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兽的算力盛宴与泡沫的低语:AI的淘金热如何炼出真金?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人工智能曾是科技界的一场豪赌,如今,全球科技巨头正将其庞大投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营收与利润,资本市场也随之重新审视其估值逻辑。然而,在这场从烧钱到变现的转型中,并非所有玩家都能跑通,警示着AI商业化之路远非坦途,考验的是从技术叙事到财务报表的硬核兑现能力。

在ChatGPT横空出世,将人工智能从学术象牙塔推向全球商业舞台三年之后,科技界那只“吞金巨兽”——AI,似乎终于开始反哺。曾经,投资者对AI的慷慨投入,更多是基于对未来无限可能性的信仰,以及对错过下一轮科技浪潮的恐惧。如今,这股狂热正遭遇财务现实的考验,市场已将目光从“投入规模”转向了“产出效益”。一场关于AI商业模式的效率革命,正在全球科技领地悄然上演。

巨兽的算力盛宴与新贵的迷局

彼岸的硅谷与此岸的东方,科技巨头们的最新财报描绘出一幅令人鼓舞的图景。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二季度净利润同比激增近20%,Meta更是录得36%的惊人利润增长,其营收也上扬22%。微软的智能云业务收入飙升超过四分之一,这些增长的背后,是数以百亿美元计的资本开支,精准投入到算力与数据中心这一AI时代的“炼油厂”中1。中国的科技翘楚亦不遑多让,阿里云收入突破635亿元,几乎追平微软智能云的增速;腾讯凭借AI赋能游戏、社交及广告业务,实现了超过1800亿元的收入,其Q2营销服务收入更同比大增20%23。这些数字共同宣告:AI已不再是实验室里的奇思妙想,而是驱动营收与利润双增长的强劲引擎,将巨额资本支出从“烧钱换未来”转变为“基于清晰回报的战略投资”。

然而,并非所有闪闪发光的AI故事都能最终镀金。市场的另一面,是像Figma和C3.ai这类一度被资本追捧的AI明星股,在财报公布后股价暴跌,令投资者如梦初醒。Figma营收增长**41%**却仍不及预期,C3.ai业绩不佳也引发财务担忧2。这如同一面警钟,敲响了对纯粹“AI叙事”的怀疑。资本的耐心已然告罄,它渴望看到技术实力的直接财务转化,而非空中楼阁般的宏大愿景。正如联博基金主管所言,尽管资本支出“看不到尽头”,但当AI投资开始展示回报时,投资者的态度便“截然不同”了2。这标志着AI产业已从盲目探索的“幼稚期”迈入注重商业变现的“成长期”。

殊途同归:AI商业化的三条路径

在从技术投入到业绩兑现的崎岖山路上,中美科技公司正殊途同归地探索着各自的AI商业模式。目前,三大梯队分明的应用路线已然浮现:

  1. “重基建、筑生态”的巨头战略:以阿里巴巴和腾讯为代表。它们以构建从底层算力、大模型到行业解决方案的“全栈能力”为核心。阿里巴巴上半年投入约500亿元用于算力与模型研发,核心云智能集团的AI收入已占外部商业化收入的**20%**以上42。腾讯则将AI能力深度融合至其社交、游戏、金融支付等核心业务,显著提升现有业务的货币化效率。这些巨头深知,未来的竞争将是生态系统之争,AI将成为贯穿其数字帝国的“商业水电”,无处不在,却又润物无声。

  2. “强场景”的垂直领域深耕:这类公司不盲目追求通用性,而是将资源集中于特定领域,力求形成绝对优势。商汤科技以高达89.8%的营收占比投入研发,换来了AIGC收入占总收入77%的亮眼成绩2。科大讯飞在智慧教育领域实现超35亿元收入,快手依靠AI驱动的内容生态贡献百亿规模营收,美图在AI影像与设计领域实现超30%的净利增长2。百度虽具备基础模型能力,但其自动驾驶“萝卜快跑”在Q2提供超220万次出行服务,同比增长148%,也显示出其在“AI原生”场景的强大落地能力4。这些玩家证明,在巨头环伺之下,极致的场景聚焦和专业化路线,同样可以开辟高增长通道。

  3. “急转型、促转化”的产品焕新:一批传统软件和互联网公司,或许不具备顶尖的模型研发实力,却手握成熟的业务场景和庞大用户基础。对它们而言,AI是产品升级、提升付费和延长生命周期的最佳工具。金山办公凭借WPS AI 3.0带动办公业务收入增长14%2;360公司则通过“AI+搜索”和“AI+安全”布局,在传统业务中挖掘新的增长点。这些务实的“老兵新传”,激活了“旧金矿”,也赢得了市场的认可。

淘金热的代价与估值新逻辑

然而,这场AI淘金热并非没有代价。在盈利的表象之下,是研发投入的持续攀升和商业模式同质化的阵痛。腾讯在2024年投入超过700亿元,阿里巴巴接近600亿元,字节跳动甚至在2024年投入了800亿元,并预计2025年还将翻倍4。即使是科大讯飞、昆仑万维等体量较小的公司,其研发费用也占据营收的巨大比例,甚至导致战略性亏损,只为一张“未来门票”4

更令人担忧的是,模型即服务(MaaS)的商业模式正面临价格战的泥淖。DeepSeek V2的大幅降价,将API价格压低至GPT-4 Turbo的近百分之一,引发了整个行业的“内卷”,导致云厂商在吸引用户的同时,边际成本未能有效递减,难以覆盖高昂的算力成本4。而C端AI应用变现,也面临用户付费习惯尚未形成的困境。OpenAI首席执行官奥尔特曼本人也曾承认,市场对AI的热情存在“泡沫”成分,部分投资者恐将“亏损很多钱”4。MIT的一项研究更是泼了一盆冷水:在调研的300多个企业AI项目中,仅有**5%**真正带来销售额提升,**95%**未达成预期投资回报4

这一切都指向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新的估值周期已经到来。资本不再为模糊的“AI故事”买单,而是聚焦于企业将AI转化为报表上实实在在的数字的能力。那些能通过AI显著优化成本、提升效率,或创造全新AI收入来源的公司,才有可能实现估值飞跃。科技巨头凭借其“核心业务AI化+新兴业务AI主导+战略投资百大AI应用”的“三重保障”,长期增长的确定性较高。同时,垂直赛道的领头羊,如美图和昆仑万维,凭借极致的场景聚焦和模式创新,也在巨头环伺中开辟了增长通道,甚至部分用户和收入来自海外,展现了全球潜力2

这场狂奔的进化之路中,传统行业领头羊的入场,或许将是下一波估值重塑的关键。从农业到制造,从金融到医疗,AI的“2.0阶段”将不再仅仅是科技巨头的游戏。那些能够将AI渗透进生产、服务和效率优化中的“新玩家”,或许会以“互联网+”时代颠覆传统产业的方式,再次冲击现有格局。先赢不算赢,这场竞赛的下半场,考验的是韧性、效率与对商业本质的深刻理解。

引用


  1. 大厂搞AI,谁赚到钱了?·定焦One·王璐,编辑 | 魏佳(2025/6/9)·检索日期2025/9/12 ↩︎

  2. “吞金巨兽”开始反哺:上市科技公司都怎么靠AI赚钱?·腾讯新闻·(2025/9/5)·检索日期2025/9/12 ↩︎ ↩︎ ↩︎ ↩︎ ↩︎ ↩︎ ↩︎ ↩︎

  3. 大厂的2025,在AI上砸钱、抢人、争地盘·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2025/9/5)·检索日期2025/9/12 ↩︎

  4. Q2财报启示录:AI为大厂们带来了新「钱景」·DoNews·雁秋,编辑:李信马(2025/9/3)·检索日期2025/9/12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