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的AI“蛰伏”:战略保守抑或下一代智能生态的深谋远虑?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苹果在最新发布会上对AI的低调处理,并非技术停滞,而是一场旨在重建用户信任、规避前期风险、并最终以深层硬件集成而非表面噱头取胜的战略性“蛰伏”。面对激进的中国竞争者和高昂的AI投入,苹果正以其独特的生态系统和渐进式创新,悄然布局一场更成熟、更普惠的下一代智能体验。

在智能手机乃至整个科技行业被生成式AI浪潮席卷的当下,苹果在最新的iPhone 17发布会上却展现出一种异常的“沉默”。与竞争对手们高调宣扬各自的AI大模型和智能助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库克在长达75分钟的发布会上,对“Apple Intelligence”的提及屈指可数,更未将其作为核心卖点。这不禁引发一个深刻的问题:在AI竞赛白热化的时代,苹果的这种“不吹AI”策略,究竟是其在技术浪潮中掉队的无奈之举,还是深思熟虑后的一次战略性转向,预示着一种更为内敛而持久的未来智能生态?

沉默背后的战略抉择:苹果的“不吹”哲学

去年的WWDC上,苹果曾高调发布Apple Intelligence,并对未来的AI能力寄予厚望,但部分承诺的功能未能如期推出,甚至出现了“压碎创意”的iPad广告负面事件,引发了用户的失望与反弹。市场对AI的狂热宣传与实际体验之间的落差,让消费者对“AI换机”的热情远低于行业预期——一项CNET的调查显示,仅有**11%**的美国智能手机用户会单纯为AI而换机1

苹果似乎从中汲取了教训。此次发布会,其重心回归到硬件的传统优势:更薄的机身、更强的GPU算力、更长的续航、更优的散热,以及标准版iPhone首次配备120Hz高刷。这些都是用户能即刻感知切实受益的改进,而非悬而未决的AI愿景。

“苹果的牙膏‘挤爆了’”、“iPhone 17标准版才是‘系列真神’”——这些热词的出现,恰恰证明了苹果通过扎实的硬件升级,成功赢得了市场和用户的认可。

苹果的“不吹”哲学并非彻底放弃AI,而是将其深度嵌入后台,作为提升用户体验的基石。实时翻译、Apple Watch Ultra 3的健身教练、以及健康监测功能中机器学习算法的应用,都以“由Apple Intelligence提供支持”的方式,默默地在幕后发挥作用。这是一种更为务实和内敛的策略,旨在通过无感化的AI体验,逐步重建用户对苹果AI能力的信任,而非通过“喊口号”式的宣传制造短暂的轰动效应。

芯片赋能与端侧AI的现实边界

苹果的AI战略核心始终在于其软硬件垂直整合能力。iPhone 17搭载的A19芯片,采用3nm制程工艺,内置6核CPU和5核GPU,并配备了优化过的神经引擎及更大的内容快取2。这些底层硬件的升级,正是其在设备端运行复杂AI任务的基石。

Apple Intelligence主要依赖一个30亿参数的设备端模型3,这在业界已属领先。通过将AI能力深植于芯片,苹果实现了:

  • 更高性能的游戏体验:本地大语言模型支持更高帧率。
  • 实时高效的翻译功能:高级计算模型与iPhone上的Apple Intelligence模型结合。
  • 精准的健康监测:例如Apple Watch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分析用户血压对心跳的反应,基于超过10万参与者的研究数据,有望获FDA批准,并在第一年通知超过100万未确诊高血压人群。

然而,尽管有强大的A19芯片赋能,当前端侧AI的实际应用场景仍存在一定边界。消费者对“智能体AI助手”的期待远高于现有技术所能提供的,谷歌和三星等竞争对手虽已率先推出诸多AI功能,但仍未彻底改变用户交互范式。苹果选择在核心的、不依赖云端、且能立即带来价值的领域应用AI,如效率工具和健康监控,而非急于推出尚未成熟的“智能体”助手,这反映了其对技术成熟度用户价值的严谨考量。

迟滞与追赶:全球手机AI竞争的中国速度

在全球AI大模型竞赛中,中国手机厂商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中国速度”,对苹果构成了直接的竞争压力。

  • 2022年:部分国内厂商开始探索大模型。
  • 2023年下半年至2024年初:华为(HarmonyOS 4接入盘古大模型)、小米(MiLM-6B接入澎湃OS)、vivo(蓝心大模型)、OPPO(AndesGPT)、荣耀(70亿参数端侧“魔法大模型”)等主流厂商集中发力,迅速构建了从无到有的AI大模型技术体系。
  • 222025年初:中国厂商已形成完整的大模型技术体系,并积极与第三方大模型(如DeepSeek R1)合作4

相比之下,苹果的AI进展显得更为渐进:从2022年开始技术储备,到2024年才正式推出Apple Intelligence系统,并计划在2025年加速部署和向第三方开发者开放其设备端大语言模型能力4。这种节奏上的差异,意味着苹果在面向AI原生的智能手机市场竞争中,面临着被“弯道超车”的风险。尽管有市场分析指出,苹果在中国具备AI功能的智能手机市场中仍占据近四成份额3,但如果核心AI体验不能及时跟上本土化需求,其市场地位可能受到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有报道指出,面向中国市场的Apple Intelligence,将整合阿里巴巴、百度等本土大模型服务,且原本计划通过iOS 18.6引入的功能,已推迟至iOS 26.1或26.2更新推出5。这表明苹果在AI的本地化和合规化方面仍面临不小的挑战,进一步延缓了其AI能力的全面落地。

投资、人才与用户期待:AI竞赛的深层成本

AI大模型的开发和部署是一项极其烧钱的工程。公开数据显示,OpenAI预计到2029年将烧掉1150亿美元,Anthropic最新估值高达1830亿美元,Meta在招聘顶尖研究人员上已花费数十亿美元,并向Scale AI投资超140亿美元4。面对如此高昂的投入,苹果的谨慎并非没有道理。有分析认为,苹果并非AI实验室,在设备端AI实际用户场景有限的情况下,它可能更倾向于让其他公司先行消耗资源,待成本下降、使用场景稳定时再进入市场,甚至可以先用优秀的开源模型,再逐步替换内部模型4

然而,这种观望策略也付出了人才流失的代价。近期,苹果的AI研究部门至少有10名员工离职,仅上周就有4人跳槽至Meta、OpenAI和Anthropic等竞争对手46。这反映出顶级AI人才对创新速度和技术前沿的追求,以及苹果内部AI项目可能存在的挑战。尽管苹果在财务上表现稳健,但投资者对其AI能力的担忧持续给股价施压4,凸显了资本市场对AI先发优势的看重。

苹果的未来博弈:渐进式创新与生态护城河

苹果的“不吹AI”策略,从长期来看,可能是其在AI时代构筑深层生态护城河的一部分。

  1. 信任修复与体验优先级:苹果正通过专注提升核心硬件性能和用户可感知的日常体验,来修复此前AI“过度承诺”带来的信任赤字。这种策略反映了其对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认为润物细无声的AI集成,远比浮于表面的AI噱头更具价值。

  2. “后来者居上”的潜力:历史证明,苹果擅长在技术初期观察、学习,并在技术成熟后以极致的整合能力后来居上。它可能会等待AI技术栈更加稳定、商业模式更加清晰、用户需求更加明确时,再投入重兵,并利用其强大的硬件、软件、服务一体化能力,提供独一无二的AI体验。其考虑为未来Siri等AI功能采用Anthropic或OpenAI等外部技术,也印证了这种开放而非封闭的务实态度7

  3. 芯片与端侧智能的战略深耕:通过A19芯片及后续迭代,苹果正持续强化其在端侧AI算力方面的领先地位。这种战略将使得AI能力不再依赖云端,而是更多地在设备本地完成,从而在数据隐私、响应速度、离线可用性等方面构建核心优势。未来,这种设备端的“AI大脑”将成为Apple Intelligence在生态系统中无缝流转、提供个性化语境理解的关键,比如识别用户人际关系和沟通习惯的更智能版Siri,尽管目前仍面临技术挑战而推迟上线。

苹果的AI战略,本质上是在一个高度不确定和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寻找一条平衡风险与回报的路径。它并非放弃AI,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谨慎、渐进且深远的道路。在等待AI技术和用户认知进一步成熟的同时,苹果正利用其深厚的硬件底蕴和强大的生态系统,为未来更具革命性的、真正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AI体验进行战略部署。

引用


  1. The most awe-dropping part of Apple's iPhone 17 event? AI barely came up·CNET·Lisa Eadicicco(2025/9/10)·检索日期2025/9/10 ↩︎

  2. https://news.qq.com/rain/a/20250819A044E200·腾讯新闻(2025/9/10)·检索日期2025/9/10 ↩︎

  3. 观点直击| 苹果秋季发布会:iPhone 17系列不加价,但AI仍缺席·观点(2025/9/10)·检索日期2025/9/10 ↩︎ ↩︎

  4. 苹果不吹 AI,反而成功了?·InfoQ(2025/9/10)·检索日期2025/9/10 ↩︎ ↩︎ ↩︎ ↩︎ ↩︎ ↩︎

  5. 全新iPhone 17 Air或因eSIM導致銷售延遲·財訊快報(2025/9/10)·检索日期2025/9/10 ↩︎

  6. 一文看盡蘋果2025秋季發佈會| 手機 - 鉅亨號·鉅亨號(2025/9/10)·检索日期2025/9/10 ↩︎

  7. Apple AI 專家流失面臨發展挑戰| 流動日報 - LINE TODAY·LINE TODAY(2025/9/10)·检索日期2025/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