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者还是工匠:人形机器人的“钱景”几何?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人形机器人赛道正吸引着创纪录的资本洪流,但其商业化之路荆棘遍布。核心挑战在于未能找到大规模、高利润的“刚需”应用场景,以及高昂的成本与不成熟的供应链。要实现从科幻概念到产业支柱的转变,机器人必须停止表演,转而成为真正解决人类实际问题的“工匠”,等待具身智能的“ChatGPT时刻”降临,并构建高效的规模化生产与市场渠道。

人形机器人,这个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片中的概念,如今正以惊人的速度从实验室的展示台迈向现实世界。仅在2025年上半年,全球人形机器人赛道便吸纳了超过_140亿元人民币_的融资,其中中国市场贡献了_84亿元_,Pre-IPO轮融资在全球占比更是跃升至惊人的_30%_。资本的洪流涌向这片充满未来感的滩涂,预示着一个市值有望在2030年突破_640亿元_的庞大市场。然而,在这片狂热的投资潮下,一种冷静而尖锐的声音却不绝于耳:这些舞姿曼妙、特技惊人的“未来之躯”,真的会是一门好生意吗?

喧嚣与沉默:市场格局下的商业困境

当前,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已初步形成了四大梯队:从波士顿动力、本田等技术先驱,到优必选、Agility Robotics等崭露头角的实力派,再到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等迅速崛起的新秀,以及众多充满活力的初创企业和跨界玩家。北美市场以特斯拉的Optimus最为引人注目,其搭载自研FSD芯片与端到端控制算法,不断刷新着运动流畅度的纪录。波士顿动力的Atlas则以其跑酷、后空翻等高难度动作,长期被视为行业运动的“天花板”。Agility Robotics的Digit机器人甚至已在亚马逊的仓储中心实现了_12万台_的规模化部署,成为物流场景的先行者。亚洲市场则有发那科这样的工业巨头,以及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等中国本土玩家,它们以快速迭代和场景突围的策略,试图在这场“类人”竞赛中占据一席之地。

然而,无论这些玩家的来头多大,技术多么炫酷,它们都面临着一个残酷的现实:卖出去的机器人,大多仍在“不赚钱”的泥沼中挣扎。当前,_72%_的已落地人形机器人被用于高校科研,_15%用于商业表演,真正进入工业、服务等实用场景的仅占_13% 1。这些在展台上表演后空翻、在视频中精准抓取螺丝刀的机器人,如同一个拥有博士学位的大脑,却仍在努力学习系鞋带的小手,实用性与场景需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鸿沟。高校采购的订单虽然数量不少,但单笔金额多在_10万-50万元_之间,利润微薄,更像是一笔“教学费用”而非真正的商业营收。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成本与产出:丝杠、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占据生产成本的_40%以上,而国内供应链尚未形成规模化效应,大部分企业仍依赖进口零部件组装。特斯拉的Optimus原型机,单台造价据称超过_10万美元 2,尽管特斯拉具备大规模生产的能力和软硬件优势,其商业化进程仍一再推迟。研发投入与营收更是严重不对等,优必选的研发费用占比高达_35.1%_,这笔天文数字般的投入,与眼前的订单收益远不成正比。激烈的价格战,又在进一步挤压本就稀薄的利润空间,让这门“好生意”看上去更像是一场资本的豪赌。

寻觅“刚需”:从表演者到问题解决者的转变

正如《经济学人》经常观察到的,任何一场技术革命,其最终的商业价值都取决于它能否解决真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而非仅仅是展示技术的可能性。对于人形机器人而言,破局的关键在于从“像人”转向“为人解决问题”,找到那些被传统自动化忽视,或是人力成本高昂、环境危险的“刚需”场景。

目前的行业共识是,机器人大模型与具身智能的深度融合,是人形机器人从“能动”到“能用”的关键。传统工业机器人虽然速度快、精度高,但其僵硬的预设程序,使其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具身智能大模型的引入,让机器人能够像人类一样,通过统一的表示空间处理感知、推理和行动,实现跨模态的因果推理和行动决策 3。这种“端到端”的思考模式,是其打破多步骤、长序列任务瓶颈,真正走向通用化的希望。国内外厂商如Figure AI的Helix、星动纪元的ERA-42、智元机器人的GO-1以及银河通用的GraspVLA,都在此领域进行着积极探索,试图构建一个能自我学习、自我进化的机器人“大脑”。

真正的商业化落地,需要从精准切入特定场景开始。例如,银河通用与美团合作的智慧药房解决方案,使Galbot机器人的取药准确率从_85%提升至_98.7%。越疆科技与药师帮的医药配送机器人,将分拣效率提升了_40%_。这些案例的成功,印证了“在一个垂直场景把稳定性与复用率做厚”的价值主张。行业的场景拓展也遵循着清晰的梯度演进策略:从工业车间的高危重复性作业,到商业服务的精准匹配,再到最终的家庭环境与养老陪护。优必选计划在2025年底前向居然智家部署_500台_仿真人形机器人,正是通过商业渠道巨头实现快速落地与数据积累的典型路径。

数据之渴与“Scaling Law”的召唤

然而,即便是拥有了初步的“大脑”,人形机器人距离真正的“智能涌现”仍面临巨大的挑战。华泰证券曾指出,机器人行业的关键不在于初期订单量,而在于能否初步形成正确的模型范式和数据飞轮,等待其“Scaling Law”时刻的到来 3。特斯拉的马斯克也曾直言:“原型很容易,批量生产很难,甚至不可能。” 2 这不仅是硬件制造的难题,更是软件算法和数据积累的瓶颈。

具身智能大模型的训练需要海量真实世界数据,这与ChatGPT等语言模型的训练数据来源大相径庭。机器人需要学习的是如何在物理世界中开门、做饭、拧螺丝等具象行为,这就要求大规模、高质量的数据采集,而这恰恰是当前最大的壁垒之一。目前的“大小脑路线”——即预训练大模型负责“思考”,轻量级小模型完成“反射”——被认为是当前有限算力、任务成功率和数据效率下的最均衡工程路径 3。只有当数据飞轮真正转动起来,硬件成本实现非线性下降,加之政策与资本的持续助推,人形机器人才能从“概念股”变成“价值股”,最终从工厂走向千家万户,成为继PC、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又一个智能终端。届时,C端市场巨大的情绪价值,也将从辅助功能真正转化为核心卖点。

从高耸入云的期望到脚踏实地的挑战,人形机器人正经历着一场如同其自身关节般复杂而精密的调试。能否在成本与功能之间找到那条纤细的钢丝,能否走出实验室的炫技舞台,真正走进车间、走入家庭,帮助人类解决最实际的“刚需”问题,将是决定其未来“钱景”的唯一标准。这场由硅谷到深圳,从表演到实用的转型之舞,才刚刚拉开序幕。

引用


  1. 没找到刚需:人形机器人是个好生意吗·第一新声·雷晶(2025/9/19)·检索日期2025/9/19 ↩︎

  2. 人形机器人创企九死一生:商业化卡点梳理 - 智源社区·智源社区(2025/10/18)·检索日期2025/9/19 ↩︎ ↩︎

  3. 人形机器人- 等待“Scaling Law”时刻 - 华尔街见闻·华尔街见闻·华泰证券谢春生等(2025/9/3)·检索日期2025/9/1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