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在生成式AI浪潮驱动下,中国科技公司正经历一场算力与模型应用的“淘金热”,头部企业如寒武纪和工业富联业绩飙升,预示着AI商业化正加速落地。然而,高额投入、地缘政治风险和潜在估值泡沫,也为这场盛宴增添了不确定性,考验着企业将技术红利转化为可持续利润的能力。
如果说全球科技界正经历一场由生成式人工智能掀起的“军备竞赛”,那么中国无疑是这场竞赛中兵器库最为庞大、参赛者最为踊跃的阵营之一。从ChatGPT点燃的燎原之火,迅速蔓延至芯片、算力、大模型及各类应用场景,一时间,各行各业的先锋企业纷纷以“AI优先”的姿态,试图在数据与算法的洪流中,为自己开辟一条通往财富彼岸的航道。然而,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淘金热中,并非所有闪光皆是黄金,真正的挑战在于,谁能将高昂的投入和硅片上的愿景,最终铸造成账面上的真金白银。
算力与芯片的“硅片战争”
在这场以数据为燃料、以算法为引擎的战役中,底层算力的建设,无疑是最为关键的“基础设施”投资。曾一度因其高昂的股价而被称为“寒王”的寒武纪,便在最新的财报中上演了一出令人瞠目的“大逆转”。受益于大模型对AI芯片的旺盛需求,以及国内市场对高端芯片“国产替代”的渴望,寒武纪在上半年实现了营收同比增长4347%至28.81亿元,净利润由亏转盈,达到10.38亿元。此等骄人业绩,将其从“讲PPT的人”一举推上了“利润表上的明星”宝座,市值一度超越6000亿。1然而,这份光鲜的成绩单背后,也隐藏着绵里藏针的风险:高达26.9亿元的存货、85.31%的客户集中度,以及对部分应收账款计提的50.71%坏账准备,都暗示着其“All in”云端AI芯片的激进策略,犹如走钢丝般需要极致的平衡感。公司正通过一笔近40亿元的定增,进一步押注大模型芯片与软件平台,显示其将短期红利转化为长期战略优势的决心。
紧随其后的是“算力之王”工业富联,这位低调的幕后英雄,却在AI浪潮中赚得盆满钵满。作为全球大型云服务商AI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供应商,其上半年营收高达3607.6亿元,同比增长35.58%,净利润121.13亿元,同比增长38.61%。云计算业务已成为其最大的营收板块,占比超六成,市值更是一举突破万亿大关,年内累计涨幅高达190%。2工业富联的崛起,昭示着在这场“硅片战争”中,不仅芯片设计公司风光无限,那些能够提供稳定、高效算力硬件支持的企业,同样是这场盛宴中不可或缺的“卖水人”。
模型应用与企业智能化的“智慧棋局”
当底层算力铺就,模型的“智慧”方能施展拳脚。商汤科技凭借其庞大的AI基础设施和2.5万PetaFLOPS的总算力,成功实现向生成式AI的转型。上半年,生成式AI收入飙升73%,达18.15亿元,并首次超越传统业务,成为公司第一大业务板块,总营收同比增长36%。这表明,拥有技术护城河并在关键时刻实现业务焦点的战略转移,是AI时代穿越周期的重要法宝。34
昔日的AI“四小龙”之一云从科技,亦在调整策略。以“AI智能体+行业大模型”为核心,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40%,亏损同比收窄35%。其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升级为AI-Agent平台,并积极拓展至制造、能源等更广泛行业,寻求新的增长点。
而深耕AI领域二十余年的科大讯飞,则上演了一出“增收不增利”的“冰与火之歌”。尽管上半年营收达到109亿元,同比增长17%,其中智慧教育业务在大模型赋能下表现尤为亮眼,但庞大的研发投入和营销推广,使得盈利短期承压。然而,科大讯飞选择“面向未来抢占人工智能红利”的战略,通过40亿元的定增预案,加码星火教育大模型,这无疑是其在AI新机遇面前,继续保持战略性投入的决心。
在企业级服务领域,SaaS巨头金蝶亦将AI深度融入其产品底层架构,构建苍穹AI Agent平台。上半年营收稳健增长11.2%至31.92亿元,其中云订阅收入同比增长22.1%。更值得关注的是,金蝶首次披露AI合同签约金额已超1.5亿元,并立下目标,期望在2030年AI收入占比达到30%。这不仅预示着金蝶有望在2025年实现扭亏为盈,更代表着AI技术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重构企业管理流程,赋能传统SaaS服务商焕发新生。
狂热、风险与未竟之程
IDC报告预测,全球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支出到2028年将达到6320亿美元,2024-2028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9%。这无疑为整个AI生态系统中的公司勾勒出一幅前景广阔的蓝图。生成式AI技术正被更多产品和服务整合,推动人工智能市场开启一轮新增长周期。
然而,在这场席卷全球的AI浪潮中,狂热与风险总是如影随形。高企的研发成本、地缘政治带来的供应链不确定性、技术路线选择的“豪赌”,以及资本市场对未来预期的过高定价,都可能成为这艘AI巨轮航行中的暗礁。寒武纪的“悬崖跳水式”增长,固然令人振奋,却也提醒着投资者,其“押上全部家底”的孤注一掷,远非坦途。而科大讯飞“增收不增利”的困境,更是当前许多AI技术公司的缩影:如何在技术突破和商业变现之间找到平衡,将是决定其能否长期生存的关键。
最终,这场AI淘金热的胜者,将不仅是那些拥有最先进技术或最大算力的公司,更是那些能够洞察市场需求、构建坚实商业模式、平衡短期投入与长期回报,并在复杂多变的全球格局中驾驭风险的企业。中国AI新贵们能否将硅片上的宏伟愿景,真正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价值,并最终将泡沫酿成香槟,仍有待时间来检验。
引用
-
寒武纪盈利爆发,国产AI芯片的“觉醒时刻”来了?·澎湃新闻·高见观潮(2025/9/16)·检索日期2025/9/16 ↩︎
-
从“寒王”到工业富联,还有这些公司收获AI红利·新浪财经·杨剑勇(2025/9/16)·检索日期2025/9/16 ↩︎
-
从“寒王”到工业富联,还有这些公司收获AI红利·福布斯中国·杨剑勇(2025/9/16)·检索日期2025/9/16 ↩︎
-
紧抓“人工智能+”政策窗口!商汤“1+X”战略穿越周期·维科号·(2025/9/16)·检索日期2025/9/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