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金手杖:幻象、现实与价值的“红皇后赛跑”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在席卷全球的人工智能浪潮中,尽管技术变革势不可挡,但其财富分配的逻辑已与过往截然不同。历史的经验昭示,此番盛宴的最大赢家,并非那些模型构建者或应用开发者,而是深谙“成本节约”之道并将其转化为战略优势的下游产业与终端消费者,一场价值流向的“红皇后赛跑”正悄然上演。

当硅谷的工程师们在深夜的咖啡因催动下,敲击键盘,创造出足以让世界为之倾倒的智能算法时,投资者的目光也如同被磁石吸引,蜂拥而至,渴望在这场被誉为新工业革命的盛宴中分得一杯羹。然而,历史的车轮总是带着一份耐人寻味的嘲讽,告诫我们:并非所有“革命性”的技术都能为发明家和早期投资者铺就黄金之路。生成式人工智能,这项号称能撬动全球GDP增长百分之七的“新新事物”1,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刷新着我们的认知,却也在同时,对传统的财富捕获逻辑提出了尖锐的挑战。我们不禁要问,在这场沸腾的AI热潮中,谁能真正将智能的魔杖化为点金之笔,而谁又将只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幻象与现实:价值流向何方?

历史,这位不苟言笑的导师,为我们提供了两面镜子。一面是微处理器的黎明,彼时,英特尔的工程师们或许只将其视为“计算器配件”的升级,却未曾料到,这“零星火花”最终引爆了长达数十年的分布式、无需许可的创新狂潮2,催生了数千名新晋富豪。彼时的个人计算机,与其说是“必需品”,不如说是“昂贵的玩具”,市场充满了“惊喜”与“不确定性”,恰恰是这种混沌,为苹果、微软等初创企业提供了野蛮生长的温床。风投们嗅到了机会,争相为“为找问题而存在的解决方案”下注,最终铸就了一个时代的科技巨头。

而另一面,则是集装箱运输的无声革命。这项诞生于“时机不佳”年代的技术,对全球贸易与物流的深刻影响不亚于任何一场工业革命,却鲜有企业家或投资者因此登上《福布斯》富豪榜。马尔科姆・麦克莱恩(Malcom McLean)的“理想-X号”掀起了货运的变革,实现了跨模式无缝衔接,极大地降低了全球供应链成本3。然而,由于其优势“毫无意外”,竞争者迅速涌入,加之巨额的资本支出,行业很快陷入“产能过剩”与“价格战”的泥淖。最终,价值流向了沃尔玛(Walmart)、宜家(IKEA)这些受益于廉价、可预测运输的_下游客户_,而非运输服务提供商本身。集装箱成为了一场经济学意义上的“红皇后赛跑”——所有人都在奔跑,却难以实现超额收益。

如今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似乎更像是集装箱革命的翻版,而非个人计算机的黄金时代。2025年,AI已是全民热议,大公司深谙其道,迅速布局,而非如当年的IBM般“不屑一顾”4。这种“毫无惊喜”的全面竞争,剥夺了早期创新者构建“护城河”的时间和空间。技术无疑是革命性的,但其价值捕获,却更趋向于巩固现有格局,而非孕育全新的财富王国。

资本的困境:从上游寻宝到下游捕鱼

经济学家卡洛塔・佩雷斯(Carlota Perez)将技术浪潮划分为爆发期、狂热期、协同期和成熟期2。对投资者而言,中间两期相对容易把握,狂热期通过高风险押注带来账面利润,协同期则回报给有耐心、能提供“非资金价值”的投资者。然而,人工智能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爆发期”穿越“狂热期”,直奔“信息通信技术浪潮的成熟期”——一个“几乎无变革发生”的困境。

模型层,即那些构建核心AI算法与大型语言模型(LLM)的公司,正面临着_巨额资本支出_和_寡头垄断_的竞争现实。虽然私人投资在2023年已达339亿美元,同比增长18.7%5,但这笔资金正投向一个注定由少数科技巨头主导的市场。若你并非模型层公司的早期投资者,现在入局无疑是“向上游游泳”,逆流而上。那些所谓的“垂直领域模型”或“应用公司”,即便能积累客户群,也可能因“歧视性定价”或“垂直整合”而被模型巨头夺取收益,形成“成功即意味着失败”的悖论。

那么,“向上游”押注芯片、数据、云基础设施呢?英伟达(NVIDIA)的股价已然昭示了市场对其前景的乐观预期。然而,历史再次发出警示:如同集装箱船建造在需求崩溃后陷入低迷6,AI基础设施也面临着_过度建设_和_需求波动的风险_。一旦AI公司整合或削减开支,供应链上的供应商,尤其是那些需要长期承诺并扩大产能的,将首当其冲,其估值可能因“S型增长曲线”中的“峰值与衰退”而被严重高估。

真正的机遇,或许在于“向下游捕鱼”——即投资那些“依赖模糊信息实现高质量成果”的知识型行业。这些行业,包括专业服务、医疗、教育、金融服务和创意服务,合计占据全球GDP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且此前并未从自动化中显著获益。人工智能将成为这些行业的_效率催化剂_,降低成本,提高生产力。然而,关键在于企业“如何将成本降低纳入战略”:那些能像宜家和沃尔玛当年利用集装箱运输那样,将成本节约转化为“高销量、低价格”战略,并不断扩大市场份额的企业,才是真正的价值捕获者。这意味着,投资的重点已不再是“新事物本身”,而是“新事物所开启的机遇”。

新范式的消费者红利与监管之手

最终,在这场由人工智能主导的经济变革中,最大的受益者无疑是全球的消费者。如同过去的机械化浪潮压低了制造业产品的价格,人工智能将大幅降低知识密集型服务的成本。我们可以期待,医疗诊断、在线教育、法律咨询等服务的可及性与可负担性将显著提升,让更多人以更合理的价格享受到更广泛、更优质的服务。当然,这也会带来鲍莫尔成本病(Baumol’s cost disease)的另一面:那些需要“人与人互动”的服务(如护理、餐饮)将因劳动力成本的相对上升而变得更加昂贵,从而在家庭支出结构中占据更大比重7

与此同时,全球的监管机构也并未袖手旁观。从联合国到OECD,对AI伦理、治理和安全问题的关注与日俱增,各国政府正积极制定“体制框架和法律框架”8,以防止算法偏见、隐私侵犯及超级智能失控等潜在风险。这种“提前干预”的态势,与信息通信技术革命早期(科技巨头广受推崇)形成了鲜明对比,进一步限制了AI技术早期创新者的“试错空间”和“受保护的利润期”。

因此,对于那些曾习惯于“押注新事物本身”的投资者和企业家而言,人工智能时代的投资策略需要一次深刻的范式转换。这并非一场技术竞赛,而是一场关于_价值转移_的商业智慧较量。那些能够将AI视为战略工具,而非仅仅是技术产品,并将其融入商业模式、降低运营成本、最终实现消费者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才可能在未来的经济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而对于其余蜂拥而入的投机者,人工智能的金手杖,或许只会是一根虚无缥缈的稻草。

引用


  1. Generative AI could raise global GDP by 7%·Goldman Sachs(2023/4/5)·检索日期2025/9/15 ↩︎

  2.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s and Financial Capital·Edward Elgar·Perez, C.(2002)·检索日期2025/9/15 ↩︎ ↩︎

  3. The Box: How the Shipping Container Made the World Smaller and the World Economy Bigger·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Marc Levinson(2006)·检索日期2025/9/15 ↩︎

  4. 作者检索《纽约时报》档案,关键词为 “microcomputer”“personal computer”“home computer”,排除广告、分类广告与目录内容。(2025/9/15)·检索日期2025/9/15 ↩︎

  5. 2025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Stanford HAI(2025)·检索日期2025/9/15 ↩︎

  6. A Brief History of Shipbuilding in Recent Times·CNA·Colton, T., Huntzinger, L.(2002)·检索日期2025/9/15 ↩︎

  7. 鲍莫尔成本病(Baumol’s cost disease)。 ↩︎

  8. 经济及社会理事会 E/C.16/2024/7·联合国(2024)·检索日期2025/9/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