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投资,拨云见日:资本的「深水区」与「淘金热」新法则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在AI资本的「深水区」,投资者正告别参数竞赛与宏大叙事,转向对真实商业场景和稳健营收的追逐。技术层已成巨头棋局,基础层「卖水人」利润丰厚,而应用层则在具身智能的带领下,以多元化商业模式为VC提供了广阔的淘金场。

曾几何时,人工智能的浪潮以其近乎魔法般的魅力,吸引了无数追梦者与逐利者。从算法的精进到算力的澎湃,再到大模型的横空出世,每一步都伴随着资本的狂热涌入,仿佛一场永不落幕的全球科技盛宴。然而,当潮水逐渐退去,当估值泡沫开始显现,人们才发现,AI投资已然步入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深水区」。在这场资本的耐力赛中,机智的资金正悄然改变其策略,从盲目追逐高估值转向深耕产业痛点,寻求更具确定性的回报。

技术层:巨头的棋局,而非淘金热

回溯过去,从AlphaGo横扫棋坛到ChatGPT惊艳世人,通用大模型无疑是AI技术层最耀眼的明星。一时间,「百模大战」硝烟四起,创业公司估值火箭般蹿升,融资额度令人咋舌。零一万物_天使轮估值已达_10亿美元月之暗面_更是_8个月内融资超10亿美元1。然而,这并非一个寻常的淘金场,更像是一场只属于少数“大厂”的棋局。

原因有三:首先,投资额巨大且风险极高。动辄数十亿美元的估值,令多数VC望而却步,唯有如红杉中国这样的超头部基金,或腾讯、阿里、美团等互联网巨头方能入局。其次,投资窗口期转瞬即逝。部分项目在短短数月内估值翻倍,机构往往还未完成内部决策,便已面临“投不起”的尴尬。最后,也是最现实的一点,大模型的回报周期漫长,变现路径模糊。对于需要考虑退出机制的基金而言,这无疑是一场豪赌。而对于拥有海量数据、雄厚资本和庞大用户基础的科技巨头来说,投资大模型却是生死攸关的「必选项」,它们都害怕成为「AI时代的诺基亚」,失去通往未来的门票。

颇具玩味的是,在这场技术军备竞赛中,昔日相互竞争的巨头们竟然开始“联手”押注。腾讯投资了_Minimax、智谱、百川智能、阶跃星辰、月之暗面_;美团在收购光年之外后,亦投资了_智谱和月之暗面_;阿里则投资了_月之暗面、Minimax、智谱、百川智能和零一万物_1。这种“抱团取暖”的景象,在投资史上实属罕见,其背后折射出通用大模型竞争的残酷性,以及对潜在垄断的反制策略。如今,国内通用大模型市场已然收敛为「基模五强」:字节跳动、阿里巴巴、阶跃星辰、智谱AI和DeepSeek1,创业公司在这一领域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

不过,当通用大模型的高光时刻渐行渐远,投资机构的机会并未完全消失,而是转向了_垂直行业模型_。清智资本创始合伙人张煜直言,只要能真正「降本提效、解决客户痛点」,行业模型便能赚到钱,他所投的五六个项目均已产生收入,个别甚至已实现盈利1。这意味着,从宏大叙事到精耕细作,资本正在告别“故事大王”,拥抱“实用主义”。

基础层:卖水修路,稳中求进

如果说大模型是前线的淘金者,那么基础层则是背后默默「卖水修路」的生意人。这包括了算力(AI芯片/硬件、云计算)、数据(数据服务与处理)、模型工具链(开发框架、MLOps、向量数据库)以及安全合规等听起来“重资产”的领域。其共同特点是需求确定、技术壁垒高、回报周期长。正如同19世纪美国淘金热中,真正挖到金子的人寥寥无几,但卖铲子、卖水的人却赚得盆满钵满。AI产业链亦是如此:项目能否跑通未知,但基础层的「卖水人」几乎稳赚不赔1

英伟达(NVIDIA)便是最好的例证。2025财年,这家为全球AI厂商提供算力支撑的巨头,全年营收高达_1305亿美元_,净利润_728亿美元_,毛利率_75%1。其在2026财年第二季度的单季收入更是达到_467亿美元,净利润_264亿美元_1。在中国市场,被称为「国产AI芯片第一股」的寒武纪亦实现了业绩爆发,2025年上半年营收_28.81亿元_,归母净利润_10.38亿元_,毛利率_55.93%_1。其股价甚至在8月底短暂超越贵州茅台,成为A股「股王」。这些头部企业的估值虽高,但其对产业链的战略价值和盈利能力已得到充分验证。

在投资层面,不同类型的机构策略各异。阿里、腾讯等_产业资本_着眼于被投企业与自身业务的协同效应,通过投资寒武纪、地平线等,巩固自身在电商、支付、云计算等核心业务中的AI优势1。而_人民币基金_则扮演着深耕产业的角色,例如毅达资本在算力层重点布局端侧/推理侧AI芯片、服务器CPU(特别是基于Arm和RISC-V架构)以及光互联、散热材料等细分领域1。他们沿着市场需求反推底层技术,以提升投资的确定性。

目前,基础层投资的两条主线已相当清晰:一是「国产替代与自主可控」1,涵盖光电芯片、高速互联、先进封装等领域,这在当前地缘政治背景下,不仅是商业选择,更是国家战略。二是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应用层将创造更大价值空间,进而拉动底层算力需求。因此,那些更贴近终端应用市场、产品可快速迭代并专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基础层企业,有望迎来快速崛起。聪明的钱,正在基础层「卖水、修路、搭桥」,寻求更为稳健的回报。

应用层:具身智能领衔的群雄逐鹿

如果说技术层是巨头的游戏,基础层是耐心资本的领地,那么_应用层_则是当下投资人真正大施拳脚的「热闹竞技场」。这里是AI与各行各业碰撞出火花的沃土,也是新机会层出不穷的生态系统。

其中,_具身智能(Embodied AI)无疑是这片竞技场上最耀眼的明星。8月份,梅卡曼德、松延动力、聆动通用、智平方等多家机器人、具身智能公司接连完成新一轮融资,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等头部企业更是传出上市动向,将资本热情推向高点1。从全球视角看,谷歌发布RT系列机器人模型,英伟达推出人形机器人通用基础模型Project GR00T,特斯拉擎天柱(Optimus)机器人不断展示新技能,甚至OpenAI也时隔四年重新组建机器人团队2。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_大模型及生成式AI的快速发展,它让具身智能这个早在1950年由艾伦·图灵提出的概念,终于看到了实际应用的曙光2

然而,挑战与机遇并存。英诺天使合伙人王晟指出,如今机器人的核心价值已从硬件转向「AI智能」,但负责认知决策的「大脑」借力大模型突飞猛进,而负责运动控制、实时响应的「小脑」却因技术路线尚未统一,发展明显滞后。他预测,到_2026年下半年_,市场评价标准将从「讲故事、发Demo」转向「商业化落地」,无法验证应用场景的公司将被淘汰1。这意味着,仅凭概念或技术演示已无法打动理性资本,商业模式的清晰化和落地能力成为关键。

具身智能的终局将是「百花齐放」1,而非一统天下。养老陪护机器人需要的是轻柔触感和情感交互,而仓库搬运机器人则更看重负重和导航能力。这种根本性的需求差异,决定了机器人的形态、技能、智能水平和成本都将截然不同。因此,成功的具身智能企业,需要具备对细分商业本质的深刻洞察力,并能围绕特定场景进行深度定制与优化。中国在这一新兴领域具有_工程人才和制造能力_的优势,但_基础理论和原创技术_仍需奋起直追2

除了具身智能,低空经济_是另一条备受资本关注的赛道。2025年上半年,该赛道共发生_融资事件52起,同比增长48.6%,涉及金额_17.4亿元_1。尽管多数项目仍处早期,尚未开始商业化,但在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政策利好和地方试点的推动下,市场预期被大幅拉高。资本押注的是「先卡位、再兑现」的故事。而_AR行业_也在悄然回温。计算机视觉、语音助手与AI Agent的融合大幅提升了人机交互体验,更具说服力的信号来自供应链:多家海外大厂已开始在中国积极布局产能,这通常被视为辨别行业虚实的关键指标1。毕竟,「光子晶体等上游核心元器件的资本开支和产能布局无法造假」1

AI投资已然步入深水区,资本的狂热正被现实的理性所取代。那些曾经估值虚高的「故事大王」将逐渐被市场淘汰,而能够穿越周期的,必然是那些真正理解产业痛点、具备卓越工程化能力并拥有商业化耐心的参与者。未来的AI世界,不会是少数巨头的垄断,而是一个由技术、资本、场景相互支撑的「共生」生态,共同推动产业螺旋式向前。这是一场既考验智力也考验耐力的长跑,只有最清醒、最坚韧的选手,才能笑到最后。

引用


  1. AI投资,走到哪了?·定焦One团队(2025/9/16)·检索日期2025/9/16 ↩︎ ↩︎ ↩︎ ↩︎ ↩︎ ↩︎ ↩︎ ↩︎ ↩︎ ↩︎ ↩︎ ↩︎ ↩︎ ↩︎ ↩︎ ↩︎ ↩︎

  2. 中国具身智能创投报告|量子位智库·量子位智库·刘铁鹰(2025/6/29)·检索日期2025/9/1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