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随着2025年被确认为AI Agent元年,手机智能体正通过“无障碍权限”迅速拓展其跨应用操作能力,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却也悄然打开了数据隐私和财产安全之门。如何在技术快速迭代和商业激烈竞争中,确保智能体的效率提升不以牺牲用户控制权和隐私安全为代价,成为当前最迫切的伦理与治理挑战。
2025年,全球科技界正以惊人的速度迈入“AI Agent元年”的深水区。从Apple Intelligence到国产厂商的MiLM、蓝心大模型,再到OpenAI的Operator,AI智能体正从概念构想加速走向现实,成为各大科技巨头争夺新一代流量入口的兵家必争之地。它们承诺将手机从被动工具升级为主动助手,只需一句指令,便能自动完成跨应用的点外卖、发红包等复杂任务,极大提升了数字生活的效率。然而,在这股便利的浪潮之下,一个被赋予“上帝之手”的关键技术——“无障碍权限”——正成为行业内外关注的焦点,其带来的隐私风险和伦理挑战,远超我们目前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技术核心与双刃剑:无障碍权限的便利与风险
AI Agent得以“代管”手机,核心在于其对跨应用操作的突破。当前业界存在两种主要技术路径。第一种是“意图框架”模式,手机厂商与应用开发者通过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或SDK(开发套件)达成协议,实现特定功能的互通。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安全性高,可控性强,任务执行稳定。然而,它高度依赖生态合作,需要App厂商针对不同手机品牌进行适配,开发成本高昂,且商业利益冲突导致推广阻力重重,App大厂普遍对此态度谨慎,不愿将流量和数据控制权轻易交出 1。
正因如此,第二种“视觉路线”(GUI Agent)应运而生,并被许多端侧AI工具厂商作为加速抢占市场的_权宜之计_。这种模式无需App授权,直接调用手机系统的“无障碍权限”(Accessibility Service)。该权限最初是为视障人士设计,能够让手机“看到”屏幕上的一切(包括支付密码、聊天记录等敏感信息),并代替用户执行点击、滑动等操作,犹如手机里的一双“上帝之手” 2。其特点是开发快、通用性强、不受APP限制。
然而,这份“全知全能”的便利,却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一旦无障碍权限被开放,AI应用便可以“不加分辨地读取所有屏幕上的信息” 3。这不仅可能导致用户隐私数据(如个人住址、消费记录)的_超范围收集和滥用_,更已成为黑灰产诈骗的温床。新华社曾报道诈骗软件利用屏幕共享功能获取银行卡信息和密码,进行转账诈骗 3。更有甚者,诈骗分子开始诱导用户开放无障碍权限以行骗,例如仿冒DeepSeek更新的案件 3。
市场预测,AI Agent的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51亿美元飙升到2030年的471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44.8% 3。到2027年,全球AI手机渗透率预计将达到40%,出货量达5.22亿部 3。这预示着,未来数年内,我们与数字世界的交互将由AI Agent深度重塑。
产业生态与竞争格局:巨头逐鹿的代价
“2025年会是AI智能体元年。”1 这一论断的背后,是全球科技巨头在端侧AI领域的激烈角逐。苹果发布Apple Intelligence,将Siri定位为手机智能助手;小米、vivo、OPPO、荣耀等国产厂商也纷纷推出或升级了各自的端侧大模型和智能体。甚至OpenAI和智谱等AI厂商也开始试水端侧业务,推出Operator和AutoGLM 3。
这种竞争态势加速了AI Agent的普及,但同时也助长了对无障碍权限的_普遍性滥用倾向_。为了快速实现跨App操作,大部分厂商倾向于使用无障碍权限这种“快速、低成本”的方案 3。南财合规科技研究院和21世纪经济报道的实测发现,多款手机智能体在后台打开了无障碍权限,且部分未事先通知用户 1。例如,荣耀YOYO和三星Bixby在任务执行时默默开启并关闭,小米超级小爱在某些情况下权限会保持开启,而vivo的输入法内置小v写作功能甚至可能全程开启无障碍功能 1。
这种做法直接触及了数据主权和用户知情同意的核心原则。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唐林垚所指出的,端侧大模型部署环境下存在隐私保护的三大缺陷:知情同意流于形式、多方主体责任划分不清以及用户权利难以实现 34。当无障碍权限被开放,用户跨App的数据使用授权环节被跨越,一旦数据被滥用,用户将_难以追责_ 3。
伦理与治理困境:被忽视的“知情同意”
无障碍权限的滥用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深刻的伦理困境。它模糊了机器辅助与全面监控之间的界限,挑战了我们对个人数据和数字身份的掌控力。超半数受访者表示遇到了数据隐私和安全问题,60.09%的受访者认为AI可能会不受控制地收集和处理个人信息 3。
《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要求,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必须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特别是处理敏感个人信息(如支付密码、聊天记录)必须取得_单独同意_ 1。然而,现实中,手机厂商或AI应用常常将几十页的隐私政策塞给用户,弹窗提示常被忽视或默认接受,使得“知情同意”流于形式 31。当智能体“默默”开启高敏感权限,不仅涉嫌违反法律,还可能造成超出必要范围的数据收集 1。
这种“全景敞视”式的过度采集,不仅是对用户隐私权的侵犯,更在深层次上重塑了人与机器的关系。我们期望AI Agent是我们的延伸,而非一个无时无刻不在“盯着”我们的数字监工。这引发了对_信任危机_的深切担忧:当机器的便利性与潜在的监控能力并存时,用户将如何权衡和抉择?
展望未来:效率、安全与智能体的共生之道
面对AI Agent带来的效率与风险,业界和监管侧的行动刻不容缓。未来3-5年,AI Agent的普及将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其发展路径将深刻取决于我们如何平衡技术创新、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
-
技术路径优化与安全性加固:
- 优先“意图框架”:长期来看,厂商应持续推动“意图框架”的生态建设,与App开发者建立共赢的合作模式,以开放接口和协同机制取代单方面的屏幕模拟操作 15。
- 最小必要原则:对于仍需使用无障碍权限的场景,企业必须明确界定实现特定功能所必需采集的_最小屏幕区域和数据范围_,实现动态、精准的数据收集,避免“全景敞视” 3。
- 端侧安全强化:利用可信执行环境(TEE)隔离模型运算,对设备上的模型信息进行混淆,增加逆向工程难度 1。采用联邦学习技术,让数据始终保留在本地,并通过差分隐私和安全聚合技术加密处理 1。
- 交互确认机制:涉及隐私、支付等关键操作时,应强制提示用户并进行二次确认或生物认证 1。OpenAI和Anthropic的智能体在使用截屏功能时,也会限定在浏览器或沙盒环境中 3。
-
行业自律与标准建设:
-
监管创新与跨部门协同:
AI Agent的崛起,是人类与机器关系演进的关键一步。它们能否真正成为人类的“智能伙伴”,而非“数字监工”,取决于我们能否在技术、商业、社会和伦理的十字路口,找到一条可持续的共生之道。未来,AI Agent将持续深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构建一个更便捷、更智能的世界。但与此同时,对隐私的守护,对自主权的尊重,以及对技术伦理的深思,将是文明进程中永恒的议题。
引用
-
万字详解智能体:AI手机走“盲道”·21经济网·肖潇,王俊(2025/03/17)·检索日期2025/9/21 ↩︎ ↩︎ ↩︎ ↩︎ ↩︎ ↩︎ ↩︎ ↩︎ ↩︎ ↩︎ ↩︎ ↩︎
-
AI手机长出“上帝之手”·新浪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3/18)·检索日期2025/9/21 ↩︎
-
借道「无障碍」,AI助手可能在盯着你·时代财经APP·冯恋阁(2025/9/21)·检索日期2025/9/21 ↩︎ ↩︎ ↩︎ ↩︎ ↩︎ ↩︎ ↩︎ ↩︎ ↩︎ ↩︎ ↩︎ ↩︎ ↩︎ ↩︎ ↩︎ ↩︎ ↩︎ ↩︎
-
生成式AI手机的数据安全与隐私风险建议·安全内参·(2025/9/21)·检索日期2025/9/21 ↩︎
-
借道“无障碍”,AI助手可能在盯着你·时代在线·(2025/9/21)·检索日期2025/9/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