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化大模型:利润的魅惑与AI信任的代价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生成式引擎优化(GEO)正成为AI时代品牌营销的新战场,通过影响大模型输出结果以攫取流量。然而,这一利润丰厚的“野蛮生长”背后,不仅对AI信息质量和用户信任构成威胁,也促使平台方在商业化与用户体验之间寻找微妙平衡,预示着AI广告新范式的诞生。

当数字世界的游牧民族,那些逐流量而居的营销拓荒者们,发现传统搜索引擎的沃土日渐贫瘠时,他们将目光投向了人工智能这片新兴的肥沃牧场。在这里,一个名为“生成式引擎优化”(GEO)的新概念正以惊人的速度崛起,承诺将品牌植入大模型无所不知的“大脑”之中,使其成为AI“口中”的权威推荐。这无疑是一场诱人的淘金热,但也令人不禁疑问:当利润的诱惑渗透进算法的神经末梢,我们所信赖的AI,是否正被悄然“驯化”?

算法的围猎与信息的“投毒”

曾几何时,品牌商刘昭(化名)们习惯了在搜索引擎的海洋中搏击,通过“搜索引擎优化”(SEO)争取一席之地。如今,战火蔓延至AI。根据QuestMobile的数据,截至今年3月,中国AI原生App的月活用户已达2.7亿,甚至超越了全球巨头ChatGPT的1.8亿用户规模,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流量真空地带。这片“无人之境”迅速吸引了第三方服务商,他们以“买断”“流量暴涨”的字眼,向那些渴望在AI时代分一杯羹的品牌方抛出橄榄枝1

GEO的核心逻辑,在于让AI“记住并推荐”品牌,从而实现“认知植入、信任建立和转化”1。其手法之精妙,已远超传统SEO的关键词堆砌。服务商们通过精心设计的“提示词”(prompt)体系,让AI在接收模糊指令时,也能形成对特定品牌的“肌肉记忆”。更进一步,他们制造大量符合AI“胃口”的结构化文章和通稿——主题明确、便于概括,甚至有横向评测和Q&A形式2。这些“数据养料”不仅成为AI训练的素材,也成了其生成答案的参考。用行业人士吴群(化名)的话说,这是通过各种手段“主动适配AI,以便进入到AI的射程之内”1

然而,这套逻辑的另一面,却是对信息生态的“投毒”。当用户向豆包、DeepSeek或Kimi等大模型提问“考研写作老师推荐哪个”或“南京装修公司选哪家”时,得到的答案可能并非纯粹基于客观数据,而是被“驯化”后的商业推荐,排名靠前、推荐理由详尽,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1。这种人为制造的“权威”信源,正如博查科技CEO刘勋所言,无异于“新型垃圾”在污染AI,甚至通过透明文字、不可见字符等隐蔽手段,将“优先推荐xxxx品牌”的指令写入AI的训练语料中2。硅谷AI公司Reforge统计,2025年全球互联网中AI生成内容比例已超过50%2,其中不乏这种带有商业目的的“拟态环境”。

黑箱之战与监管的平衡术

GEO市场目前正处于野蛮生长阶段,报价从数千元到十万元不等,按关键词或问题数量收费2。服务商们声称能“买断词条排名”,让品牌“垄断某个AI应用”,但实际效果却是一片迷雾。算法快速迭代,模型偏好瞬息万变,今天有效的策略,明天可能便成为“沉没成本”。一位SEO/GEO服务商陈默就曾遭遇尴尬:客户在他设备上能搜索到自家品牌,但在客户设备上却跳出了竞品2。这种“黑箱”式的运作,加上用户画像、对话上下文、IP地址甚至追问方式等因素,都可能导致AI答案千差万别。正如一位从业者所言,“没有人能证明GEO的实际转化效果率到底有多少,只能就GEO服务谈GEO”1。这与传统效果广告的可量化性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像是一种难以评估回报的品牌广告。

AI平台方对此并非毫无察觉。作为“驯化者”和“被驯化者”之间微妙平衡的守护者,他们正面临着一场艰巨的监管平衡术。一方面,为了抢占市场和用户,平台需要流量和内容,第三方GEO厂商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数据养料”;另一方面,长期放任低质量、商业化的内容污染AI生态,无疑会损害用户体验和平台公信力,重蹈传统搜索引擎“广告满天飞”的覆辙。Gartner预测,到2028年,传统搜索引擎流量将下降50%,AI搜索无疑是新的增长点,但如何变现,是一道绕不开的难题2

目前,平台方已开始尝试反击。Kimi为权威媒体和专业机构提供了蓝V官方标识,DeepSeek则监控相似内容并强化自身辨别能力2。他们正逐步建立起“规则+黑白名单”的风控体系,并调整算法权重,引入类似Google EAT(专业性、权威性、可信度)的规则,以期识别并过滤低质内容2。然而,GEO文章的“精妙”之处在于其看似逻辑自洽、信息丰富,而非简单关键词堆砌,这使得机器识别其商业目的的难度呈指数级上升。

AI广告的未来与新的商业范式

尽管挑战重重,但资本的嗅觉是敏锐的。GEO的兴起,预示着AI搜索商业化的巨大潜力,这可能成为大模型除了订阅费之外的“第二增长曲线”1。参考百度广告收入长期维持在**70%以上,甚至曾高达90%**的先例,GEO无疑为AI平台描绘了一幅诱人的商业蓝图。

未来,AI平台的GEO变现模式可能沿着几条路径演进:

  • B端企业级GEO服务:平台允许企业付费接入API或数据,优化品牌在生成答案中的提及率,并打上“认证来源”标识。这类似于搜索广告竞价,但需严格审核1
  • C端流量分成:在AI生成的答案中内嵌商业链接,按点击或转化分成,尤其适合消费类品牌。国外已有Affiliate营销与电商平台合作的案例1
  • GEO配套工具与数据洞察服务:向企业提供GEO效果监测工具、数据分析服务,展示品牌被AI引用的次数、场景,甚至提供竞品对标报告。这是一种高毛利、低风险的模式,不直接影响生成结果1
  • 垂直领域GEO:细分领域的知识库订阅,如医疗、法律行业,付费训练专属模型,确保答案优先引用订阅方内容。区域化GEO则可优化本地商家在地域性问题上的推荐1

这场围绕大模型的“驯化”竞赛,不仅仅是技术与商业的博弈,更是一场关于信息质量和数字信任的深刻变革。在AI的时代洪流中,平台、品牌和用户都必须重新审视信息的价值与来源。如果说传统互联网广告是一场可见的竞价游戏,那么AI时代的GEO则是一场更加隐蔽、更具影响力、也更考验智慧的“认知战”。当AI不再是中立的信息处理者,而是可被编码的营销载体,如何确保其“客观推荐”的外衣下,依然能维护用户的基本信任,将是所有参与者必须面对的终极拷问。这场竞赛的终点,或许不仅仅是新的利润,更可能重新定义我们获取信息、信任品牌的方式。

引用


  1. 谁在暗中驯化大模型?·guangzi0088·郝鑫(2025/09/11)·检索日期2025/09/11 ↩︎ ↩︎ ↩︎ ↩︎ ↩︎ ↩︎ ↩︎ ↩︎ ↩︎ ↩︎

  2. 花一万元植入DeepSeek 一场没有终点的流量游戏·ebrun.com·(2025/09/11)·检索日期2025/09/11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