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人工智能的竞技场上,微软与OpenAI、亚马逊与Anthropic的联盟看似坚不可摧,实则不过是资本与算力驱动下,科技巨头们争夺云计算霸权与模型制高点的权宜之计。随着各自战略野心的膨胀,这些曾经亲密的伙伴正走向“貌合神离”,预示着一个更加变幻莫测的AI新纪元。
自古以来,在任何一场关于未来制高点的较量中,同盟的缔结与瓦解,都如同潮汐般周而复始。在今日方兴未艾的人工智能(AI)大潮中,这一幕正以硅谷特有的速度与规模上演。台前,OpenAI与Anthropic这两颗AI新星火花四溅;幕后,则是云计算市场两头雄狮——微软(Microsoft)与亚马逊(Amazon)——的贴身肉搏。这不仅仅是技术路线的差异,更是一场围绕万亿级算力基础设施和模型生态主导权的权力博弈,其间交织着赤裸裸的资本引力与永恒的利益算计。
巨头云图下的AI棋局:微软与OpenAI的攻守同盟
微软与OpenAI的“联姻”,无疑是本轮大模型浪潮中最具标志性的开端。彼时的OpenAI尚需巨额“输血”方能展翅高飞,而微软则渴望在云计算领域挑战亚马逊AWS(Amazon Web Services)的霸主地位。这桩投资与合作,可谓是天作之合。微软以至少_130亿美元_的慷慨投入,不仅为OpenAI提供了训练其大型模型所需的庞大算力,更将其深耕企业市场数十年的销售网络与Microsoft 365 Copilot等旗舰产品,变成了OpenAI模型触达全球数亿用户的高速公路。OpenAI的年化收入在今年7月末已飙升至约_120亿美元_1,其商业化进程因微软的背书而大大加速。
而微软的回报,同样丰厚得令人艳羡。OpenAI对算力的巨大需求,如同一个永不满足的吞金兽,源源不断地为Azure贡献收入。有报告指出,OpenAI预计在2025年将为微软Azure支付高达_130亿美元_的云服务费用1,占据摩根士丹利和高盛预估的Azure千亿营收的逾一成。更关键的是,为了使用OpenAI的模型,数以万计的新客户开始涌向Azure。微软高层披露,AI对Azure的增长贡献已从2023年三季度的_3个百分点_攀升至2025年二季度的_16个百分点_1。
微软的攻势,已让其长期“藏匿”于“微软智能云”复杂统计口径下的Azure业务真正浮出水面。2025财年,Azure营收达到_750亿美元_,同比激增_34%,新增收入_255亿美元,首次超越亚马逊AWS同期的_210亿美元_新增收入,两者营收差距正迅速缩小1。这其中,OpenAI的贡献功不可没。瑞银(UBS)的深度报告也指出,微软与OpenAI的关系,是Azure得以挑战AWS的关键因素之一,其通过租赁大量数据中心容量并利用第三方优化硬件的策略,使其能比AWS更快地扩展新基础设施2。微软在传统IT时代构建的“水桶型”产品线——从IaaS到SaaS的完整企业级解决方案——在AI时代被大模型改造升级后,更是如虎添翼,构筑了独特的竞争壁垒。
亚马逊与Anthropic的反击:差异化策略与自研芯片的赌注
面对微软与OpenAI的咄咄攻势,一度被华尔街担忧陷入“云计算危机”的亚马逊AWS并未束手就擒。2023年9月,亚马逊以_40亿美元_投资Anthropic,并在2024年11月追加_40亿美元_1,意图打造其在AI领域的“桥头堡”。这不仅是战略防御,更是主动出击,旨在吸引那些寻求模型多样性、注重数据隐私或不愿完全“站队”微软生态的新客户。
Anthropic这颗由OpenAI“出走”团队创立的明星公司,以其对“可靠、可解释、可控”AI的执着,精准卡位了金融、法律、医疗等监管严格的To B市场。其年化收入在短短一年内从_10亿美元_攀升至_50亿美元_1,其中_80%_来自企业订阅和API调用。尤其值得称道的是,Anthropic在代码生成能力上表现优异,在程序员群体中享有盛誉,甚至在代码生成市场以_42%_的份额超越OpenAI,在企业级大模型API市场也后来居上,成为领头羊1。这得益于其对模型深层逻辑推理能力的投入,而非仅仅模仿人类语言。
Anthropic的“多云战略”——模型可在AWS、谷歌云甚至Azure上部署——虽然短期内可能分散其在AWS上的云支出,却为其赢得了企业客户的信任,传递出不“站队”的信号。然而,亚马逊与Anthropic的合作正在持续深化。AWS的Bedrock模型平台客户数量因Claude等模型从数千增至_10万_以上1,这预示着巨大的新增收入潜力。更深层次的绑定在于,Anthropic正在深度使用亚马逊自研的Trainium 2芯片训练大模型,甚至参与了芯片设计决策。亚马逊还启动了“雷尼尔计划”(Project Rainier),计划建设拥有数十万枚Trainium 2芯片的超算集群,预计于2025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1,届时将为Anthropic提供海量算力,并显著提升AWS的营收增速。
亚马逊AWS的长期优势在于其坚持不懈的自研芯片战略。Trainium系列AI芯片旨在提供高性能同时降低成本,Trainium 2在峰值性能上虽不及英伟达GB200,但单芯片每小时拥有成本仅为GB200的_28%_1。这种规模化生产带来的成本优势,是亚马逊能够让利客户、维持其云计算霸主地位的秘诀。亚马逊总裁安迪·贾西(Andy Jassy)虽承认AWS当前增长速度不如竞争对手,但将部分原因归结于芯片产能不足,并对未来 Trainium 系列芯片的表现充满信心。
联盟的算盘:当利益天平倾斜
然而,在人工智能的竞赛中,一如在所有关于权力与资本的角逐中,没有永恒的同盟,只有永恒的利益。微软与OpenAI、亚马逊与Anthropic的合作关系,看似稳固,实则暗流涌动。OpenAI和Anthropic的特殊治理架构,旨在限制科技巨头的影响力,这使得这些联盟并非牢不可破。
微软与OpenAI的同盟关系已现松动迹象。OpenAI正试图减少对微软的依赖,其创始人萨姆·奥尔特曼与软银、Oracle等共同发起了“星际之门”(Stargate)计划,承诺未来四年投资_5000亿美元_建设算力基础设施3。其中,Oracle与OpenAI已签署了一份高达_3000亿美元_的五年期算力协议,将于2027年执行3。这笔订单的转移,无疑将对微软Azure构成巨大冲击,因为其过去几年的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OpenAI。
与此同时,微软也在积极“分散风险”。它不仅在训练自己的模型MAI-1,还在Azure平台上积极推广Claude、Mistral等其他第三方大模型,试图稀释OpenAI的独特地位。甚至有传闻称,微软正考虑在Office 365中用Claude系列模型替代GPT系列模型。这无疑是双方关系渐行渐远的明确信号。
亚马逊与Anthropic这对相对稳定的同盟同样面临变数,其中最大的变量便是芯片。Anthropic在训练大模型时,面前摆着亚马逊的Trainium系列、谷歌的TPU系列以及英伟达GPU这三张牌。虽然Anthropic目前倾向于Trainium 2,但如果亚马逊自研芯片后续型号研发不力,它随时可能转向其他方案,从而减少在AWS上的云支出。亚马逊AWS也并非完全押宝于Anthropic,其Bedrock平台已上架14家厂商的200多款模型,并在2024年末推出了自研的Nova系列模型,作为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后手。
在这场烧钱无止境的AI军备竞赛中,每一个玩家都在为最坏的情况做准备。当昔日的盟友可能成为明日的劲敌时,资本与算力的冷酷逻辑,正不断重塑着硅谷的“合纵连横”。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唯一不变的,或许就是变数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