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垂青,新秀闯关:商汤分拆芯片业务,押注AI算力“喂食者”的生存法则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在AI大模型军备竞赛的白热化阶段,中国AI先驱商汤科技果断分拆芯片业务「曦望」,不仅为后者引入了经验丰富的行业领袖和逾15亿元的产业资本,更旨在通过自研推理芯片,缓解自身日益增长的算力成本压力,同时在国内AI芯片市场的混沌中,寻求一条以“后发优势”和性价比为核心的突围之路,这无疑是其在生存边缘的又一次豪赌。

在中国科技巨头竞逐人工智能的浪潮中,芯片无疑是那艘决定航速与航向的龙骨。当全球市场被英伟达的“黄金算力”搅动得波澜壮阔,东方阵营亦不甘寂寞,一场关乎“芯”生死的战役正悄然打响。在此背景下,曾被资本光环笼罩的AI视觉独角兽商汤科技,毅然选择了一场大胆的战略性分拆——将其苦心孤诣的芯片业务独立成军,命名为「曦望」(Sunrise),并迅速吸纳了一批久经沙场的“老兵”与蜂拥而至的资本,试图在这片红海中劈波斩浪。

此举并非心血来潮,实乃商汤在重压之下,为求“芯”生的一着险棋。曾几何时,这家以AI算法起家的公司,手握大模型“日日新”这张王牌,在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了扣非净利润的首次转正1,营收同比飙升4230%,生成式AI业务贡献了逾60%的收入。然而,这份亮眼成绩的背后,是高达41.32亿元的研发开支(预计2025年增至45亿元),以及每年约45亿元的智算中心运维成本1。如果说大模型是需要精心饲养的“金鸡”,那么高昂的算力投入便是那无休止的“饲料账单”。面对阿里、软银等早期投资者的减持离场,以及市值较上市时大幅缩水**60%**的窘境,商汤深谙,若不能有效控制核心算力成本,其大模型业务便如同在沙滩上建楼阁,随时可能陷入“死亡螺旋”。

巨头背书与新兵入局:一场精心策划的“芯”事

于是,「曦望」应运而生,作为商汤“1+X”战略下最关键的“X”之一,承载了母公司对降本增效与核心技术自主的殷切期望。此番独立,不仅带走了商汤五年累计逾11亿元的芯片研发投入,更吸引了两位分量十足的联席CEO:一位是曾执掌百度搜索业务和商业化、管理过八千人团队的百度创始团队成员王湛,其在离开百度近十年后,仅用24小时便决定再次投身产业前沿2;另一位则是拥有20年芯片从业经验、前AMD及百度昆仑芯的芯片老将王勇,他曾主导百度昆仑芯二代架构设计,并已在商汤实现了两代芯片的量产。这样的组合,无疑为「曦望」注入了产品、技术、运营与商业化全方位的能力。

资本的嗅觉总是敏锐而现实。在分拆后的短短半年内,「曦望」已密集完成多轮融资,累计金额超过15亿元,其中**70%**的资金来自三一集团旗下华胥基金、第四范式、游族网络、美的控股等产业资本23。这种“血缘关系”般的绑定,使得「曦望」的芯片研发从一开始就与实际应用场景紧密结合,避免了“闭门造车”的困境。正如王湛所言,这种模式让芯片的“落地”变得水到渠成。

算力竞赛中的“后发优势”与市场迷思

然而,中国AI芯片赛道早已是战鼓擂动、群雄逐鹿。寒武纪已守得云开见月明,市值一度超越茅台;摩尔线程、沐曦、壁仞科技、燧原科技等一众厂商正排队闯关IPO,预示着行业正从“烧钱技术突破”迈向“商业化造血”的新阶段。在英伟达A100、H100等芯片的“算力霸权”面前,所有国产芯片企业都在寻求弯道超车或差异化竞争的可能。

「曦望」的入局,虽看似“后发”,却有着其独特的战略考量。王湛认为,2025年才是中国GPU行业真正的“元年”,而非2020年资本涌入之时2。他指出,过去的中国公司在“兼容CUDA还是自建生态”、“通用GPU还是特定场景”这两个“天问”上耗费了大量资源。如今,行业已验证“兼容CUDA更易落地”、“聚焦细分赛道比通用芯片更务实”2。这恰好构成了「曦望」的“后发优势”:它得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避免走弯路,直指大模型推理计算这一爆发式增长的市场。

「曦望」的产品路线也颇具匠心。目前已量产的S1(云边视觉推理专用芯片)和S2(大模型推理GPGPU),累计出货量已过万片,S2更是兼容CUDA架构。更令人瞩目的是,计划于2026年推出的下一代S3芯片,目标是将推理成本降低10倍。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通过架构创新、更高配比的低精度计算单元、更大容量的显存,并针对大模型推理的预填充和解码阶段进行优化,部分技术思路甚至与英伟达最新的Rubin芯片不谋而合2。加之其坚持100%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栈自研路径,以及将研发流片到量产周期压缩至14个月的效率,都彰显了其在“性价比”这一推理芯片“生死线”上的雄心。

前路迢迢:资本、生态与“资格线”之战

尽管「曦望」拥有母公司商汤科技在技术验证、智算中心和行业客户资源上的强大协同优势,但挑战依然严峻。中国GPU市场虽潜力巨大,但竞争早已白热化。技术迭代的压力(如3nm制程、良品率)、生态建设的长期投入(编译器、框架优化)以及商业化能力的快速拓展,都是摆在「曦望」面前的道道难关。更何况,在资本市场,它与寒武纪等已上市或正在冲刺IPO的对手相比,仍处于追赶阶段。

王湛的判断是,中国GPU市场最终能支撑3-5家头部企业,而2025年将是入场资格线,未有流片及成功产品的厂商恐再无机会。这番言论,无疑为这场国产AI芯片的战役划定了残酷的“淘汰赛”门槛。对于「曦望」而言,它能否借势商汤的“日日新”大模型,在当下英伟达受限的市场真空期内,快速分得蛋糕、抢占份额,将决定其在这场“芯”长征中的成败。这不仅仅是商汤科技的一次战略性自救,更是中国在全球算力棋局中,对自主可控与商业化生存的又一次艰难而充满希望的探索。毕竟,在这场AI军备竞赛中,没有人愿意成为手持长矛的骑兵,而芯片,正是那把决定胜负的利刃。

引用


  1. 如果大模型是“养鸡”,商汤准备自建“饲料厂”·QQ.com·财中社(2025/7/1)·检索日期2025/9/19 ↩︎ ↩︎

  2. 商汤拆分芯片业务始末:百度创始成员加入,半年已融15亿·36氪·邱晓芬、苏建勋(2025/9/19)·检索日期2025/9/19 ↩︎ ↩︎ ↩︎ ↩︎ ↩︎

  3. 前商汤董事徐冰联手王湛与王勇创办曦望:融资近10亿专注GPU研发·新浪财经(2025/7/18)·检索日期2025/9/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