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尽管人工智能对劳动生产率的实际贡献尚未显现,甚至仍陷于“生产力悖论”的泥沼,但市场对AI未来潜力的炽热信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转化为巨额资本开支,尤其是在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领域。这种由“信仰”而非“回报”驱动的投资狂潮,已成为短期内推动GDP增长的新引擎,甚至催生了对核聚变等终极能源方案的豪赌,深刻改变着全球产业生态与资本流向。
人工智能,这个在过去几年间如彗星般划过科技夜空的词汇,已不再仅仅是程序员键盘上的代码,而是被奉为重塑经济未来的圣杯。然而,在一片“改变世界”的喧嚣中,一个令人不安的低语却始终萦绕不散:AI的实际生产力贡献,是否真的配得上这波席卷全球的投资热潮?《经济学人》的读者们或许会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的“索洛悖论”,彼时计算机技术如日中天,却未能在统计数据中转化为显着的生产力提升。如今,历史似乎正在以一种令人警醒的方式重演。
生产力悖论的幽灵
将AI定位为“通用目的技术”(GPT),其重要性无疑毋庸置疑。蒸汽机、发电机和计算机——这些曾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GPT,在它们被发明乃至商业化后的数十年间,才姗姗来迟地对生产率产生实质影响。蒸汽机等了118年,发电机91年,计算机也磨蹭了49年才大显身手。按照此种历史轨迹,诞生已69年、机器学习革命已13载的AI,其生产力提升的“潜伏期”似乎仍未结束。1
最新的经济数据对此提供了佐证。欧盟2023年每小时劳动生产率甚至下降0.6%,2024年虽有0.4%的微增,却远低于1995-2019年间1%的年均水平。大洋彼岸的美国也未能幸免,2020年以来平均劳动生产率增速为1.8%,仍低于其2.2%的长期平均值。2 更有甚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预言,未来十年AI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仅在0.4%-0.9%之间,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幅度,根据Acemoglu的估算,甚至不会超过0.66%。34
生产力的提升,往往与技术的普及率息息相关。然而,数据显示,AI在企业级的应用仍处于其“学步期”。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欧盟各国企业AI普及率仅为13.5%;在美国,人口普查局的轮换调查结果更显谨慎,企业AI采用率仅为9.2%。5 这表明,尽管大模型的价值链已从芯片、数据和云基础设施向模型厂商转移,但其涓滴效应尚未真正渗透进那些嗷嗷待哺、亟待生产力改善的传统行业。正如一位微软AI for Good实验室的首席数据科学家所言:“人工智能的一个经济悖论是,我们的经济为控制稀缺资源的人创造财富,然而…生产力的提高会带来经济增长,而这种增长可以使企业扩张,从而创造。”6 显然,稀缺的AI技术,其财富创造效应尚未能完全转化为普惠的生产力提升。
信仰的资本化
然而,数字不会说谎,资本的流向更不会。如果说AI尚未直接点燃生产力增长的引擎,那么它无疑已成功煽动了投资者狂热的“信仰之火”,而这股火正以惊人的速度转化为GDP增长的硬核动力。模型厂商们,即便普遍尚未盈利,却凭着对未来高额回报的坚定预期,纷纷“砸下”重金。今年二季度,美国四大互联网巨头平均将收入的27.4%用于资本开支,而中国BAT三巨头的比例也达到了12.5%,相较2023年均翻了一番。7
这股资本洪流尤其在数据中心建设中体现得淋漓尽致。2024年,美国四大互联网公司(包括微软在内)的资本开支高达2450亿美元,预计2025年将飙升至3540亿美元,连续两年年度增量均在1000亿美元左右。这笔巨额投资占据美国GDP的比例也大幅提升,预计今年将达到1.16%,两年内翻了一番。8 RenMac的研究更是令人瞠目结舌:截至2025年8月,美国今年AI数据中心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已_首次_超越了消费者支出。9 这种“投资先行”的模式,与传统经济周期中利润改善带动投资的逻辑截然不同,成为了一种由技术迭代驱动的额外拉动因素,其规模可与2021-2022年的新能源投资浪潮相媲美。10 更为直观的观察是,为数据中心“盖房子”的营建支出,已然即将赶上给人类“盖办公楼”的费用。5
高盛的研究主管曾尖锐批评“AI泡沫”,认为其投入过巨而收益寥寥,甚至可能比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更为庞大。11 但这并未冷却硅谷的热情。资本,像一位急于拥抱未来的狂热信徒,正将其宝贵的筹码押注在一个尚未完全明朗的远景上。短期内,这些巨额的资本开支,无论是用于购置最先进的GPU,还是建设占地广阔的超级数据中心,都实实在在地创造了就业,拉动了基础设施建设,从而直接贡献了GDP的增长。与其说是AI本身推动了经济增长,不如说是市场对AI的笃信与期待,成为了一股强大的经济驱动力。
追逐人造太阳:未来之光或海市蜃楼?
AI对能源的_饕餮_胃口,甚至催生了对人类最宏大能源梦想的复苏——可控核聚变。自从掌握核裂变技术以来,人类就曾怀抱“便宜到无需计量”的电能美梦。12 然而,核能的辉煌在1980年代末达到顶峰后,占比却持续下降。如今,AI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已是天文数字,硅谷的巨头们,那些原本热衷于数字世界的玩家,开始将目光投向了“人造太阳”。过去一年,上市公司财报电话会议中同时提及“数据中心”和“核能”的次数大幅增多。1
这种趋势并非空穴来风。截至2025年7月,核聚变企业累计融资额已达97.66亿美元,仅最近一年就完成了26.4亿美元的融资。1 CFS、Helion和TAE Technologies等佼佼者,获得了谷歌、英伟达、比尔·盖茨乃至微软等科技巨头和亿万富翁的鼎力支持。Sam Altman更是将他最大的一笔投资投给了Helion,并亲自担任董事长,目标是2028年建成首座聚变发电厂,为微软供电。美国政府和军方也积极介入,能源部发布《聚变能源战略2024》,提供过亿美元资金支持。1
这是对未来的大胆押注,抑或又是一个“核聚变永远需要30年才能实现”的循环魔咒?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正是每次技术浪潮来临时的经典分歧:“这在以前发生过”与“这次不一样了”。如果说AI的资本化是短期的经济强心剂,那么对核聚变的投资,则更像是对AI所预示的_超大规模数字未来_,以及其对能源无限渴求的_终极回应_。这不仅仅是技术竞赛,更是一场资本对未来世界秩序的豪赌。
《经济学人》倾向于在数据中寻找真相,但也不回避对人类信仰和集体狂热的审视。AI的生产力悖论与投资狂潮并存,其所激发出的对核聚变的兴趣,共同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科技经济图景。中国经济也正经历类似趋势,国内大厂如阿里巴巴已宣布未来三年将投入3800亿元建设云和AI基础设施,总额超过过去十年总和,预计2025年国内代表性厂商AI资本开支增量将达到1498亿元,占GDP的0.11%。10 长期来看,多数学术研究认为AI可以提高经济增速1-2个百分点,对服务业价格可能产生抑制作用,但也有可能降低单位GDP增长提供的就业岗位。10 这场由AI信仰驱动的经济重塑,是通向更富饶未来的光明大道,还是通往又一个泡沫破裂的荆棘之路?答案,或许只有时间能够揭晓。但可以肯定的是,全球经济的航船,已在AI信仰的驱动下,驶向了一片充满不确定性,却也蕴藏无限可能的深海。
引用
-
AI信仰正在推动经济增长·腾讯研究院·闫德利(2025/9/15)·检索日期2024/7/24 ↩︎ ↩︎ ↩︎ ↩︎
-
Rekindling US productivity for a new era·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2023/2/16)·检索日期2024/7/24 ↩︎
-
Miracle or Myth? Assessing the macroeconomic productivity gains from Artificial Intelligence·OEC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apers, No. 29·Filippucci, F, P Gal and M Schief (2024)·检索日期2024/7/24 ↩︎
-
The Simple Macroeconomics of AI·NBER Working Papers 32487·Daron Acemoglu (2024)·检索日期2024/7/24 ↩︎
-
数据来源:美国人口普查局,2025.6(AI采用率);数据来源:美国人口普查局(数据中心营建支出),2025.9 ↩︎ ↩︎
-
微软AI for Good 实验室的首席数据科学家。 问我任何关于我们如何 ...·Reddit·Juan Lavista Ferres(2024/4/23)·检索日期2024/7/24 ↩︎
-
数据来源:各公司财报,2025.9 ↩︎
-
数据来源:各公司财报、BEA,2025.9 ↩︎
-
根据RenMac研究,2025.8 ↩︎
-
AI革命如何影响中国经济? - 财联社·财联社·中信证券(2025/3/23)·检索日期2024/7/24 ↩︎ ↩︎ ↩︎
-
高盛研究主管批评“AI泡沫”:投入太多,收益太少,比2000年泡沫更大·华尔街见闻(2024/7/11)·检索日期2024/7/24 ↩︎
-
美国原子能委员会主席刘易斯·施特劳斯预言,1954年。世界银行数据:1960-2022年世界核能发电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