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在AI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图灵奖得主理查德·萨顿以超越人类智能的预言和“经验时代”的构想,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大蓝图;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则从具身智能的实践出发,揭示了AI落地面临的真实挑战;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和中科大孙玄,则分别将人类的视线引向太空的计算与地下的核聚变,共同为AI的未来描绘了宏大且深远的图景。
2025年,注定是人类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在“人间一年AI一天”的疾速演进中,人工智能不再是科幻的呓语,而是真切地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兴奋,也裹挟着前所未有的焦虑。在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前夕,一系列直抵灵魂的终极追问,如回音般在人类社会中激荡:有哪些工作应永远留给人类?AI的决策责任如何界定?我们愿为AI带来的生命优化让渡多少隐私?甚至,对AI幻觉和信息茧房的担忧,以及对“养虎为患”的隐忧,都如同潮水般涌上心头。与其说是AI的反问,不如说是人类在自我叩问,急切地寻求关于未来的答案。香港大学计算与数据科学学院院长马毅的电话被家长们“打爆”,核心便是那句令人不安的提问:我的孩子学什么,才能在毕业时不被AI取代?
然而,面对这股不可逆转的洪流,总有一些站在时代前沿的智者,以其独特的洞察和远见,为我们指引方向,安抚躁动,并描绘出一条通向未来的航线。在外滩大会的舞台上,这些思想的灯塔,点亮了AI时代的迷雾。
理查德·萨顿:在“经验时代”拥抱不可避免的替代与协作
2024年图灵奖得主、“强化学习之父”理查德·萨顿(Richard Sutton)是外滩大会上最引人瞩目的思想家之一。他以一种沉静而深邃的目光,审视着当前弥漫于公众间的对AI的恐惧。他断言,外界对AI带来的偏见、失业甚至人类灭绝的恐惧被夸大了,并且是被某些从中获利的组织和个人煽动起来的1。萨顿的这番话,如同一剂镇定剂,试图平息人们内心的波澜,但他的预言却又深具颠覆性。
萨顿认为,人类正从“人类数据时代”迈向一个潜力远超以往的“经验时代”2。今天的多数机器学习模型,其本质是将被人类编码或标注的现有知识静态地转移给AI,这正逼近人类数据的红利极限。他指出:
“我们逐渐达到人类数据的极限,现有的方法不能生成新的知识,不适合持续学习,而持续学习对智能的效用至关重要。”3
他所说的“经验”,是指观察、行动和奖励这三种智能体与世界直接交互时产生的信号。这正是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学习方式,也是AlphaGo在自我博弈中走出“第37手”,以及AlphaProof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斩获银牌的奥秘。强化学习正是带领我们进入这一新时代的关键技术,但要释放其全部潜力,还需要持续学习(continual learning)和元学习(meta-learning)这两项尚不成熟的技术加持。
萨顿的视野超越了眼前的喧嚣,他将宇宙历史划分为粒子时代、恒星时代、复制者时代和设计时代。在他看来,人类的独特之处在于“把设计推向极致”,创造出能自己设计的事物。而这,正是通过人工智能所追求的目标。他坚信,“人类至少是催化剂,是助产士,更是开启宇宙第四大时代——‘设计时代’的先驱。”
面对AI带来的替代,萨顿同样给出了冷静而又略显残酷的预测:
“当今人类的智力水平,很快将会被超级人工智能,或者超级智能增强的人类超越;权力和资源会流向最聪明的智能体。所以,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人工智能的替代将不可避免。”4
然而,他并未因此陷入悲观。相反,他将人类最卓越的超能力归结为协作。他认为,世间一切美好的源泉正是去中心化协作。萨顿呼吁:“人工智能和人类繁荣将来自去中心化协作。协作并非总能实现,却是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源泉,我们必须寻求协作、支持协作,并致力将协作制度化。”
他总结道:“人工智能是宇宙演化的必然下一步,我们应以勇气、自豪和冒险精神来迎接它。” 这位图灵奖得主的洞见,如同一声号角,激励人类以更广阔的视角和更积极的心态,去迎接这个由我们自己催生的新时代。
王兴兴:具身智能的“荒漠”与“爆发前夜”
与萨顿的宏大叙事不同,宇树科技创始人兼CEO王兴兴,这位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明星”创业者,对外滩大会的主题——“AI干活怎么样?”——给出了更接地气,也更具挑战性的答案。在他看来,“AI干活还在爆发前夜。”
尽管我们看到AI在写文作画上已远超绝大多数人类,但“真正让AI干活,还是一片荒漠。”这句话,出自一位在具身智能前沿摸爬滚打的实践者之口,显得尤为深刻。他提及自己最后悔的一件事,竟是十几年前没有学AI:“2011年时,我也曾对AI非常感兴趣,但当时AI非常冷门,看了几本书后觉得能做的有限,后来就干机器人去了。” 这份迟来的“懊悔”,恰恰反映了AI在过去十年间的爆发式增长,以及无数创新者曾与时代机遇擦肩而过的真实心境。
王兴兴对当前具身智能的挑战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指出:
- 数据层面:采集和质量问题仍突出,数据利用率亟待提升。
- 模型层面:多模态数据融合不理想,模型与机器人控制模态的对齐是难点。比如,让机器人通过观看视频学习家务,单纯的视频生成可能已做得不错,但如何将生成的视频与机器人实际的控制动作对齐,仍是巨大的挑战。
马毅教授对此也持有类似看法,他认为当前以大模型为代表的AI仍处于最初级的“种系智能”阶段,依赖海量参数和预训练数据,效率低下且缺乏个体记忆和自我意识。王兴兴的困境,正是在这“最初级的阶段”中,如何让AI真正动起来,实现从“知道”到“做到”的跨越。
然而,王兴兴并非悲观。他坚信:“AI时代非常公平,只要聪明,愿意做事,荒漠中终会长出参天大树。” 对于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年轻一代,他给出的建议是_“忘记过去的经验,学习当下最新的知识,全力拥抱新时代。”_ 这份对未来的信心,源于他对技术趋势的深刻理解,以及在创业浪潮中摸索出的实干精神。
王坚:去火星的路上,计算不能缺席
当AI的讨论从地面延伸向更广阔的宇宙,阿里云创始人、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带来了他关于AI竞争关键变量的独特见解。他认为,在AI时代,开源模型与闭源模型的选择已是关键变量,但更进一步,“开放数据和计算资源是推动AI往前走的必经之路。”
王坚的目光,早已超越了地球的引力。他指出,太空是最大的资源,AI不应被局限于手机和电脑,而应融入太空。除了通信、导航、遥感卫星,AI将催生第四种卫星——“计算卫星”。在王2025年5月14日,由12颗计算卫星组成的“三体计算星座”,首次将与地面相同的8B AI模型送入太空。这意味着,在太空的任何地方都能完成对数据的处理,卫星之间也能实现互联互通。
“在把卫星送到太阳轨道后,数据几乎没有办法传回到地面再做处理,只有把AI和算力送入太空,人类才有可能真正地走出地球。”
王坚的愿景是让无数主体共同完成这个“三体计算星座”,在开放之下共享太空,未来将每一颗卫星都开放给全世界的任何一个人。他的话语中充满了一种超越商业竞争的宏伟抱负:“人类去火星的路上,不能没有计算的陪伴和AI,这是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最激动人心的地方。” 这位阿里云的开创者,如今正以一种工程师的浪漫与战略家的远见,将人类的计算力与智能,投射到星辰大海。
孙玄:AI的终点,能源的终点——核聚变
AI的爆发式增长,带来了一个绕不开的终极问题——能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孙玄,一针见血地指出业界共识:“AI的终点是能源,能源的终点是核聚变。”
这个结论并非危言耸听。100万个GPU的耗电量,相当于北京市用电量的八分之一。当前AI用电量已占全球的1.5%,有人预测,如果将AI比喻成“地球大脑”(就像人脑能耗占人体20%一样),AI的耗电量也将占地球总用电量的20%以上。这些惊人的数字,意味着仅AI一个领域,就将产生巨大的能源缺口。
核聚变,这个被誉为“人造太阳”的终极能源,正因此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从2020年起,资本对核聚变的投入显著增长,英伟达、谷歌、OpenAI等头部科技企业纷纷入局,核聚变领域被视为已处于商业化落地的黎明前夕。然而,通往“人造太阳”的道路充满挑战。孙玄解释道,实现核聚变的核心科学难点在于约束温度高达上亿度的等离子体,“有点像我们试图用笼子困住一个脾气暴躁的野兽,很难。”
目前主流的激光惯性约束与磁约束技术,均对工程建造要求极高,存在价格昂贵、工期长的问题。但孙玄也提出了突破性展望:通过“磁惯性约束”的混合路径,有望大幅降低造价、缩短工期;更具想象力的是,他提出了一个充满AI哲学意味的问题:“我们可否创造一个可以自己学习、自己设计一个全新的聚变堆,它不需要我们已有的实验数据,而是自己基于物理规则进行探索,就像以前的围棋软件AlphaZero一样?” 这份将AI与核聚变深度融合的思考,展现了科学家在能源危机与智能革命交汇处的深邃探索。
记者观察:清晰的航线与上海的务实底色
2025年的外滩大会,无疑是AI时代的一座思想灯塔。从理查德·萨顿的宇宙哲学,到王兴兴的具身智能实践,再到王坚的太空计算雄心和孙玄的核聚变能源远景,AI的演进与落地路线正变得日益清晰。学界有了解决能源困局、走出地球的明确方向,产业界也有了“让AI干活”的实在目标。
尽管“预训练模型的规模定律”可能放缓,但源码资本投资合伙人、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宏江依然认为,规模定律仍是大模型性能提升的第一性原则。随着大模型性能提升和成本降低,“智能体经济”的繁荣,以及“超级个体+Agent”带来的组织变革,都预示着一个充满活力的未来。
上海,这座务实而充满活力的城市,也正以其独特的节奏,绘制着AI产业高地的轮廓。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为全国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而上海则通过《上海市进一步扩大人工智能应用的若干措施》(“人工智能12条”),明确了基础理论、通用人工智能、智能芯片、具身智能、脑机接口等重点方向,并以6亿元算力券、3亿元模型券、1亿元语料券等真金白银的投入,展现了其对AI创新的坚定支持。
回望人类与AI共舞的这一年,我们看到了技术带来的冲击与变革,也看到了那些站在潮头、深思熟虑的灵魂。他们或以超凡的智慧预言未来,或以坚韧的实践探索未知,或以宏大的愿景挑战极限。在这场由AI开启的宏伟叙事中,人类不仅是旁观者,更是不可或缺的参与者和定义者。正如萨顿所言,我们应以勇气、自豪和冒险精神,去拥抱这个由我们亲手开启的“设计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