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王坚在外滩大会上提出,AI已成为人类走向火星不可或缺的伙伴,其发展核心在于“开源”这一范式革命。之江实验室发射的“三体计算星座”将8B参数大模型送入太空,预示着计算资源从地球向轨道的战略转移,并在地缘政治与技术伦理的交织中,开启共享太空资源、共建星际文明的新篇章。
2025年9月11日,在上海黄浦世博园区的Inclusion·外滩大会上,阿里云创始人、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发表了深刻演讲,其核心论断如一道闪电划破数字天空:“人类去火星的路上不能没有计算和AI的陪伴。”1 这句话不仅描绘了AI在深空探索中的关键角色,更揭示了人工智能领域正经历一场双重革命:一场关于计算资源从地球向太空的战略转移,以及一场以“开源”为核心的全球性范式变革。
技术融合的底层逻辑:AI与太空的共生演进
长期以来,太空探索面临着数据处理的巨大挑战。随着遥感、通信、导航卫星数据的爆炸式增长,将所有原始数据回传地球进行处理不仅耗费大量带宽和时间,更在深空任务中变得不可行。王坚提出的“计算卫星”——继通信、导航、遥感之后的第四种卫星——正是对这一瓶颈的颠覆性回应。
之江实验室的突破性实践对此提供了有力的注脚:今年5月14日,由其主导构建的“三体计算星座”首批12颗卫星成功入轨,首次将一个与地面完全相同的8B参数AI大模型送入太空。2 这并非简单的深度学习算法部署,而是一个“完完整整的大模型”在轨运行1。这意味着数据可以在生成源头(卫星)直接进行高效处理,实现了_“在任何一个卫星覆盖的地方,完成对所有数据的处理”_1。
这种_在轨计算(In-Orbit Computing)_的能力,将大幅降低对地基基础设施的依赖,缩短响应时间,并在需要高自主性、低延迟的深空探测任务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未来科学家计划将卫星送往距地球和太阳均约1.5亿公里的拉格朗日L5点,届时数据传回地面处理几乎不可能,唯有将AI和算力一同送入太空,才能支撑人类迈向更远的深空1。AI不再是地球的专属技术,而是成为驱动人类文明拓展至宇宙尺度的基础组件。
开放资源范式:AI开源的时代洪流与地缘政治博弈
王坚的演讲将AI时代的开源浪潮与1998年互联网兴起时Netscape的开源变革相提并论,认为这标志着AI发展路径中的一个_“历史性的选择”_1。这一论断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有着深刻的技术驱动和地缘政治考量。
今年年初,美国实施了针对人工智能模型的出口管制措施,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其限制仅适用于“闭源”模型权重,而明确排除了“开源”权重1。这一政策无疑加速了全球AI社区向开源模式的倾斜。紧随其后,OpenAI首席执行官萨姆·阿尔特曼坦承OpenAI在开源问题上“站在了历史的错误一边”,而阿里巴巴千问(Qwen)与DeepSeek等国内外巨头也相继宣布开源其大模型1。
“这不是一个策略性的错误,而是一个历史性的选择。”王坚强调。1
这种从“代码的开放”到“资源的开放”的革命性转变,正如互联网时代Netscape通过开源浏览器改变行业格局一样,正在重塑AI的竞争态势。开源不仅降低了AI开发的门槛,加速了技术普及和创新,更在全球技术竞争中,为寻求自主可控和多元化发展的国家和企业提供了重要路径。
商业版图重构:从地面到轨道的计算资源新生态
“三体计算星座”的出现,预示着一个全新的商业生态系统正在形成。传统的卫星服务多局限于数据传输和遥感成像,而计算卫星则开辟了“太空即服务”(Space-as-a-Service)的新范式。
- 降低成本与提升效率:通过在轨处理,可以显著减少地面站的数据处理负荷和通信延迟,为能源、农业、灾害监测等领域提供更实时、更精细的服务。
- 新兴商业模式:未来,基于“计算卫星”提供的算力服务,可以催生出太空数据分析、星际通信中继、空间边缘计算等多样化的商业应用。将8B参数模型部署在太空,能让全球任何用户在卫星覆盖区内,无需搭建昂贵地面设施即可享用先进AI算力,极大降低了AI应用门槛,尤其对偏远地区和新兴市场意义重大。
- 共享经济理念:王坚表示,之江实验室的愿景是“让每一颗卫星向全世界任何一个人开放使用”1。这种共享太空资源、通过无数主体共同构建和利用计算星座的模式,展现了与传统封闭式商业竞争截然不同的开放合作理念,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和深空探索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哲学思辨与人类命运:超越“三体问题”的星际共建
王坚以_“三体计算星座”_命名其创新项目,并引申至牛顿时代“三体问题”的复杂性,赋予了这一技术实践更深层次的哲学内涵。1 传统的“三体问题”喻指在复杂系统中,三个或更多主体间的互动关系难以精确预测。然而,通过开放资源和多方协同,“三体计算星座”的目标正是要突破这种复杂性,实现多个主体共同完成计算与任务处理。
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挑战,更是对人类协作模式的深刻思考。在一个资源有限、竞争激烈的地球上,如何将“三体问题”的困境转化为“三体共建”的机遇?在太空这一人类最大的资源库中,共享计算、共享数据、共享AI,将是实现共同繁荣和应对共同挑战的关键。
这种_“开放共享”_的理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叙事不谋而合。将AI送入太空,并以开放的姿态赋能全球,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进步,更是人类文明在宇宙尺度上的一次自我重塑。它挑战着地缘政治的藩篱,鼓励跨国界、跨文化的深度合作,为全人类迈向星际文明奠定基础。
在AI开源大潮与太空计算的时代交汇点,我们正见证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它不仅将重塑技术、商业和地缘政治的格局,更以其深刻的哲学维度,呼唤着人类以开放、协作的姿态,共同拥抱星辰大海的未来。未来十年乃至二十年,AI与计算的“星辰大海”之旅,无疑将成为最激动人心的方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