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资本豪赌,抑或智能劳务的“伊甸园”之钥?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人形机器人公司Figure AI近期豪掷逾10亿美元融资,在全球对“具身智能”的狂热追逐中,试图将AI的算力与物理世界的劳务需求无缝对接。这笔巨额押注不仅彰显了资本对颠覆性技术前景的期待,也标志着一场围绕未来劳动力、产业链重塑乃至人类社会结构变革的宏大试验。

硅谷的空气中,似乎总弥漫着下一场革命的气息,而这一次,它披上了金属和电缆的外衣。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Figure AI日前宣布,已在C轮融资中斩获“超10亿美元”的巨额资金。1 这笔令人瞠目结舌的押注,来自包括英特尔、英伟达、LG、Salesforce在内的科技巨头与知名风投,其意图昭然若揭:将人工智能从数字的疆域,彻底解放至物理世界,实现一个由机器辅助甚至替代人类劳动的“伊甸园”愿景。

Figure的宏图远不止于此。其CEO布雷特·阿德考克(Brett Adcock)雄心勃勃地宣称,目标是“攻克通用机器人的难题”,并在未来四年内交付10万台人形机器人,客户名单上赫然出现“美国最大企业之一”的身影。1 这并非空中楼阁,Figure的Figure 02机器人已是全球第二个获得有偿工作的“打工人”,而其核心——名为Helix AI的智能系统,旨在赋予机器人识别、理解并适应真实世界的能力,即便面对前所未见的物体也能从容应对。如果说数据是新时代的石油,那么Helix AI便是那将原油提炼成智能燃料的超级炼油厂,而英伟达GPU的算力基础设施,无疑是其运转的澎湃动力。

这股“具身智能”的浪潮并非Figure一家独舞。大洋彼岸的中国,优必选科技亦传出完成同等规模融资的消息,尽管尚未官方确认,但其已签署的人民币9051.15万元(约合1270万美元)巨额合同,足以窥见这一领域的全球性竞争白热化。1 毕竟,全球每年由体力劳动者创造的40万亿美元价值,宛如一座等待被开发的金矿,诱惑着无数资本与梦想家。

商业化路径与挑战

然而,如同所有技术驱动的“淘金热”一般,这场盛宴中也不乏清醒的审视与刺耳的质疑。资深机器人专家布伦·皮尔斯(Bren Pierce)便直言不讳地问道:“给机器人安上双腿的用途何在?” 他犀利地指出,在工厂和仓库等受控环境中,轮式机器人或许更具效率与实用性,尤其在承载重物和电池续航方面。真正让机器人“妙手回春”的技术难点,恰恰在于那对灵活精巧的“手”,而非引人注目的“双足”。1

皮尔斯的诘问触及了核心:人形的吸引力是否掩盖了实用性的考量?毕竟,从流水线上的重复性劳动,到家庭厨房里折叠衣物、摆放碗碟的精细操作,对机器人的认知、感知和操作能力提出了截然不同的挑战。通用型机器人之难,恰在于现实世界的“噪音”与“无序”。Figure所描绘的在厨房中忙碌的机器人图景,无疑是未来的理想状态,但从“能做”到“做得好”再到“成本可控地大规模做”,其间鸿沟仍需资本与智慧反复填补。

市场格局与长期展望

资本的逻辑往往是超前的。一众知名投资者之所以甘愿押下重注,并非仅仅看中了机器人炫酷的外形,更在于其背后所代表的,是AI产业向下游渗透、实现真正商业化闭环的无限可能。英伟达等芯片巨头的参与,预示着这场游戏的核心,是算力、算法与硬件的深度融合,而谁能率先建立起一个包含硬件制造、AI训练、数据收集和应用场景拓展的完整生态系统,谁就有望成为这场新工业革命的执牛耳者。Figure宣称的“BotQ制造体系”和“Helix AI平台”,正是其构建这一护城河的两大基石。

放眼全球,人形机器人的赛道已是群雄逐鹿,竞争者多达数十甚至上百家。 Figure将自己定位为“行业领军者”,其信心或许来源于对自身技术路线的笃定,以及对资本持续输血的预期。然而,即便有万亿美元的潜在市场作诱饵,真正能从概念走向现实,并实现规模化盈利的,仍将是少数。监管政策、伦理考量以及社会对“机器换人”的接受度,都将是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大街小巷时,必须面对的宏大叙事。

这笔超过十亿美元的融资,无疑为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加速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它不仅仅是关于Figure一家公司的故事,更是关于未来劳动形态、全球经济结构乃至人类与机器共存模式的一次集体想象与勇敢实践。至于这笔豪赌最终能否铸就智能劳务的“伊甸园”,唯有时间和市场的残酷考验,能给出最终的答案。

引用


  1. Figure获10亿美元押注,人形机器人量产时代将至?·福布斯中国·John Koetsier(2025/9/17)·检索日期2025/9/17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