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AI的加速进击:英伟达与华人智慧共塑具身智能新纪元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Dyna Robotics作为一家由华人团队创立的机器人初创公司,凭借其具身智能基础模型DYNA-1,在半年内估值飙升至6亿美元,并获得英伟达等巨头战略投资。这不仅是英伟达CEO黄仁勋“物理AI”宏大布局的关键一步,也映射出全球华人科学家在人工智能前沿领域的强大驱动力,共同预示着AI从数字世界走向物理现实的深远变革。

近期,机器人初创公司Dyna Robotics(达纳灵动)以惊人的速度在科技界掀起波澜。这家由三位华人联合创立的公司,在成立仅一年后,其估值从种子轮的1亿美元飙升至A轮的6亿美元,并成功获得1.2亿美元融资,投资者阵容星光熠熠,包括英伟达、亚马逊、三星和LG等行业巨头。这一事件不仅是资本市场对具身智能赛道的狂热追逐,更深刻揭示了英伟达CEO黄仁勋关于“物理AI”的战略蓝图,以及全球华人科学家在推动AI从数字代码走向物理现实进程中的关键作用。

英伟达“物理AI”战略的先锋棋子

英伟达对Dyna Robotics的投资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其构建**“物理AI”帝国**宏大战略的缩影。黄仁勋多次强调,人工智能正从处理信息向操控物理世界迈进,这预示着一个“100万亿美元物理世界市场”的巨大潜力1。Dyna Robotics的核心技术与此理念高度契合。

Dyna Robotics由Lindon Gao、杨世远(York Yang)和Jason Ma共同创立,团队成员汇聚了哈佛、MIT、Berkeley等顶尖学府及谷歌、Nvidia等科技巨头的精英。其核心产品——DYNA-1(Dynamism v1)是世界范围内首款可落地于商业场景的灵巧操作基础模型。与传统机器人依赖预设指令不同,DYNA-1允许机器人通过从环境中获取数据输入来逐步学习和提升能力。这种**“从数据中学习,而非代码指令”**的范式转变,正是“物理AI”的精髓所在,旨在解锁“物理AGI”——即能够理解和操作物理世界的通用人工智能。

英伟达的投资逻辑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资本纽带深度绑定Dyna Robotics这样的创新力量,确保其GPU、CUDA、Isaac Sim仿真平台及最新Thor芯片等核心技术能持续获得前沿应用场景的反馈与驱动。Dyna Robotics当前已将固定式机械臂应用于餐厅餐巾折叠、健身中心毛巾整理及自助洗衣店衣物处理等看似简单却对精确性和适应性要求极高的任务,这为英伟达的硬件和仿真平台在机器人产业化进程中占据核心地位提供了实战验证与数据反哺

具身智能:从实验室到现实世界的跃迁

Dyna Robotics的快速崛起,是整个具身智能行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据PitchBook数据,今年上半年机器人行业已吸引121亿美元投资,显示市场对该领域的强劲信心1。然而,行业发展仍面临两大核心挑战:硬件成本高昂、结构复杂且未定型;以及大脑不够智能。Dyna Robotics的策略是先通过解决实际商业场景中的具体问题来迭代其AI模型,而非直接跳入人形机器人等硬件形态的复杂战场。这种务实导向,使得其模型能在餐饮、健身、洗衣等多元场景中快速部署,积累宝贵的数据与经验。

黄仁勋不仅直接投资,更通过构建**“算力-仿真-数据”三环相扣的基础设施来广泛布局具身智能赛道。他像当年押注OpenAI一样,在全球范围内分散下注多个未来的具身智能巨头。在中国市场,英伟达携手宇树科技(硬件本体)和银河通用机器人(软件大脑),将NVIDIA全栈机器人技术部署于宇树人形机器人R1,利用Isaac Sim平台训练动作;同时银河通用自研内置英伟达Thor芯片的人形机器人Galbot,已在智慧药房和零售店落地。这种生态构建模式**,旨在将分散的硬件本体、垂直场景和算法团队编织成一张可快速商业落地的网络,实现技术平台与应用场景的协同进化。

从战略层面看,英伟达对陷入困境的芯片巨头英特尔投资50亿美元,虽然并非直接投向创业公司,但此举深刻反映了黄仁勋为巩固和扩展AI算力基础所下的决心。通过与英特尔合作,英伟达旨在将英特尔的x86 CPU与英伟达的AI加速GPU更紧密地结合,开发面向个人电脑和数据中心的新款芯片。这不仅能够帮助英伟达更深入地进军PC市场并转向“边缘计算”领域,分散业务风险,更是对同时拥有CPU和GPU能力的AMD的一种战略制衡,确保英伟达在AI算力的关键底层架构中占据主导地位。

华人智慧的全球赋能与双向奔赴

Dyna Robotics创始团队的华人背景,是此次融资事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事实上,自ChatGPT惊艳亮相以来,华人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存在感持续增强。国际科技界已形成普遍共识:来自中国的研究人才,正成为支撑美国顶尖AI机构的关键智慧力量。

这一趋势在头部AI公司中尤为明显。马斯克xAI的初创团队中华人比例接近80%,其中不乏吴宇怀、吉米·巴、杨格、戴子航、张国栋等杰出华人科学家1。Meta的CEO扎克伯格也积极招揽华人技术人才,原苹果基础模型团队负责人庞若鸣以高达2亿美元的合约加盟Meta,并带领多位华裔工程师转投。谷歌引进了视觉识别专家何恺明,英伟达CEO黄仁勋也提拔中国留学生担任副总裁兼首席科学家。

华人科学家之所以能在AI时代脱颖而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模型技术范式的变革。一位曾在Meta和OpenAI工作的华人工程师指出:“华人工程师是实现效率、稳定与创新三重目标的最佳保障。”这折射出华人工程师在复杂系统开发、算法优化以及追求工程极致方面的独特优势

与此同时,中国本土的人工智能实力也在迅速提升,甚至在部分领域逐步实现反超与领先。根据斯坦福大学《2025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2,截至2023年,中国在AI专利总量上排名第一,占全球授权专利的69.7%。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与深圳东壁数据的报告也显示,在全球百大AI顶尖科学家中,有65人具有中国背景,其中50人目前在中国机构工作。这表明全球AI发展正呈现出一种**“双向奔赴”的态势**:华人人才在全球范围内赋能AI创新,而中国本土也在积蓄力量,成为AI技术与应用的重要策源地。

伦理与未来:解锁“物理AGI”的深层考量

Dyna Robotics以及整个具身智能赛道的快速发展,不仅仅是技术和商业的胜利,更预示着对人类社会结构、工作方式和生活模式的深层变革。当AI开始真正理解和操作物理世界,向“物理AGI”迈进时,我们必须对随之而来的伦理挑战和社会影响进行批判性思考。

未来3-5年,我们可以预见具身智能将在更多细分场景实现商业落地。固定式、移动式以及早期的人形机器人将更紧密地融入到工业生产、物流仓储、医疗护理甚至家庭服务中。这些机器人将通过持续的数据获取和模型迭代,展现出更强的环境适应性和任务泛化能力。然而,随着机器人自主决策能力的增强,其行为的透明度、可解释性以及潜在的安全风险将成为核心议题。如何确保这些物理AI系统在复杂、动态的现实世界中,始终遵循人类的价值导向和安全规范?这不仅需要技术层面的突破(如更强大的鲁棒性、可信赖AI),更需要政策制定者、企业、研究机构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多方治理框架

从哲学思辨的角度来看,当机器不仅能思考(认知AI),还能行动和感知(具身AI)时,我们与技术的关系将发生根本性改变。机器人不再仅仅是工具,而是具备某种“存在感”的物理实体。这将引发关于劳动力市场重塑、人机协作模式、甚至人类自我认知的深刻讨论。Dyna Robotics的创始人Lindon Gao提到,从长远来看,Dyna将探索“更接近人类形态”的机器人。这不仅仅是技术演进,更是对未来人类文明进程的探索——机器人的形态、智能水平和功能将如何与人类社会共生共荣?

黄仁勋的投资逻辑本质上是一场以技术生态为核心,穿越数字与物理世界的战略布局。他通过资本纽带深度绑定那些能够验证其计算平台、拓展其技术边界并最终将其芯片与软件植入未来智能世界的创新力量。从硅谷的机器人初创公司到英国的自动驾驶企业,再到对中国具身智能潜力的重视,黄仁勋正以其独特的投资哲学,为英伟达在AI时代构建一个难以撼动的帝国基石,并持续推动人工智能从虚拟代码走向物理现实的革命进程。华人科学家在全球AI舞台上的闪耀,则为这场宏大的技术革命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智力引擎,共同塑造着未来智能世界的图景。

引用


  1. 华人智慧闪耀硅谷:Dyna Robotics的融资奇迹 · 万维易源 · 万维易源(2025/9/16)· 检索日期2025/9/16 https://www.showapi.com/news/article/68c944404ddd79d135001311 ↩︎ ↩︎ ↩︎

  2. 加码物理AI 英伟达投资这家机器人创企创始人为华人背景 - 财联社 · 财联社 · 宋子乔(2025/9/16)· 检索日期2025/9/16 https://www.cls.cn/detail/21465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