态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教育、孵化与投资:构建硬科技创业的“飞轮效应”
李泽湘的模式核心在于其**“教育、孵化、投资”三位一体的协同飞轮**。这一模式历经港科大3126实验室1、哈工大深圳教改班、XbotPark机器人基地2(松山湖、宁波、常州等地)、以及集大成者深圳科创学院的漫长演进。它打破了传统学术与产业的壁垒,构建了一个让技术理想可持续成长的土壤。
在人才培养上,李泽湘教授的哲学思辨展现出对“人”的深刻理解。他从早期看重院校与成绩,转变为更看重学生对创业的激情、热爱与使命感。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成为他发现“未来创业者”的关键途径,通过“机器人比赛与设计课”实践,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整合、动手及供应链管理能力,大疆创始人汪滔正是其早期受益者。这种从实践中识别人才,而非唯学分论的教育理念,确保了进入孵化体系的创业者具备直面硬科技挑战的韧性与创造力。
商业敏锐度则体现在其“基地+基金”的运作模式。以XbotPark为例,其提供了研发场地、共享工厂、供应链支持和天使投资,形成创业闭环。特别是共享工厂,并非面向订单,而是面向创业者产品落地验证的需求,并开放大疆等头部企业的供应链资源,极大地降低了硬科技创业的门槛和风险。在投资逻辑上,李泽湘陆续成立清水湾创投、XBOT PARK基金、Hong Kong X、东莞清水湾二期等基金,总资金规模超过20亿。这些基金的共同特点是不追逐快回报,而是坚持长期主义,聚焦创业团队对项目产品的持续迭代,这恰好契合了硬科技研发周期长、需要反复打磨的特性,为硬科技企业提供了宝贵的“耐心资本”。高达**80%**的孵化存活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证明了这一模式的有效性3。
从底层核心到消费场景:机器人产业的“长板效应”
李泽湘的机器人军团并非仅限于某一细分领域,而是呈现出从核心零部件到多元应用场景的完整产业链布局,形成了强大的“长板效应”。
在核心技术层面,李泽湘早年就敏锐捕捉到工业自动化设备对运动控制技术的巨大需求。他与团队创办的固高科技,成功开发出中国首个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闭环运动控制器,并于2023年成功上市,成为其“机器人军团”中首家IPO企业,标志着中国在这一关键“卡脖子”技术上的突破。此外,纳密智能(减速机)、本末科技(无减速器直驱电机)、墨现科技(触觉传感器/电子皮肤)、无穹创新(三维空间智能感知)等企业,正深入机器人硬件的各个底层环节,构建坚实的技术基石。这些技术的突破,对于提升中国机器人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至关重要。
在消费级产品领域,李泽湘坚持“要聚焦C端硬件产品创新,摆脱为海外品牌代工的宿命”的理念,催生了大量颠覆性产品。大疆创新以无人机定义了消费级航拍市场,市值已突破1500亿元,占据全球80%份额。云鲸智能和卧安机器人则在家庭清洁和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加速冲刺上市。值得一提的是未知星球的无弦吉他LiberLive,这款“看不懂”的产品去年营收超10亿元,成为消费电子领域现象级创新。这种对用户体验、颠覆性创新和品牌塑造的强调,体现了从传统制造向高附加值创造的转型雄心。
在工业与特种应用方面,其布局同样深远。李群自动化在国内率先实现全品类工业机器人覆盖;海柔创新开创了“货箱到人”的ACR模式,估值已达20亿美元,革新了仓储物流;松灵机器人则从移动底盘拓展至具身智能数据采集和智能割草机Mammotion,实现了可观的海外销量。此外,在农业(道创智能、沐秦智能)、水下(逸动科技)、测绘林业(灵遥机器人)、建筑施工(卓蚁科技、湃特纳机器人)以及医疗健康(奇诺动力、英汉思动力、边缘创智)等领域,都有其孵化企业的身影。这种多点布局不仅填补了市场空白,也预示着机器人技术将更广泛地融入各个产业的毛细血管。
“具身智能”浪潮下的新范式:技术与人文的共振
随着AI大模型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具身智能”正成为科技领域的热点。李泽湘的机器人军团,正走在这场变革的前沿,不仅关注技术本身的迭代,更强调技术与人文的共振,塑造未来人机共存的社会图景。
例如,卧安机器人致力于“AI具身家庭机器人第一股”,云鲸智能将重点用于首款家庭具身智能产品的开发,以及可触未来推出的LOOI ROBOT桌面陪伴机器人,这些产品不再是简单的工具,而是具备感知、决策、交互能力的智能伙伴。LOOI ROBOT通过手机为中心创造全新交互形态,拥有超过1200种行为表现和自学能力,提供情感交互功能,预示着机器人将从执行任务向提供情感价值转变。
在医疗健康领域,其孵化企业如奇诺动力和英汉思动力的外骨骼机器人,正帮助患者复健、辅助老年人出行,甚至通过T-Apex等装置提升专业运动员的训练效率。边缘创智的“悦知iJoy”则通过AI多模态心理设备,提供心理治疗量化辅助工具。这反映了机器人与AI技术在提升人类福祉、解决社会痛点方面的巨大潜力,也带来了关于隐私、情感依赖和伦理边界的深刻哲学思辨。
恒之未来推出的高动态AI仿生智能机器狗哮天Sirius,定价1299美元,展现了消费级四足机器人在性能和成本上的平衡,也为具身智能的数据采集和平台开发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这些创新都指向一个未来:机器人将不再是科幻想象,而是无缝融入日常生活,成为人类的延伸、助手乃至情感寄托。
体系化创新:中国硬科技崛起的“XbotPark模式”
李泽湘二十余年的“折腾”,最终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XbotPark模式”**,其深层价值远超单一企业成功。这不仅是中国本土硬科技创新的宝贵经验,更是全球范围内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与产业孵化协同发展的新范式。
这一模式的成功,在于其系统性地解决了硬科技创业的痛点:缺乏启动资金、研发周期长、供应链资源难获取、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通过“基地+基金+学院”的结合,为创业者提供了从“没有idea的个人”到“创办企业并获得天使轮融资”的全方位支持,三年时间,深圳科创学院孵化出67个项目,证明了其规模化输出创新成果的能力4。
XbotPark模式的异地复制(宁波、常州、重庆、广州、长沙、北京),则进一步验证了其强大的生命力与适应性。它利用各地不同的产业基础和科研优势,构建起区域性的智能硬件创新生态。这对于加速中国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创新中心”的转型,培养本土硬科技的“专精特新”企业,具有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它不只是在“造企业”,更是在**“造生态”、“造土壤”**,让更多有技术理想的年轻人敢于啃硬骨头,为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赢得先机。
然而,我们也需保持批判性思维。虽然模式成功,但硬科技的商业化周期依然漫长,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在快速迭代的AI时代,保持技术前瞻性和市场领导力,以及如何在全球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下,确保供应链安全和技术自主性,都是“XbotPark模式”需要持续面对的挑战。
总而言之,李泽湘教授和他所构建的机器人军团,不仅以具体的产品和公司改变了行业格局,更以其独特的教育、孵化和投资理念,为中国硬科技的崛起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可复制的路径。这是一个让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有机结合的创新范式,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乃至全球的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的未来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