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智能鸿沟:当傲慢被挑战,人机共生开启认知新纪元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所谓“智能鸿沟”并非技术单向度带来的负面效应,它更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对智能认知的局限与傲慢。通过积极的人机共生互动和对“私域AI”商业潜力的挖掘,我们正走向一个更加多元、开放且强调批判性思维的智能时代,重塑人类与机器的协同关系。

在AI浪潮席卷全球之际,“智能鸿沟”和“AI降智”的担忧甚嚣尘上。然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邱泽奇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观点:这种所谓的“智能鸿沟”,或许根源于我们对自身智能的过高估计与对外部世界的狭隘视角。1这不仅是对技术社会影响的重新审视,更是对人类智能本质、认知模式以及未来人机关系的深刻哲学思辨。

重塑“智能鸿沟”的定义:超越技术决定论

长期以来,关于“数字鸿沟”的讨论集中于接入与未接入互联网的信息不均,如今,焦点转向了AI带来的智力或认知上的差异。然而,邱泽奇教授认为,将AI的影响简单归结为“降智”或“拉大鸿沟”,本身便是一个“工业时代的蠢问题”1。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忽视了人类在与技术互动中的能动性。一个具备批判性思维的人,会主动质疑、验证AI的输出,这恰恰是一个积极的认知过程,而非被动接受导致“降智”。人类智慧的本质在于其非固定、跳跃性甚至相变性,而将智慧定义为某种固定模式的,恰恰是机器而非人类。

AI的学习机制主要是对海量人类语料的吸收,如同一个庞大的“会说话的百科全书”1。它能迅速归纳总结,降低高级知识分子与大众之间的知识门槛。但这种模式依然有其局限性,例如无法触及未授权的专业期刊知识,更无法感知人类丰富的非视觉信息(如面部表情、歌剧表演),以及那些脑科学尚无法解释的“奇奇怪怪的想法”1。因此,将人类复杂的、多感官、非线性甚至情感化的认知,与AI当前线性的、基于语料的知识学习进行简单对比,并由此得出“智能鸿沟”的结论,本身就带有片面性。

人机共生:从工具到伙伴的认知范式转型

邱泽奇教授提出“人机互生”的概念,强调人类与机器可以相互成就。这超越了传统的“AI是工具”的简单定位,指向一种更深层次的共创关系。在科学研究中,AI可以提示重要的文献,启发新的思路,从而加速发现进程。关键在于,**我们与AI的交互不应停留在简单的任务执行,而应是相互探讨、挑战和迭代的过程。**正如腾讯AI Lab和Robotics X致力于推进的“人机协作”2与“人机交互下进行系统决策”3,这表明技术巨头已将人机协同视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AI的一大“天然缺陷”是倾向于“讨好人”,即顺着提问者的意图给出回答。这要求我们必须主动去挑战它,通过多角度、批判性的提问,促使AI在不同视角的观点中迭代,最终收敛出更可靠、更全面的输出。同时,比较不同品牌模型的差异化特点,选择性地使用,也是提升人机交互质量的关键策略。这种“挑战-迭代-选择”的模式,不仅提升了AI的效用,也反向锻炼了人类的批判性思维和信息甄别能力,这与“降智”论调截然相反。

私域AI的崛起:情感链接与个性化认知的商业新蓝海

在AI时代,人类基础能力的培养变得更为关键,其中“陪伴”对人的认知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当小学生、中学生乃至大学生开始使用AI完成作业,当AI玩具和AI宠物日益普及,一个全新的市场——私域AI——正在迅速崛起1。这个市场不仅包括AI社交陪伴应用,还涵盖了各种深度融入个人生活场景的智能设备,它们将在情感链接和个性化认知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从商业敏锐度来看,私域AI抓住了人类对情感连接、个性化体验和认知支持的深层需求。它不追求通用智能的泛化性,而是聚焦于特定用户在特定环境下的深度互动。这代表了AI应用的一个重要商业转向:**从效率提升工具向情感与认知伴侣的演进。**这种模式在资本市场上具有巨大潜力,因为它触及了人类最为根源的心理需求,可能催生出全新的产品形态和商业模式。

基础能力重塑:教育与批判性思维的回归

在知识唾手可得的AI时代,教育的重心需要从“传授知识”转向“认知教育”和“基础能力培养”。语言、逻辑和认知能力成为决定个人在智能社会中能否成功的核心要素。大学课堂的角色也应从知识灌输变为引导学生与AI共同探讨、激发更深层次思考的平台。

更重要的是,科学革命的精神——质疑和验证——在AI时代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我们不能盲目信仰AI,而是要对AI所学习的海量语料背后可能蕴含的背景和价值观保持高度警惕1。对AI事实性归纳和规律性总结可以信任,但对其潜在的价值观偏离则必须时刻保持审慎。这种批判性思维和验证精神,是防止我们被AI“愚弄”或“异化”的根本保障。

迈向多样性智能社会:超越单一维度的成功定义

将“智能鸿沟”视为一种“高位视角”的观察,意味着我们可能错误地将某种特定形式的“智能”或“成功”作为唯一标准,从而忽视了人类经验的多样性和生命意义的丰富性。正如邱泽奇教授所言,一个老大爷在树荫下抽烟的幸福感,可能是许多人无法想象和体会的1

AI的到来,在带来知识平权的同时,也可能加剧“用好AI”与“用不好AI”之间的差距。这提醒我们,真正的智能社会,不应是单一维度上的竞争,而应是允许多样性、鼓励多元价值共存的社会。**未来的挑战在于如何设计AI系统,使其能够适应并服务于人类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而非反过来用单一标准来规训人类。**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深刻的社会伦理和哲学命题。在人机共生的新纪元,我们需要重新定义智能、重新审视幸福,并共同构建一个包容多元的未来。

引用


  1. 邱泽奇:所谓“智能鸿沟”,可能源于我们的自大 · 腾讯研究院 · 邱泽奇 (2024/05/16) · 检索日期2024/05/16 ↩︎ ↩︎ ↩︎ ↩︎ ↩︎ ↩︎ ↩︎

  2. 责任升级价值共生 · 腾讯公司 (2021/10/26) · 检索日期2024/05/16 ↩︎

  3. 社长 - 《公共行政评论》 - 中山大学 · 中山大学 (2024/03/04) · 检索日期2024/05/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