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前的灯塔:王兴兴、朱啸虎、王坚们的外滩AI“真心话”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在2025年Inclusion外滩大会上,科技领袖们对AI的未来发展和商业化路径进行了坦诚的探讨,金沙江创投朱啸虎强调商业化应聚焦“无聊但稳定”的技术和用户留存,而宇树科技王兴兴则呼吁关注具身智能的数据利用率和精益组织,共同描绘了一个AI即将爆发却充满挑战与机遇的“荒漠”时代。

2025年9月11日,当Inclusion外滩大会的序幕在上海拉开,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独特的电流——那是关于人工智能未来走向的炽热讨论,是行业先锋们在巨浪来临前夜的深度思考与“真心话”。在这个集结了AI创业者、学者与投资人的思想盛宴中,我们捕捉到了一幅关于AI时代未来版图的复杂而生动的群像,他们以各自的视角,试图为这个混沌初开的时代点亮前行的灯塔。

朱啸虎:务实主义者的商业炼金术

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坐在聚光灯下,他的话语总带着一种穿透表象的锋利和对商业本质的极致追求。他曾掷地有声地宣称“我信仰能马上商业化” 1,如今面对AI的热潮,这份信仰显得更加坚定而清醒。他那标志性的语速和直击核心的论断,让听者无不感受到其背后对市场沉浮的深刻洞察。

在众多追逐最新、最炫技术的浪潮中,朱啸虎逆流而上,给出了看似反直觉的建议:“要追求商业化,就不要用最新的技术,用一些看上去不那么起眼,但更稳定的技术。” 2 这并非是对创新的否定,而是对商业变现效率的极致考量。他眼中,那些“Boring Technology”,那些不那么性感的、看上去有点无聊的技术,才是当下AI商业化的沃土。他以去年大热的会议纪要转录工具Plaud为例,强调其技术并无难点,却实现了10亿美元的估值 2。这份务实,是他在无数风口浪尖摸爬滚打后提炼出的商业哲学,是对市场残酷法则的深刻敬畏。

“判断一个AI产品,我们一直只看一个指标,就是留存。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到AI,是同样的,就一个留存指标。” 2

在投资的战场上,他只看用户留存,而非浮华的年度经常性收入(ARR)。这无疑是对当前一些AI创业公司数据“注水”现象的无情揭露。他深知,缺乏用户粘性,即便一时数据光鲜,也终将如泡沫般消散。这种对核心指标的偏执,是其投资成功的不二法门,也是他为创业者划下的生命线。

他对AI应用趋势的判断同样犀利:低代码、无代码软件必然被AI替代,而像Figma这类协作工具的需求也会“大幅降低” 2。这并非“吃掉”,而是“压缩”,是AI对人机交互效率的颠覆性提升。他预见到,“未来不仅是语音,而是会加上摄像头,结合多模态一起做输入”,从而催生出像“拍花下单”这样无缝衔接现实世界的Agent应用 2。朱啸虎的商业炼金术,是将宏大叙事解构成可触摸的商业机会,他那份对即时商业化的执着,如同AI时代的一面棱镜,折射出市场最本真、最残酷的样貌。

王兴兴:具身智能的荒漠与新芽

与朱啸虎的务实不同,宇树科技创始人兼CEO王兴兴,则以一种开拓者的视角,描绘了具身智能这片广袤的“荒漠”。他坦言,尽管AI在文字图像领域已达人类顶尖水平,但“对于AI干活这件事来说,整个领域都还是荒漠阶段2。然而,透过这片荒漠,他看到了未来爆发性增长的新芽。这位年轻的科技创业者,其眼神中透露着对前沿探索的兴奋与一丝不悔的坚韧。

王兴兴深知具身智能的挑战之巨。数据的“噪声”问题、优质数据的采集标准、多模态融合的瓶颈——特别是让机器人的运动与视频、语言模型实现完美的“对齐”,依然是横亘在前的鸿沟 2。他强调模型效果的重要性,认为“如果模型效果好,就可以提升数据的利用率”,而非简单地追求数据量 2。他的思考,揭示了具身智能核心难题的复杂性:它不仅是纯粹的算法问题,更是如何让算法更好地理解和驾驭物理世界。

在组织管理方面,王兴兴有着与众不同的见解。他直言不讳地指出“扩充团队反而会降低效率”,推崇建立扁平、高效的“小组织” 2。这与他作为硬件创业者的经历不无关系——在技术密集型领域,顶尖人才的智慧密度远比庞大的人数更能带来突破。他的这番话,无疑是对传统扩张模式的一种反思,也反映了AI时代对组织效率的新要求。

王兴兴鼓励大家“把过去很多已经发生的事情,能忘的尽量忘了”,并“重新学习当下、甚至是半年内最新的东西2。他深信,AI时代是一个“非常公平的时代”,只要“聪明且愿意做事”,即便从零开始,也能在这片荒漠上“长出一些参天大树” 2。他身上展现的,是一种不被过往经验束缚,敢于在未知领域播种未来的激情与勇气。

吴翼:强化学习与“闭眼”的坚持

前OpenAI研究员、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吴翼,则在喧嚣的AI浪潮中选择了一种“闭上眼睛”的姿态。他以其学者的严谨和研究者的独立精神,试图过滤掉AI领域的“噪音”,坚持对核心方向的深挖 2。他那份不随波逐流的清醒,源于对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的深刻信仰。

吴翼认为,如果能把强化学习做对,就不太需要这么多模块,因为能力是可以“涌现”出来的 2。这种化繁为简的理念,是他对智能本质的追求。他提出了“具身智能体(Embodied Agents)”的愿景——不再是停留在虚拟世界的Agent,而是能在物理世界中24小时运行,去“帮你把这事做完”的智能体 2。这种愿景,是对AI终极形态的探索,是对机器与现实世界交互边界的重新定义。

与王兴兴不谋而合的是,吴翼也对传统组织模式提出了质疑。他怀念在OpenAI早期“几十个人”的时光,并深刻反思:“如果一个组织需要300个人,有没有可能是因为智能密度不够高?2 他甚至提出了一种“激进的模式”:30个人就能做好过去三五百人甚至上千人的事情。这份挑战权威的勇气,以及在团队中践行小而精模式的决心,体现了他对AI时代生产力重构的深刻理解。

尽管倡导“忘掉过去”,吴翼却又补充道“但是不要忘掉历史2。他深谙人类历史的螺旋式上升,过去的坑可能以新的面貌重现。他的观点,是对当下浮躁情绪的一种警醒,呼吁在快速变革中保持一份对基本规律的尊重与思考。

王坚:“开放资源”的时代先声

阿里云创始人、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则以一位宏观思考者的姿态,为我们描绘了“开源”概念的革命性演变。他的演讲,如同一堂深入浅出的历史课,将AI的发展放置于更广阔的科技史坐标中审视。他那份对开放精神的执着,不仅源于技术信仰,更饱含对全球AI生态未来走向的深切关怀。

王坚指出,我们正在经历一场从“代码的开放、开源”到“资源的开放、开源”的革命性变化 2。他援引2025年1月美国对AI出口管制中对“开源”的豁免,以及Sam Altman那句“在开源这个时刻,OpenAI站在了历史的错误一边23,以此强调“开源”在AI时代已不再仅仅是技术策略,而是一个“历史的选择”。这份对历史事件的深刻解读,展现了他作为行业思想领袖的洞察力。

他追溯“开源”一词1998年诞生时只指“Open Source Code”,但在2017年Transformer和Tokenization出现后,数据、模型、算力的“规模”千倍万倍增长,“资源就变成了非常重要的事情2。王坚坚定地提出,今天“只是开放源代码,其实不解决过去在软件时代解决的问题”,而“开放资源(特别是数据和计算资源),是让我们推动行业往前走的不能缺失的环节2。他称之为“Open Resource”。他所强调的,不仅是技术的共享,更是推动人类知识边界拓展、加速全球AI普惠的关键路径。

王坚的愿景,超越了单一技术或商业模式,上升到一种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深刻思考。他所构建的“三体计算星座”计划,将大模型送入太空,实现了在轨智能计算,便是“Open Resource”理念的生动实践 3。他坚信,“人类去火星的路上,不能没有算力和AI的陪伴3。这种宏大而浪漫的科技情怀,是他个人对未来,乃至对人类文明的深远寄托。

巨浪前的集体沉思

在这场外滩大会的“真心话”局上,四位思想领袖的发言,勾勒出AI时代复杂而充满张力的图景。朱啸虎的商业务实,王兴兴对具身智能荒漠的探索,吴翼在强化学习和精益组织上的坚持,以及王坚对“开放资源”的深远呼吁,如同四盏不同方位的灯塔,共同照亮了AI航程中的关键节点。

他们共同面对着AI应用大爆发的前夜,也共同思考着如何穿越技术瓶颈、重塑组织模式、并在全球格局下找到最佳的开放路径。从对“无聊技术”的偏爱,到对“小团队”爆发力的坚信,再到对“开放资源”的呼唤,这些“真心话”的背后,是对AI时代深层逻辑的理解,对个人成长轨迹的深刻反思,以及对行业和社会深远影响的责任担当。

AI的巨浪正扑面而来,这些先锋者们在浪潮之巅,既有对商业价值的精准捕捉,亦有对技术本质的深刻洞察,更有对人类未来的宏大愿景。他们的“真心话”,不仅仅是外滩大会上的思想激荡,更是AI时代一份宝贵的启示录。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