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朱秋国,云深处科技的掌舵者,以其深植于“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和对“具身智能”的坚定信仰,将中国四足机器人从实验室推向全球高危场景。他低调谦逊,却拥有穿越技术鸿沟、引领行业变革的先锋洞察力,坚信“产品力说话”和“笨功夫”才是长期致胜之道。
在杭州高新区的科技浪潮中,云深处科技因与宇树科技并列“杭州六小龙”而声名鹊起。然而,这家崛起中的明星企业,其创始人兼CEO朱秋国,却如同他为公司取名时的唐诗意境——“白云深处有人家”——般,选择低调潜行,鲜少在镁光灯下露面。这份谦逊与他所引领的机器人出海浪潮形成了鲜明对比:2024年末,当云深处研制的“绝影X30”机器狗首次在新加坡能源集团的电力隧道中自主巡检,赢得外交部发言人林剑的公开点赞时,朱秋国似乎仍是那个更专注于产品本身的技术实干家,而非追逐浮华的行业明星。
在他看来,外界的赞誉和“六小龙”的标签,不过是锦上添花。他不止一次向团队强调:“我们依然是小公司,最终要靠产品力说话。”1 这句话并非空泛的警示,而是刻骨铭心的生存法则,是从实验室走向实战的漫长征途中,血与汗凝结而成的经验。
白云深处的理想与现实
2017年11月,云深处科技正式成立。这个带着几分古典诗意的名字,不仅寄托了朱秋国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更蕴含着他对科技的深层理解:“白云深处有人家,寓意着要探索未知、服务人间。”1 那时,他的梦想朴素而坚定:让机器人走出实验室,真正走进室外,去那些人类不愿或不能到达的危险、恶劣、复杂的场景,为人类解决实际问题,在人类真正有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1
这份理想,在创业之初却面临着残酷的现实。朱秋国与同门师弟、联合创始人李超博士都来自浙江大学的机器人实验室,拥有深厚的学术背景。然而,在当时,高校教授创业并不被资本看好。他们面临的挑战,不只是技术的瓶颈,更是资金的匮乏。朱秋国回忆那段时期,语气中仍带着一丝紧迫感:“当时觉得能活三个月到半年就差不多了,我们赌的是能不能在钱烧完前把第一代样机做出来。”1
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一场近乎绝望的豪赌。然而,凭借着技术团队的坚韧与智慧,仅仅不到一年时间,云深处就成功推出了国内首个能完成上下楼梯、自主导航的四足机器人。这款初代机器狗被命名为“绝影”,取自《三国演义》中曹操坐骑“绝影”之名,寓意其超凡的速度和矫健的身姿,能够“一骑绝尘难以超越”1。更令人振奋的是,远在瑞士的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采购了云深处的机器人进行研究,并将成果发表在机器人领域的顶级期刊《Science Robotics》上,当选了月度封面论文。这不仅是对其技术实力的国际认可,也为云深处带来了数百万元的早期投资,让公司得以“又可以活一年多”。1 但彼时,朱秋国心中的危机感并未消散,他形容自己如同马云所说,每天都在思考公司可能倒闭的风险。
从“马路牙子”到“高危特种兵”
“绝影”的诞生解决了“能不能跑”的问题,但“跑去哪”一度是朱秋国面前的迷雾。2018年,四足机器人行业仍处在黎明前的黑暗,高昂的成本和尚未成熟的技术,让其距离真正落地实用尚有相当的距离。朱秋国坦言:“当时连马路牙子都跨不上去,遇到带弧度的还容易打滑,能让机器人走稳就已经很好了。”1
转机发生在2020年,南方电网的工作人员主动找上门,希望尝试用机器狗进行变电站巡检。对于朱秋国而言,这无疑是“幸运的眷顾”,但这份信任背后,是云深处团队两年多时间在底层操作系统、通讯架构、定位导航算法等核心基础能力上的深耕细作。电网是一个对可靠性有着极致要求的场景,容不得半点虚假宣传。朱秋国深知,客户不会因为“杭州六小龙”的名头而多买一台,“最终还是要看产品能不能真正用起来。”1
电力场景的严苛性,反而成为了云深处产品的最佳“训练场”。在高温、戈壁风沙甚至小到中雨等复杂气候条件下,绝影X30机器狗在宁夏戈壁滩的无人区升压站,完成了超过200次巡检,识别准确率达到96.5%,有效替代了人工在极端环境下的危险值守任务2。这种实战的锤炼,让云深处的产品实现了更鲁棒的运动控制、更强的环境感知与抗干扰能力,以及更稳定的长时间运行。正是凭借这份过硬的产品力,云深处不仅在国内电力行业大规模铺开,更成功叩开了新加坡等海外市场的大门,成为中国四足机器人在海外电力系统首次实现落地应用的里程碑1。
在电力场景成功验证方向后,云深处迅速将能力复用到应急消防领域。如今,云深处的机器狗已被网友称为“高危场景的特种兵”,它们在有毒、缺氧、易塌等高危环境中充当救援人员的“眼睛”,为消防员扫清“生命盲区”1。到2025年,四足机器人已从技术验证与场景探索,迈向规模化商业应用的过渡阶段,市场规模迅速增长,云深处的四足机器人也因此进入公安巡逻、隧道管廊、钢铁厂区,甚至“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等更广泛的场景。
全栈自研的“笨功夫”与具身智能的静水深流
云深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其核心竞争力源于对核心技术的全栈自研以及在供应链端的艰苦攻坚。朱秋国曾无奈地回忆创业初期,因为没有成熟的供应商支持,“绝影”的关键部件如高扭矩密度关节电机、精密减速器、专用控制器等,团队只能联合供应商从设计、选材到工艺一步步摸索,甚至“电机都是用手‘绕’出来的”1。这种“被迫”的自研,最终沉淀为云深处的强大技术壁垒。截至目前,公司已拥有授权专利100多项,覆盖硬件结构设计、智能运动控制算法、多模态环境感知、自主导航与决策等具身智能全链路关键技术2。
朱秋国指出,四足机器人技术突破的关键里程碑,出现在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算法在运动控制上的深度应用。它让机器人运动的稳定性、灵活性,以及对各种复杂非结构化场景的适应性得到了质的提升,这正是机器人能真正落地的关键一环1。2025年4月,云深处发布了全新的“山猫M20”轮足机器人,融合了轮式机器人的速度与足式机器人的灵活性,可在-20℃至55℃温度范围内正常作业,攀爬80厘米高台,并实现全域作业13。
技术攻坚之外,成本控制是实现规模化落地的另一把钥匙。朱秋国深谙此道,通过全栈自研与量产落地,云深处的同等性能机器狗成本仅为波士顿动力的1/3至1/21。这份“硬核”的技术基因和工程化能力,离不开朱秋国深厚的学术底色。他本科在浙江大学学习机械电子工程,硕士、博士阶段转攻控制科学与工程,深度参与了浙大“悟空”双足机器人系列研制,亲历了“从理论图纸到实物跑起来”的完整过程1。
人形机器人:未来十年之约与务实布局
2024年,随着特斯拉Optimus等产品的推进,人形机器人成为全球焦点。同年,云深处也发布了首款人形机器人DR01。然而,朱秋国对人形机器人的未来持着一份谨慎而清醒的判断:“人形机器人从技术突破到成熟应用,至少需要10年时间。”1 他认为,这要从行业共识形成和国家层面投入开始计算,并以本田ASIMO和波士顿动力Atlas的迭代历程为例,强调技术积累需要时间。
在朱秋国看来,人形机器人的“核心价值在灵巧的手和操作能力,不只是两条腿走路。如果手部操作能力真正突破了,能像人类一样灵巧地完成精细作业,那么这项能力完全可以赋能给轮式平台或机器狗,是不是人形反而不是最关键的。”1 因此,面对人形机器人的广阔前景,云深处选择聚焦具身智能(Embodied AI),尤其是操作与移动能力的结合,但对底层大模型的研发保持克制。朱秋国强调:“云深处是具身智能公司,精力会聚焦在如何提升机器人本体(具身)的智能化能力上。对于基础大模型研发,这不是我们擅长的。”1
这份务实的取舍,根植于朱秋国一直强调的信条:“实践是检验机器人的唯一标准。” 他认为,行业端客户不是靠教育出来的,而是靠解决实际问题征服的。即使被列为“杭州六小龙”,他依然告诫团队要“实事求是”和“保持清醒”,警惕“傲慢贪婪”,持续聚焦客户价值1。
从本科到博士,再到留校任教,朱秋国在浙江大学学习工作了十多年,母校“实事求是,求是创新”的校训,深深烙印在他的行事风格中。而他则在此基础上,又添了一点“迎难而上”的特质1。过去的八年创业经历,让他深刻体悟到,技术的突破需要时间,场景的深耕需要耐心。他坚信,未来真正的长期竞争壁垒,都在日复一日的“笨功夫”里。
在这位低调而坚韧的创始人带领下,云深处科技正以其独特的务实哲学和技术实力,在具身智能的广阔蓝海中,静水深流,开启一场属于机器狗的全球远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