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在AI浪潮汹涌的时代,投资者正从大模型的光环转向具体应用的商业化潜力,尤其是那些看似“无聊”但能解决实际痛点的技术。协同软件面临冲击,而语音Agent、垂直医疗等领域因其稳定回报和高用户留存,正成为新的资本宠儿,同时AI眼镜等硬件入口和中国To C市场的爆发力,预示着新一代科技巨头的崛起机遇。
当全球科技巨头与新兴创业公司仍在AI的宏大叙事中摸索前进时,上海黄浦江畔的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为这场喧嚣提供了难得的清晰度。蚂蚁集团、小米和金沙江创投的几位掌舵者,在一场圆桌对话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关于AI商业化路径的实战地图:它既非硅谷宣称的“软件末日”,也非一蹴而就的“通用智能”,而是一场对“无聊技术”和“硬骨头”的精明投资,尤其是在用户留存这一古老指标面前,任何技术奇迹都将褪色1。
技术如何变现?
如果说早期的AI竞赛围绕着大模型的性能指标,那么如今,资本的目光已越过模型本身,投向了那些能真正“跑起来”的应用。蚂蚁集团CEO韩歆毅曾大胆预言AI将“吞噬软件”,这一观点并非空穴来风。那些曾经在移动互联网泡沫中估值高企的低代码、无代码软件,正如同被海平面上升淹没的沙洲,迅速失去立足之地1。它们用确定性方式解决确定性问题的特长,恰恰是大模型的拿手好戏。
然而,这场“吞噬”并非全面战争。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与小米集团手机部副总裁张雷,对此提出了更具洞察力的修正:AI与软件将共生共存1。当通用大模型面对复杂逻辑、强交互的软件,哪怕仅有_1%的幻觉率_,都足以让其望而却步1。这正是那些需要精确性和可信度的管理软件得以幸存的根本。换言之,AI的威力在于高效完成标准化任务,但其在推理和责任认定上的不确定性,使其无法完全取代人类智慧所构筑的复杂系统。
那么,何处才是AI商业化的真正沃土?朱啸虎给出的答案是“Boring Technology”1。与其追逐海市蜃楼般的“通用智能”圣杯,不如躬身拾取那些铺满尘埃却闪烁着商业光芒的“无聊技术”。去年,会议纪要工具的成功2,验证了技术成熟度对商业化的关键作用。今年,朱啸虎则将赌注压在了Voice Agent(语音Agent)上,认为其已具备大规模商业化的潜力,从客服、销售到AI玩具,应用场景广泛而深入1。这些看似“不性感”的技术,因其高稳定性、高效率和可衡量的商业回报,正吸引着风险资本的涌入。
谁将成为下一个字节?
在资本的盛宴上,泡沫往往与机遇并存。朱啸虎犀利地指出,投资判断AI、Agent时代企业增长潜力的核心标准,依然是用户留存1。初代AI产品发布初期,用户“尝鲜”的热情高涨,但如果没有持续的付费意愿和忠诚度,这种热度不过是昙花一现。那些在后续融资中只敢提及_年度经常性收入(ARR)而回避用户留存数据的公司,无疑是在商业的裸泳池中试图遮掩其潜在的窘境1。互联网时代的铁律——召回用户的成本是新用户招募的_十倍以上——在AI时代依然有效2。
然而,真正的护城河,往往建立在AI技术之外3。以蚂蚁集团在医疗领域的布局为例,韩歆毅直言不讳地指出了AI医疗落地的三大难点:高质量数据、抑制幻觉、医学伦理1。这不仅仅是技术难题,更是商业信任与社会责任的体现。蚂蚁通过巨额投入积累专业数据,并建立医疗伦理顾问委员会1,试图在这些“硬骨头”上建立起难以逾越的壁垒。AI在此并非取代医生,而是成为医生分身有术的“助手”,实现人机结合1。这种在特定垂直领域深耕的策略,正是在通用大模型能力日益趋同背景下,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明智之举。
与此同时,硬件作为AI时代的新入口,其战略意义不容小觑。小米的张雷预言,AI眼镜有机会成为未来真正的“超级入口”1。这不仅是设备性能的迭代,更是交互逻辑的根本性重塑:从被动触控到主动决策,让设备“完整呈现用户的所思所想所看”1。小米AI眼镜中“小爱同学”的唤醒频率达到手机端的_6-7倍_1,这一数据足以让投资者和产业观察者浮想联翩。如果说手机是人类意识的延伸,那么AI眼镜或许是其向更高维度的跃迁,从“看”到“思”的飞跃,蕴藏着颠覆性的商业潜力。
中国路径与全球竞赛
在全球AI竞争的棋局中,中国正走出一条独特的道路。朱啸虎的观察指出,在金沙江创投所投的中美AI企业中,中国创业者更擅长To C(面向消费者)市场1。这得益于中国庞大且活跃的消费市场,以及中国创业者在AI技术之外,擅长通过搭建极致的用户体验来构建差异化的能力1。这种“以产品力取胜”的策略,结合中国在供应链端无可匹敌的成本与效率优势1,为中国AI企业在全球化扩张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朱啸虎甚至抛出了一个颇具《经济学人》风格的预测:“下一个字节、快手、小红书今年应该已经成立了。”1 这句话并非盲目乐观,而是基于对AI发展周期的深刻洞察:去年是硬件,今年是AI基础设施,而明年,无疑将是应用大爆发之年1。AI能力的上限逐渐明朗,模型小型化将降低成本,提升用户体验2,为海量应用提供了肥沃土壤。中国创业者,如同那些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身经百战的精锐部队,正将AI武装成攻城略地的利器,目标直指全球消费者的心智。
最终,AI的未来并非由单一技术或一小撮巨头所定义,而是一场由无数创新者在不同赛道上共同演绎的“破局与重构”。它关乎数据、算法、硬件,更关乎商业模式、用户价值和对“硬骨头”的啃噬。谁能率先在这些看似“无聊”的细节中找到粘性、实现留存、创造利润,谁就更有可能在这场波澜壮阔的科技浪潮中,成为下一个时代的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