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美国Figure AI公司以令人咋舌的_390亿美元_估值完成了巨额融资,这反映了全球资本对具身智能和通用人工智能前景的狂热追捧,但其商业化落地能力仍面临考验。与此同时,以宇树科技为代表的中国机器人企业,凭借强大的本土制造业供应链优势和成本控制能力,正悄然成为全球竞争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基石玩家”,预示着一场深刻的产业价值重构。
当沉寂已久的硅谷在一次次“AI幻象”中被重新点燃,这一次的火花,来自一个名叫Figure AI的机器人。这家成立于2022年的公司,近日宣布完成了一笔逾_10亿美元_的C轮融资,一举将其投后估值推升至令人瞠目的_390亿美元_(约合人民币2700亿元)1。这不仅打破了全球人形机器人公司的估值纪录,更如同一颗投向具身智能湖面的巨石,激起了资本市场的万丈波澜。
在风险投资的世界里,速度往往与估值成正比。Figure AI的创始人Brett Adcock,这位被誉为“马斯克2.0”的创业狂人,以其过往成功(如电动垂直起降飞机公司Archer Aviation)和对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宏大愿景,再次上演了一出硅谷式的“点石成金”戏码。从最初被几乎所有科技投资者拒之门外,到一年半内估值飙升_15倍_,其经历宛如一部浓缩版的创业神话。微软、英伟达、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等巨头的入局,更是为这场资本狂欢加冕,让人不禁感叹,在这场AI军备竞赛中,没有人愿意成为手持长矛的骑兵。
然而,在这场由PPT和演示视频编织的估值高歌猛进中,总有那么一丝不和谐的音符,如同餐前小点心里的_绵里藏针_。Figure AI虽然频频在社交网络上展示其机器人Figure 01搬运箱子、煮咖啡甚至与OpenAI大模型“共舞”的妙趣场景,但其“演示能力”与“交付能力”之间的鸿沟,已逐渐浮出水面。与宝马汽车的合作,也曾被外界质疑“夸大宣传”,因为实际部署的机器人数量和运行场景远不及宣传那般辉煌1。从与OpenAI“分手”转而自研Helix模型,再到寻求与C轮投资方Brookfield合作开发预训练数据集,这家公司在技术路线上的快速调整,也从侧面印证了在具身智能这个前沿阵地,真正的技术壁垒和商业落地并非一蹴而就。毕竟,如果数据是新时代的石油,那么大规模的真实场景部署才是源源不断的油田。
东方巨龙的影子与“被低估的玩家”
当太平洋彼岸的Figure AI在聚光灯下享受估值盛宴时,一个不容忽视的东方身影正悄然崛起,甚至在无形中支撑着这场西方科技盛宴。Figure AI创始人Brett Adcock曾公开表示感受到来自中国同行的竞争压力,并对中国工程团队在低成本、高效率方面的优势给予高度评价。这并非无的放矢。汇丰银行的研报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细节:Figure AI产品的不少核心零部件,正来自中国的制造业公司——从长盈精密的关节、轴承,到绿的谐波的减速器,再到旭升集团的镁合金外壳,中国的工业毛细血管正默默地为全球最贵的人形机器人输送养分。
这番景象,恰如《经济学人》一直关注的全球供应链生态。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在具身智能时代再次得到印证。摩根士丹利报告指出,全球100家关键人形机器人企业中,有_56家_来自中国1。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减速器、传感器和螺丝钉,构筑了中国机器人企业独一无二的生长土壤,赋予了它们全球最大的应用市场和最强的制造成本优势。当特斯拉的擎天柱还在为“从零开始创建供应链”而头疼时,中国的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等新贵已凭借其在_核心零部件自研率超90%和运动控制算法上的优势,以及与本土制造业的紧密协同,相继拿下大单。市场开始审视,当Figure AI的估值已达_千亿级别,那么此前一度被“泡沫论”笼罩的“宇树们”,是否真的被低估了?
未来棋局:谁执牛耳?
人形机器人的未来,绝非一场零和博弈,而是更像一场全球科技的“马拉松”与“接力赛”的结合。Figure AI的狂飙突进,是资本对通用人工智能终极形态的“信仰投票”,它点燃了行业的激情,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溢价。其弹药充足,将加速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和商业运营领域,并构建下一代GPU基础架构,这无疑将推动整个行业的边界。
然而,真正的商业化成功,需要将实验室里的“咖啡秀”转化为工厂里的“效率官”和家庭里的“多面手”。这需要克服技术稳定性、成本效益、规模化生产以及最为关键的——_数据闭环_的挑战。正如“大脑派”需要“身体派”来验证其价值,纯软件公司需要与硬件厂商深度合作。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数年,这场围绕人形机器人的“军备竞赛”将愈演愈烈。特斯拉以其在电池、制造和海量自动驾驶数据上的积累,无疑是一个强大的竞争者。而中国,凭借其无与伦比的制造业集群优势,以及对成本和效率的极致追求,注定将在这场全球竞赛中扮演核心角色。无论是作为全球供应链的基石,还是作为新兴的创新力量,中国面孔在最终的胜利者名单中一定不会缺席。真正的赢家,将是那些能将技术愿景转化为可靠、可扩展且经济可行的产品,并迅速形成强大护城河的企业。毕竟,估值再高,最终也要由真实的商业价值来支撑。
引用
-
估值飙升14倍!这家人形机器人公司,3年便成了TOP1·证券时报·周春媚(2025/9/17)·检索日期2025/9/1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