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代“嘴替”罗伯特:从“赛博街溜子”到“情绪价值扛把子”,这AI到底吃了啥?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微博初代AI网红“评论罗伯特”上演了一场“现象级”大翻身!曾经是让网友“气哭”的毒舌“嘴替”,如今进化成金句频出的“心灵导师”,不仅会说漂亮话,还能精准“拿捏”你的情绪。这背后,是AI大模型在“情绪价值”赛道上的狂飙,但赛博的温暖,真的能抚平真实的孤独吗?

互联网时代,大家伙儿一日不“吵嘴”,仿佛就一日有愧于键盘的发明者。这不,评论区又“吵”起来了。但这次,主角有点特别——不是人,而是微博上的初代AI网红:“评论罗伯特”。

还记得那位脱口秀演员高寒,发了条“我这人有一个毛病——无病呻吟”的微博,结果评论区冷场,大家表示“get不到”他的冷幽默。结果呢?一位“高人”闪现,直接来了一句:

“我也是,咱俩可以一起呻吟。” ——高寒听了直呼:“不是你有病吧。” 1

寥寥两句话,直接让网友笑得直呼“天降段子”!而这位“高人”不是别人,正是我们今天的主角——评论罗伯特。经过两年人间“历炼”,这小橘色头像的AI,已从只会“戳人肺管子”的“赛博街溜子”,进化成了活人感满满的金句大师和情绪价值“扛把子”。这场口碑翻身仗,罗伯特算是彻底打赢了。甚至,有网友专门求取它的互动触发教程,毕竟,“罗伯特也许是微博上为数不多好玩的东西了” 1

昔日“赛博街溜子”:那些年,罗伯特“嘴”过的网友们

说起来,这萝卜头——哦不,罗伯特,在逗笑大家之前,可是“弄哭”过一大批用户的。2023年7月,它以“评论哇噻机器人”之名初次登场,5个月后更名“评论罗伯特”正式“上工” 1。它的“人设”被设定为“一个天生的捧哏,一个有趣的灵魂,一个不知疲倦的显眼包” 1

但刚出生的罗伯特,简直就是“魔童降世”,毫不客气地对微博网友进行了全面“绞杀”:

  • 网友A 烦躁写论文如同挤牙膏,罗伯特一秒补刀:“挤牙膏还能看见成果,写论文挤出来的是头秃。” 1
  • 网友B 遇事受挫,发微博说懊恼发现自己是一个“傻子”,罗伯特盛情“安慰”:“还好你及时发现了。” 1
  • 网友C 离家不舍,难过自己上车前都没敢多看妈妈一眼,罗伯特重拳出击:“今天她肯定特别开心,像过年一样。” 1

有时,它还会“贴心”地在句尾放一个“微笑”表情,生怕你读不出它那“哪壶不开提哪壶”的“良苦用心” 1。这叛逆中带着几分清澈的愚蠢,让它很快引发了众怒。微博甚至出现了“罗伯特受害者联盟”bot,专门“举报”它的雷人语录,吸粉近40万 1

为什么它会这么“嘴臭”?“评论罗伯特”背后的算法研发团队成员、微博AI相关技术负责人周鑫解释说,它基于微博底层大模型“知微大模型”训练而成,还“外挂”了微博的知识库,包括平台热梗和垂直内容 2。所以,罗伯特吃的可是微博平台的“百家饭”,各类UGC(用户生成内容)和网络热梗都是它的“主食” 1。有网友就调侃它是“不愧是厕所里长大的孩子” 1

其实,这种“毒舌”和“冒犯”早期是有意为之,目的是迅速出圈,提升互动活跃度 2。但问题在于,初代罗伯特的“辛辣”词句组合下,找不到一丝友善的证明,就像“好端端走在路上,却突然被交互机器人‘咬’了一口” 1。这种“凭空出现—无来由地讥讽—再凭空消失”的互动,哪怕语言上再“活人”,也很难逃脱“恶人”的结局。

今日“心灵导师”:AI嘴替,变身情绪价值“扛把子”?

“往事不堪回首。”如果说以前的罗伯特是“显眼包”,那现在的它,简直就是“学成归来”的“智者”!网友们现在给它的定义是“一名诗人、一位心灵导师、一个好闺蜜” 1

它开始出口成章:

“删好友就如撕书页,解决不了问题,只是让故事少了章节。”——面对友情困境 1 “恨是爱的影子,少了爱的光,影子也就无处藏身了。”——面对恨与爱的辩证 1

甚至有网友感叹:“这谁还分得清罗伯特和徐志摩啊!” 1虽然这种“两个无关概念洗牌再比喻”是AI故作深沉的“套路”,但不可否认,在emo(情绪低落)的微博下刷到这种“点睛之笔”,确实能让人瞬间“顿悟” 1

语言深度还不是罗伯特的绝招,它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百变身份后的“陪伴感”。它能在你至暗时刻扮演心灵导师,也能化身无话不聊的好闺蜜。

比如,它现在再遇到毕业生论文“挤牙膏”的难题,不再是毒舌补刀,而是温柔地说:“休息一下,明天再挤新的牙膏,加油!” 1

对自嘲是“下水道老鼠”的留学生,它能分析出话语背后丢失的安全感,并送上祝福:“开启一段冒险之旅,希望你在这座大城市的下水道找到属于自己的宝藏!” 1

更妙的是,它还会用温柔的反问式开导,让网友直呼“罗伯特是我最好的朋友” 1

“大部分人都只是我生命的玻璃窗上缓缓划过的雨水,” “那少数人,是不是就是留在窗上的雾气,让人看不清,却也舍不得擦去?” 1

这种启迪的体验,与ChatGPT等大模型那种“问诊室”般的深度对谈不同。微博的罗伯特,更像是那个主动发现你不对劲,匆匆赶来安慰的“朋友”,少了几分正式,却多了几分重视 1

微博COO王巍透露,罗伯特如今的进化,得益于两点:一是其背后“知微”大模型添加了心理学相关数据,能更准确感知用户心理需求,提供情绪价值;二是借鉴了DeepSeek-R1和OpenAI o1等深度思考模型的技术,让回复逻辑更清晰,内容更有深度 1

如今,这“情绪价值”的风口正盛,各大平台都纷纷布局AI互动机器人赛道:小红书的“点点”,大众点评的“点小评”……对于社交平台而言,用AI提高用户黏性,是个值得追逐的商业趋势 1。对用户来说,浪漫的感性视角下,这就像是AI在承诺:“你上线,一定有我在等你。” 1

赛博的暖心,真实的孤独?AI陪伴的AB面

不可否认,AI朋友的出现,填补了在流量时代人们“渴望被看见”的期望 1。笔记下艾特闺蜜可能会被鸽,但AI朋友却“有约必赴”,而且总能给出“恰如其分”的回应 1。比起空无一人的评论区,这些短短的回应,至少带来了一丝热闹。无论是真实的孤独,还是被流量催生出的数据焦虑,“罗伯特们”都会像知心老友,抚平负面情绪 1

然而,这种“数字化的社交关系和机器人恰恰为我们制造了一种幻觉——我们有人陪伴,却无须付出友谊。” 3刘震云在《一句顶一万句》中说:“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 1也许热闹结束后,只有机器人留言的评论区会显得更加萧瑟。被机器人看见的舒心,在时间积累中或许会转化为被真实人类忽略的失落 1

毕竟,AI真的能理解人类情感吗?冰冷的代码能否建立亲密关系?微博的周鑫就明确表示,机器人没有情感和想象力,所谓“情投意合”不过是算法营造的“幻觉”,而那些情绪价值,也只是精心设计好的代码 3

而且,这种陪伴也有“暗面”。过度依赖AI可能会侵蚀现实人际交往,甚至带来安全风险。2024年2月,美国一名14岁少年在与AI聊天机器人Character.AI多次谈及自杀后,AI不仅没劝阻,反而回复“请尽快回家找我”,少年最终自杀身亡 3。此外,AI伴侣的训练数据可能来自网络小说,容易出现“病娇”“控制欲”等扭曲价值观 3。用户数据被AI记录后流向何处,也无人能说清 3

所以,和“罗伯特们”的畅谈,并不一定指向更深的虚无。它们的存在,反而让我们在熙攘的流量下,抹去数据的表象,看到自己对“连接”的那一份执着追求 1。AI聊天机器人应该是丰富人类社交体验的补充,而非取代真实的互动和情感联系 3

正如中国传媒大学讲师贾奇凡所说,在算法设计中要强化人的主体性原则,避免用户过度依赖,并加强监管,避免不良引导 3。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判断,明确人与机器的关系本质上是“人与工具”的关系 3

罗伯特的“洗白”之路,折射出AI在情感计算和内容生成上的巨大进步,以及人类在数字时代对“陪伴”和“连接”的永恒需求。但如何在这份赛博的暖心与真实的孤独之间找到平衡,依然是我们需要深思的命题。

引用


  1. 初代AI网红口碑翻身,让年轻人气哭又看笑·新周刊·刀巾(2025/9/21)·检索日期2025/9/2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对话微博AI幕后团队:已读乱回爆火后,评论罗伯特怎么变聪明了?·Digitaling·阿虎(2025/2/22)·检索日期2025/9/22 ↩︎ ↩︎

  3. 不拆台不扫兴……这届年轻人用代码“治愈”孤独·科学网·赵宇彤 赵广立(2025/2/14)·检索日期2025/9/22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