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27岁的清华姚班天才姚顺雨,在OpenAI核心智能体项目组离职后,引发了业界关于AI人才流向和行业未来走向的巨大关注。他以“评测将比训练更重要”的颠覆性洞察,呼吁AI从“解题”转向“命题”,预示着从顶尖研究者向具备“产品经理”思维的范式重塑者的深刻转型。
硅谷的夜空中,一场无声的竞赛正愈演愈烈,而27岁的姚顺雨,这位从清华姚班走出的普林斯顿博士,无疑是这场竞赛的焦点之一。当OpenAI的核心智能体研究员传出离职消息,紧接着是高达一亿人民币,甚至一亿美金的天价薪酬传闻,整个AI圈为之震动。腾讯的迅速辟谣,非但没有让行业松一口气,反而加剧了人们的猜测:这位顶尖智能体人才的下一步,究竟会落在何处?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他何以在如此年轻的年纪,就拥有了足以牵动全球AI神经的能量?
从姚班天才到OpenAI核心:一条铺满星光的履历
姚顺雨的成长轨迹,是一幅典型的“学霸之路”缩影,却又在关键处折射出与众不同的光芒。他的起点是合肥45中,而后升入合肥市第一中学,这是一条精英教育的康庄大道。2014年,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NOI)银牌的荣誉,已然预示了他非凡的计算机天赋。次年,他以安徽省理科第三的耀眼成绩,敲开了清华大学姚班的大门——这个以中国计算机科学泰斗姚期智先生命名的班级,汇聚了中国最顶尖的计算机科学苗子。在姚班期间,他还担任过学生会主席,展现出学术之外的领导潜质。
2019年,他本科毕业后直入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Karthik R. Narasimhan,开启了他在智能体领域的深度探索。五年磨一剑,在OpenAI任职期间,他迅速跻身核心团队,深度参与了Operator、Deep Research以及Computer-using Agent等首批智能体产品的研发,这些项目被视为OpenAI迈向AGI Level 3的关键一步,标志着大模型从“会聊天”到“会办事”的本质跃迁。短短一年内,他的多项研究成果如ReAct、Reflexion、思维树、SWE-agent等在谷歌学术上的引用次数已过万,个人总引用次数更是超过1万5千次,这在全球计算机科学领域都是令人瞩目的成就。
导师之谊与智能体之路:学术旅程的深度挖掘
姚顺雨的学术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初入普林斯顿,他也曾有过迷茫。他在博士论文中回忆道,2019年,面对未来方向,他仍不确定。正是此时,他联系了Karthik R. Narasimhan,直言不讳地提出:“这个语言模型的东西(GPT-2)看起来很有前途,应该能直接解决文本游戏吧?” Karthik爽快地答应了,这开启了姚顺雨五年“美妙的研究和生活”。他称Karthik为“拥有的最好导师”,这份深厚的师生情谊甚至延续到了私人生活——Karthik成为了他婚礼上的伴郎。
这份信任与支持,不仅塑造了姚顺雨的学术路径,也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对AI未来走向的思考。值得一提的是,Karthik本人也曾在2017-2018年在OpenAI做访问研究员,并且是GPT开山论文的作者之一1。这种传承,让姚顺雨在智能体领域的深耕,既有学术的严谨,又多了一份对前沿应用落地的深刻理解。他的博士学位论文中,系统总结了语言智能体的核心价值,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基准测试、方法论和原则性框架,将语言智能体的研究从“下一个token预测”推向“数字自动化”,为他后续在OpenAI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颠覆性洞察:为何“评测将比训练更重要”
在姚顺雨的思考中,AI的发展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今年4月,他提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强化学习终于奏效了,此后评估将超过训练。” 他直言,AI已经进入了“下半场”,将从传统的“解题”转向更具挑战性的“命题”2。
这一论断极具颠覆性。长期以来,AI领域将训练(Optimization)和评测(Evaluation)并列为学习算法的三大要素,但重心往往放在如何训练出更强大、性能更好的模型上。姚顺雨却逆势而行,将评测的重要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他看来,现在AI面临的核心困境不再是“能不能训练出模型”,而是“到底要AI做什么”。他敏锐地指出:
“从现在开始,AI进入了下半场:将从解题转向命题。” “评测会比训练更重要。”
这意味着,未来的AI发展,重点将不再仅仅是构建复杂的模型,而是更要精准地定义问题,有效地衡量模型的能力与价值。这不仅仅是技术视角的转变,更是对AI应用逻辑的深刻反思。他认为,只有通过更科学、更全面的评测体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AI的潜力,并将其引导向对人类真正有益的方向。
转型变革:从科学家到“产品经理”的内驱力
姚顺雨的离职,以及他对“评测比训练更重要”的强调,指向了他职业生涯中的一次深刻转型。他不仅是前沿技术的布道者,更是实践这种新范式的先行者。他提出,要在AI的下半场胜出,行业需要及时“换挡”:
“心智与技能更加靠近产品经理——定义问题、设定指标、组织迭代,让能力在真实世界里转化为可度量的价值。”
这番话揭示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驱动和价值观念:他不仅仅满足于在实验室里推动技术边界,更渴望将这些前沿技术转化为真实世界的解决方案。这是一种从纯粹的研究者到更具落地思维的“产品经理”的转变,强调以用户为中心,以价值为导向。OpenAI最新的论文也印证了他的观点,指出模型幻觉的根本原因在于测评方法,改变测评方法能够解锁LLM更多能力。这或许正是他选择离开OpenAI,寻找新平台,以真正践行其“用测评定义真正的AI”理念的内驱力。
AI下半场的棋局:姚顺雨的下一步与行业未来
姚顺雨的离职,不仅是一次顶尖人才的流动,更是全球AI人才生态正在发生深层迁徙与重组的信号。围绕他离职的传闻,以及Meta等巨头对OpenAI核心研究员的挖角,都清晰地表明AI领域的人才争夺已进入白热化阶段3。这些年轻、高智商、富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他们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资本和技术的神经,因为他们掌握着AI发展的未来钥匙。
27岁的姚顺雨,在OpenAI光环之下选择重新出发,无论是加入国内巨头,还是选择自主创业,他所带来的不仅仅是顶级的智能体研究能力,更是一种新的思维范式——将AI的重心从“训练”拉向“评测”,从“解题”拉向“命题”,从技术本身拉向产品与可度量价值。他所预示的,是AI领域从工程化竞赛转向价值定义竞赛的深远变革。他就像一位年轻的建筑师,不仅懂得如何建造宏伟的AI大厦,更懂得如何规划它的实用功能,以及如何衡量它对世界的真正意义。他的下一步,无疑将深刻影响AI下半场的走向,也为所有投身AI浪潮的追梦人,提供了一个富有启示意义的个人成长样本。
引用
-
从语言模型到语言智能体:迈向更通用的人工智能·普林斯顿大学·姚顺雨(2025/9/12)·检索日期2025/9/12 ↩︎
-
ShunyuYao12·X平台·姚顺雨(2025/9/12)·检索日期2025/9/12 ↩︎
-
腾讯否认招聘OpenAI科学家,但行业并未松口气:顶尖智能体人才去哪儿,或将决定AI下半场的走向·CTOL数字智库·(2025/9/12)·检索日期2025/9/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