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Meta与苹果正引领智能眼镜进入空间计算新纪元,Meta通过Ray-Ban AI眼镜实现市场普及,苹果则以Vision Pro定义空间影像,共同推动XR产业从AI眼镜向真AR眼镜过渡,中国厂商亦在此“百镜大战”中崭露头角,预示着一个以眼镜为核心的下一代个人计算平台正加速到来。
十余年前,当Google Glass作为“移动计算的未来”惊艳亮相时,科技界曾为之躁动,但最终却未能突破概念的桎梏,黯然退场1。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如今,我们正见证智能眼镜,尤其是结合了AI大模型的“带屏眼镜”,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势头重回舞台中央,预示着一场深刻的个人计算范式革命。
从AI眼镜到空间计算的范式转移:Meta与苹果的双轨并行
扎克伯格的“元宇宙”野心驱动着Meta对AR的坚定投入。从2014年斥资20亿美元收购Oculus,到十年磨一剑耗资50亿美元研发AR眼镜Orion(尽管其更多作为技术展示),Meta的路径始终聚焦于构建下一代计算平台1。然而,VR设备的日常佩戴局限与AR眼镜的遥遥无期,促使Meta采取了“曲线救国”的策略——与雷朋合作推出减配版AI眼镜Ray-Ban Meta。
这款剥离了AR显示功能、专注于语音交互、拍照、翻译和视频录制2的AI眼镜,凭借其时尚外观和实用功能,意外地引爆了消费市场。2023年,Ray-Ban Meta销量突破200万台,成为同类产品中的佼佼者12。进入2024年,Meta继续迭代,推出了Ray-Ban Meta Gen 2和户外风镜Oakley Meta Vanguard,不仅电池续航翻倍、支持3K视频录制,更深度集成了Meta AI,提供实时翻译、专注对话等高级功能13。Meta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指出,Ray-Ban Meta AI眼镜的月活跃用户数是一年前的四倍多,使用语音指令的人数增长更快,这充分证明了AI大模型对智能眼镜用户体验的显著提升与市场接受度32。
更具前瞻性的是,Meta此次发布的与Essilor Luxottica联合打造的Meta Ray-Ban Display,首次将全彩单目显示屏融入量产级智能眼镜,支持20度视场角、90Hz刷新率及手势控制1。这标志着Meta正从纯粹的AI眼镜向真正的AR眼镜迈出关键一步,尽管其仍是介于AI眼镜和全功能AR眼镜之间的“过渡性产品”,但其799美元的定价已与智能手机相仿,展现了其向主流计算终端进军的商业野心1。
与Meta的激进“硬件-社交”驱动路线不同,苹果则以其独特的“生态-产品”理念,悄然定义着“空间计算”的新范式。Apple Vision Pro作为MR设备,其引入的3D相机功能令人印象深刻,用户可以拍摄并以震撼效果回放个人3D视频1。更具战略意义的是,苹果将3D视频拍摄功能悄然植入iPhone 15 Pro系列手机,这并非为了当前的3D观看体验,而是为未来AR/MR设备的普及提前布局内容生态——让用户通过日常手机记录的3D影像,在未来的空间计算时代成为一份珍贵的记忆1。三星紧随其后,在Galaxy S25 FE上加入“3D拍摄”选项,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趋势的普遍性1。
苹果的策略在于,并非通过早期硬件的巨额投入来教育市场,而是凭借其在智能手机和应用生态上的霸主地位,从内容和体验层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用户心智,为“空间计算帝国”的建立夯实基础。这种“未来主义视角”的布局,旨在让技术在用户无感知中渗透,最终迎来一场生活方式的深层变革。
全球“百镜大战”:市场潜力与竞争格局
智能眼镜的复兴,已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一场激烈的“百镜大战”,尤其在中国市场。在国内,以“AR四小龙”为代表的厂商,正沿着Meta的路径转战AI眼镜赛道。
- 中国力量的崛起:据Counterpoint Research数据,2025年第二季度,背靠TCL的雷鸟创新AR眼镜以39%的市场份额首次位居全球第一1。更值得关注的是,雷鸟创新已成功量产双目全彩AR眼镜X3 Pro,尽管其近万元的售价并非销量主力,但在技术路径上跑在Meta之前,具有全球卡位的独特战略意义1。Rokid凭借其Rokid Glasses智能眼镜,以拍照、翻译、提词器和“看一下支付”等实用功能,在预售期间便获得4万台订单12,显示出中国厂商在产品创新和市场响应上的强大活力。
- 巨头博弈的策略差异:
- Meta:通过真金白银的AR技术研发投入,基于社交理念,打造一个全新的移动计算时代,追求从硬件到软件的垂直整合。
- 苹果:利用其现有的移动计算生态,基于“空间计算”的产品理念,通过内容和体验先行,构建一个生态闭环。
- 谷歌:采取开放合作路线,联合三星推出面向智能眼镜平台的操作系统Android XR,并与国内AR厂商Xreal达成战略合作,旨在通过平台优势和生态开放,吸引更多开发者,降低开发门槛,加速XR内容生态的建设3。
- 市场数据与预测:IDC预测,2025年中国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预计将达到284.6万台,同比增长116.4%1。而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在2025年预计将达到1451.8万台,同比增长42.5%2。这些数据表明,智能眼镜市场已度过早期导入期,正进入高速增长的“早期普及”阶段。价格下探至千元级,以及功能实用性的显著提升,是推动C端市场接受度的关键因素2。
技术挑战、伦理考量与未来图景
尽管市场热度高涨,智能眼镜产业仍面临诸多技术和伦理挑战。
- 当前的技术瓶颈:佩戴舒适度、续航不足、功耗散热、语音识别准确率以及产品稳定性仍是普遍问题12。即使是Meta Ray-Ban Display,在发布会演示中也曾出现语音电话连接失败的“红温”尴尬场面1。国内早期商用的AI眼镜也暴露出供应链管理经验不足、硬件故障率高等问题,这是产业升级的必经阵痛13。漏光问题,即外部能够看到镜片内部显示内容,影响私密性,也是亟待解决的光学难题1。
- 社会影响与伦理思考:佩戴式智能设备带来的隐私担忧不容忽视,尤其是内置摄像头和麦克风可能造成的未经授权的录音录像。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个人隐私保护,制定公共场所使用规范,并通过技术手段(如拍摄提示灯)进行防护,是社会各界必须面对的“伦理挑战”2。同时,智能眼镜作为具身智能的早期形态,将深刻改变人类与信息、与物理世界的交互方式,促进工作模式的革新(如提词器、实时翻译)和生活体验的升级(如3D记忆留存),这代表着一种对人类感知和认知能力边界的扩展,也带来“人类文明进程”的深层思考。
- 前瞻性洞察:AI眼镜向AR眼镜的演进是必然趋势,显示功能将从单目到双目,从单色到全彩,并最终实现沉浸式空间计算体验。AI大模型与智能眼镜的深度融合,将催生更智能、更个性化、更具上下文感知能力的AI助手,实现真正的“AI Agent与自主系统”的具身化。未来3-5年内,随着光学模组、低功耗芯片、电池技术等核心部件的持续迭代,以及内容生态的逐步完善,智能眼镜有望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代主流移动计算平台。而近期英伟达向英特尔投资50亿美元,共同开发AI基础设施和个人计算产品1,更预示着一个以AI为核心、硬件与软件深度融合的全新个人计算时代正在悄然来临,甚至可能重塑Wintel联盟所定义的传统计算版图。这一变革将要求整个产业生态系统,从芯片厂商到终端品牌,再到内容开发者,进行更深度的协同与创新,共同破解技术和商业难题。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革新了我们的连接方式;在空间计算时代,智能眼镜将革新我们的感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