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豆包重回中国原生AI应用月活榜首,不仅是市场份额的短期波动,更预示着中国AI应用生态正进入一个由底层技术创新、多元平台战略和用户心智争夺共同驱动的深层博弈阶段。这场决战将不仅限于独立APP,更扩展至移动操作系统和In-App插件,重塑未来人机交互的边界与商业版图。
QuestMobile最新发布的2025年8月AI应用行业月度报告揭示了中国AI应用市场一次重要的格局变化:字节跳动旗下的豆包,以6.6%的环比增速,月活跃用户规模达到1.57亿,超越此前位居榜首的DeepSeek,重新坐上原生App阵营的头把交椅12。与此同时,腾讯元宝也表现出惊人的爆发力,以22.4%的环比增速位列原生App月活TOP3,用户规模进入千万至亿级区间3。这些数据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排名,它们共同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AI应用生态画卷,其中充满了技术深耕、商业角力与未来主义的战略思考。
大模型应用格局初定:用户心智争夺与平台生态重塑
当前中国AI应用市场的竞争已呈现出多层次、立体化的特征。QuestMobile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互联网及AI科技企业原生APP用户规模达2.77亿,应用插件(In-App AI)用户规模高达6.22亿,而手机厂商AI助手用户规模也达到了5.29亿,PC端应用用户规模则为2.04亿。这表明用户接触AI的渠道日益多元化,单一的独立App模式已无法垄断用户心智。
豆包此次登顶,不仅仅是数字上的超越,更代表了其作为**“通用智能助手”**在用户教育和市场渗透上的成功。字节跳动凭借其在内容分发领域的深厚积累,将豆包打造成为一个集聊天机器人、写作助手、英语学习助手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AI入口。这种策略在用户规模化阶段展现出强大的势能。而DeepSeek,尽管月活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亿级用户规模,表明其作为高性能模型提供者依然具有强大的技术底蕴和忠实用户群体。
腾讯元宝的快速崛起则体现了巨头平台流量注入的巨大威力。坐拥微信这一国民级应用,腾讯元宝的增长势头可能与其在生态内部的协同效应密不可分,暗示着“In-App AI”模式的巨大潜力,即用户无需切换应用即可无缝享受AI服务,这极大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门槛,是未来AI普惠的关键路径之一。
技术深耕:字节跳动的全栈策略与差异化优势
豆包的强势表现并非偶然,其背后是字节跳动在AI基础层和应用层的全面布局与持续高强度投入。从技术视角来看,字节跳动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应用层面创新,而是深入到模型底层进行颠覆性优化,这体现了MIT Technology Review所推崇的“技术原理解析”与“前瞻性洞察”的精髓。
例如,2月豆包大模型团队提出的UltraMem稀疏模型架构就是一项关键的底层技术突破。该架构有效解决了MoE(Mixture-of-Experts)模型推理时高额的访存问题,推理速度较传统MoE架构提升2-6倍,推理成本最高可降低83%4。这不仅仅是实验室数据,其商业价值是显而易见的:显著降低了大规模AI服务的运营成本,同时提升了用户体验的响应速度。对于一个拥有数亿月活用户的应用来说,每一次推理成本的降低和速度的提升,都将在宏观层面带来巨大的竞争优势和盈利空间。这正是TechCrunch关注的“商业敏锐度”和“投资逻辑分析”的体现。
此外,字节跳动在6月发布的豆包大模型家族升级产品,包括豆包大模型1.6、视频生成模型Seedance 1.0 pro、实时语音模型及语音播客模型等,展示了其在多模态AI领域的雄心。从文本到视频,从实时交互到内容生成,这种全方位的技术栈布局,旨在构建一个功能完备、体验流畅的AI能力矩阵,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AI交互体验,从而巩固其在应用层的领先地位。
生态竞合:巨头混战下的场景渗透与用户迁徙
当前的AI应用市场是一场多维度、跨平台、全场景的生态竞合。除了独立App和In-App插件的竞争,手机厂商旗下的AI助手正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OPPO、小米、华为旗下AI助手的用户占比均超50%,vivo和荣耀的AI助手月活增速也较快4。这表明,AI正在从“单独的工具”演变为**“操作系统的原生能力”**。手机厂商凭借对硬件、系统和用户数据的深度整合能力,能够提供更无缝、更个性化、更便捷的AI服务,这无疑将进一步改变用户与AI的交互习惯。
Wired的“哲学思辨深度”启发我们思考:AI的未来究竟是中心化的“超级App”,还是去中心化的“无处不在的智能助手”?从当前趋势看,答案可能兼而有之。豆包作为独立App的成功,证明了用户对专精AI服务的需求;而In-App插件和手机AI助手的崛起,则预示着AI将更深地渗透到我们日常使用的各类应用和设备之中,成为数字生活的底层基础设施。这种**“AI无形化”**的趋势,将使AI成为一种“环境智能”,无需显式调用即可提供服务,这对于用户体验而言是一次质的飞跃。
豆包作为唯一跻身榜单的PC客户端应用,其背后的跨端效应也值得深入分析4。在移动为先的时代,PC端AI应用的月活和使用次数依然保持增长,说明重度生产力用户对于跨设备AI协同的需求日益旺盛。这种跨端布局,不仅能提升用户粘性,也为未来AI助手在不同工作场景下的无缝切换奠定了基础,体现了TechCrunch所强调的“实用性导向”。
未来图景:AI应用与人类交互的深层演进
展望未来3-5年,AI应用市场将呈现出更加个性化、多模态和主动智能的特点。随着基础模型能力的不断突破,AI将不再仅仅是指令的执行者,而是能够理解语境、预测需求、主动提供建议的“数字伙伴”。
- 个性化与自主学习:AI将更深入地学习用户的偏好、习惯和工作流程,提供高度定制化的服务。这可能涉及更多链式推理和记忆机制的引入,使AI助手向更具“AI Agent”特征的方向演进。
- 多模态交互的深化:以Seedance 1.0 pro为代表的视频生成能力,以及实时语音和播客模型的升级,预示着AI将能够以更自然、更丰富的方式与人类沟通。未来的AI交互将是文本、语音、图像、视频甚至AR/VR等多模态的融合,打破人机界限。
- 平台化与生态圈的融合:AI应用将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深度融入到各个垂直行业和现有平台中。科技巨头和手机厂商将围绕AI构建更庞大、更紧密的生态系统,争夺用户的数据流和决策入口。这种生态构建并非简单的技术堆叠,而是需要强大的技术底座、开放的合作心态和敏锐的商业洞察。
风险与挑战:规模化背后的伦理与治理考量
在AI应用飞速发展、用户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其带来的潜在风险与挑战。Wired的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对技术进行客观评估。
首先是数据隐私与安全问题。当AI深入介入用户的个人生活和工作流程,如何确保用户数据的安全,防止滥用,将是AI服务提供商面临的重大考验。随着AI变得更加个性化和主动,它将需要访问更多敏感信息,这使得伦理边界的划定变得尤为重要。
其次是算法偏见与公平性问题。大模型在训练过程中可能会学习并放大数据中存在的偏见,从而在推荐、生成内容等方面产生不公平的结果。如何在技术层面设计更公平的算法,并在应用层面进行持续监测和干预,是所有AI公司必须面对的责任。
最后是数字鸿沟与社会公平。尽管AI应用在普及,但其先进功能的获取门槛,以及对用户技能要求,可能会在不同群体间造成新的数字鸿沟。如何确保AI技术普惠共享,而非加剧社会不平等,是整个行业和政策制定者需要深思的问题。
豆包的崛起和整个中国AI应用市场的蓬勃发展,标志着AI从实验室走向大众的进程正在加速。这是一场技术、商业与社会力量交织的宏大变革,它不仅重塑了数字产业的竞争格局,更在深层次上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与未来的生活模式。
引用
-
豆包月活1.57亿,首超DeepSeek,登顶中国原生AI应用月活榜首·PChome.net·(2025/9/16)·检索日期2025/9/16 ↩︎
-
豆包月活用户超越DeepSeek,登顶8月中国原生AI APP榜首·新浪财经·(2025/9/16)·检索日期2025/9/16 ↩︎
-
QuestMobile 报告:豆包月活超越DeepSeek,夺8 月中国原生AI App ...·IT之家·(2025/9/16)·检索日期2025/9/16 ↩︎
-
超越DeepSeek!豆包夺原生AI APP月活第一·快科技·(2025/9/16)·检索日期2025/9/1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