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死亡谷,拥抱具身智能:一家机器人公司的十五年生存之道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在资本潮汐中三度险象环生,擎朗智能凭借其务实的技术商业化能力和成本优势,不仅在商用服务机器人领域登顶全球,更在具身智能的浪潮中,以“能干活”的实用主义哲学,抓住上市窗口,力求在颠覆性技术中觅得长期价值,而非虚无的短期幻象。

在科技创业的版图中,很少有故事能像擎朗智能(Keenon Robotics)这样,将十五载春秋浓缩成一出扣人心弦的“极限求生”剧本。这家从上海一隅的毛坯民居起步的公司,不仅穿越了机器人行业的数个“死亡谷”,更在人工智能的最新浪潮中,凭借其不事张扬却精明务实的基因,成为全球商用服务机器人领域的领跑者,如今正摩拳擦掌,准备在资本市场的聚光灯下,续写其绵延不断的商业传奇。

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伊始,当移动互联网的狂潮席卷而来,催生出美团、快手、滴滴等一众新贵时,机器人赛道却显得格外冷清,既不“时髦”也不“性感”。李通,这位曾供职于微软的工程师,与他的三位伙伴,揣着仅20万元的启动资金,一头扎进了这片无人问津的“荒地”1。他们在连门都没有的屋子里,摸索着教育机器人、扫地机器人乃至人形仿真机器人的方向,用项目收入艰难维生,彼时李通自嘲“给自己挖了好大一个坑”。创业的艰辛很快筛走了最初的伙伴,但李通坚持了下来,转而邀请校友加入,以每月仅数千元的工资维持生计。这份早期对于“活下去”的执念,塑造了擎朗骨子里务实的商业化基因。

资本的潮汐与市场的洗礼

擎朗智能的第一次重大抉择,是坚定地将服务机器人定位在劳动密集型的餐饮行业。彼时,这一选择被云启资本合伙人陈昱形容为“市场规模最大,也最有挑战性的场景”1。2013年,他们的第一代餐饮机器人“小朗”问世,立即因填补了劳动力短缺的空白而赢得市场青睐,甚至有餐饮店老板“堵门”抢购,用支付宝分多次转账买下。这一幕,如同在干燥的草地上点燃了火星,证明了服务机器人的真实需求。

然而,通往大规模商业化的道路并非坦途。2018年,伴随深度学习热潮后的“AI信任危机”,整个机器人行业遭遇资本寒流。彼时,投资者按照移动互联网的节奏来衡量科技创新,认为“做AI的都是骗子,没一个能落地的”1。擎朗智能也陷入融资碰壁的绝境,账上资金几近枯竭。幸运的是,老股东们在2019年初及时“救了一把”1。更重要的是,同年海底捞北京智慧餐厅的落地,为擎朗智能带来了数百台机器人采购订单,不仅验证了其规模化商业落地的能力,更将送餐机器人这一概念推广至整个餐饮行业,擎朗智能成为这一波浪潮中最大的受益者,并在年末完成了由源码资本领投的2亿元B轮融资

疫情的突如其来,意外地将无接触配送推向“刚需”的地位,服务机器人市场迎来新的投资风口。擎朗智能抓住了这一机遇,在2020年至2021年间,成功获得了软银亚洲、软银愿景等机构超15亿元的巨额融资。然而,市场对增长的过度乐观,很快在2021年下半年至2022年被现实打脸。服务机器人市场增长放缓,行业内部为争抢市场而陷入价格战,加速了环境恶化。许多公司,包括擎朗在内,人员规模扩张速度远超市场增速,经营风险被放大。在此次“勒紧裤腰带”的考验中,李通及时缩减人员规模,聚焦产品线,避免了更严重的组织危机,将公司人员稳定在约700人的“轻量化”管理模式。

具身智能的诱惑与商业化的拷问

进入2025年,随着DeepSeek等大模型和具身智能的爆发,机器人赛道再次成为资本的“宠儿”,多家机器人公司摩拳擦掌筹备上市。投资方松禾资本管理合伙人汪洋指出,像擎朗智能这样“穿越了多个周期,通用、专用兼具的具身机器人公司”,正迎来“上市的窗口期”1

然而,李通在拥抱新趋势的同时,保持了清醒的头脑。2024年推出双臂具身服务机器人,2025年发布轮式人形服务机器人XMAN-R1和双足人形服务机器人XMAN-F1,擎朗智能积极投入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即便这意味着短期的亏损。但这并非盲目追逐技术热点,其核心理念一以贯之:“我们不是非常在乎它现在能跑多快跳多高,关键看它是不是为干活而设计的,能不能把活干好。”1 对于一家以商业化为本质的公司而言,投巨资研发若长期得不到产业回报,是不可持续的。

擎朗智能在商业化落地的“必修课”上,早已深谙其道。软银亚洲副总裁王胤臻透露,2020年的投前调研发现,擎朗智能的机器人制造成本仅为美国同行Bear Robotics的五分之一,这为其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奠定了基础。较低的售价迅速提升了市场接受度,使其在餐饮服务机器人领域占据龙头地位。公司随后以每1-2年拓展一个新垂直场景的节奏,先后进军酒店、医疗和清洁机器人市场,并以组合销售和增值服务(如智能货柜)等差异化策略,提升客户价值。

在全球化浪潮中,擎朗智能亦不甘人后,自2020年起积极出海,目前业务已覆盖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销售额占比甚至超过50%2。面对建立全球销售与财务体系、产品本土化等挑战,其“极致节俭”的风格甚至让海外团队在车库里办公了半年。更重要的是,公司采取了明智的轻资产合作模式,将欧美日韩等市场的运维交由软银机器人集团、韩国现代等战略合作伙伴管理,专注于其核心的研发与制造优势。

耐心资本的呼唤与智造强国的愿景

尽管擎朗智能已在服务机器人领域站稳脚跟,但人形机器人的技术研发与商业化探索,注定是一场马拉松,需要持续投入重资源,且周期漫长。李通坦言,“期待明年就能商业化,这不现实。方向没问题,但仍需要整个社会给予持续支持,保持足够耐心”2。他呼吁“耐心资本”的介入,这类资本应以技术迭代周期而非短期商业变现速度为核心考量,突破传统财务投资逻辑,为“硬科技”创新提供更包容的资金支持。中国在服务型机器人领域的领先优势,本质上是中国供应链高效运转、算法创新与数据积累协同作用的结果,叠加庞大的工程师人才储备优势与软硬件一体化整合能力,形成了难以复制的产业落地优势2。摩根士丹利报告预计,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到2028年将增至108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3%2

李通对未来充满信心,但他深知,科技创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专利只能保护过去,无法守护未来”2。他认为,眼下最重要的是与更多参与者共同“开垦”市场这片“荒地”,提升渗透率,深化市场认知,而非急于“抢地盘”。擎朗智能的十五年,不仅是一部企业的奋斗史,更是中国科技创业者如何在资本的喧嚣与沉寂中,坚持商业本质,以务实求生,以创新求远的缩影。这不啻为对那些被“风口”冲昏头脑的投资者和创业者,一次及时而有力的提醒:真正的价值,往往潜藏在穿越周期的坚韧与对商业化永不妥协的追求中。

引用


  1. 三临绝境,三度翻盘:一家机器人公司的15年“极限求生”·中国企业家杂志·孔月昕(2025/9/11)·检索日期2025/9/11 ↩︎ ↩︎ ↩︎ ↩︎ ↩︎ ↩︎

  2. 专访“小巨人”擎朗智能CEO李通:中国向智造强国迈进离 ...·证券时报·许凯 张聪(2025/7/26)·检索日期2025/9/11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