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自上而下地将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全面融入中小学体系,旨在培育下一代在人机共生时代的数字素养与未来竞争力。这一变革不仅重塑了教育的底层逻辑和评价体系,也催生了科技企业与地方政府协同构建的全新教育产业生态,预示着一场深刻的社会与人才转型。
2025年秋季学期,中国基础教育领域正经历一场静水深流却又波澜壮阔的变革:人工智能(AI)通识课程不再是少数试点学校的“尝鲜”,而是以制度化、常态化的面貌,全面进入全国中小学生的课堂。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全面普及,到各省市结合地方特色的创新探索,这场由政策驱动、产业协同的教育革命,不仅关乎技能的习得,更深远地触及到教育的本质、社会的公平乃至未来人类文明的演进方向。
政策擘画与制度化浪潮:国家战略的教育映射
这场AI教育的全面爆发,首先体现为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与系统性推进。教育部在2024年底发布通知,明确提出要在2030年前基本普及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随后又在2025年5月发布了《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12。这并非简单的课程增设,而是将AI教育视为“顺应时代发展需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抓手,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的战略路径”1。
具体的政策设计展现出清晰的分层递进逻辑与全面覆盖的决心:
- 学段分层:小学侧重体验与兴趣培养,初中强调技术原理认知与基础应用,高中则聚焦系统思维与创新实践,并贯穿人工智能伦理道德教育13。
- 课时保障:大多数省市规定每学年不少于8至10课时,确保了AI教育的基础普及。
- 制度化深入:北京、上海等城市走在前列。北京市自2025年9月起,全市1400余所中小学将全面开设AI通识课程,覆盖183万余名学生,并将AI课程成果纳入综合素质评价34。上海更进一步,将《人工智能基础》地方课程纳入义务教育主干体系,四年级、七年级每周一课时,每年不少于30课时,这意味着AI教育首次获得与传统主科相似的地位。
这些行动清晰地表明,AI教育已从“可选项目”升级为“必备素养”,是国家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对未来人才培养模式的战略性重塑。它不仅培养学生的数字技能,更致力于塑造他们面对智能社会所需的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伦理意识和人机协作能力。
区域探索与多元路径:因地制宜的生态构建
尽管国家层面有统一的指导纲要,但各地方在推进AI通识教育时,展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与灵活创新。这反映了中央政策在地方落地时的因地制宜,以及各地对教育资源、产业基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化考量。
当前,全国正在形成三类主要推进模式:
- 全面普及型: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特点是课程覆盖率高、制度化程度深,将AI课程明确纳入地方课程纲要甚至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这种模式旨在实现最大范围的公平普惠。
- 特色探索型:如云南将普洱茶、民族服饰等地域文化融入课程,成都通过高校和企业参与形成“产教融合”模式,深圳则依托“深教AI平台”整合企业资源。这些地方将AI教育与本地产业优势、文化特色紧密结合,旨在培养更具区域竞争力的AI人才。
- 普及过渡型:更多地方通过活动周、讲座或短期课程切入,更强调普及性体验,逐步向系统化、常态化迈进。这是一种务实渐进的策略,旨在平稳过渡,积累经验。
这些差异化的探索,共同构成了中国AI教育的多元生态图景。它不仅避免了“一刀切”可能带来的僵化,也鼓励了地方根据自身条件,探索教育创新的最佳实践路径。从商业角度看,这也为教育科技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市场进入点和合作模式。
产业协同与生态赋能:重塑教育供给侧
AI通识教育的普及,离不开产业界的深度参与和技术赋能。正如文章所指出的,在教师队伍、课程资源和工具支撑的缺口下,产业端的参与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科技巨头和创新企业正积极介入,重塑教育的供给侧。
- 全链路解决方案提供商:腾讯教育的“教育智能体平台1.0”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它不仅仅是一个“AI工具箱”,而是围绕“课程—平台—工具—服务”搭建的全链路方案,包括面向中小学的AIGC创作工坊、高等教育的“AI百校行”大模型实训,乃至终身教育领域。这表明科技企业正从提供单一产品转向提供集成化的、面向未来的教育基础设施。
- 低成本与灵活性:另一些平台则专注于提供图形化编程、软硬件兼容、开放社区等方案,降低AI学习门槛,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创新能力。这弥补了学校在硬件投入和定制化教学方面的不足。
- 核心原理可视化:还有企业聚焦于简化数据集构建、模型训练和应用迁移,让学生亲身体验AI的核心流程,帮助他们从“会用AI”走向“理解AI”。这回应了教育中对于理解技术本质的深层需求。
- “课程+硬件+赛事”模式:多鲸等机构与无人机、机器人等企业合作,将AI融入更具象的学习场景,通过编程、逻辑训练和竞赛等形式,将原本分散在校外的兴趣活动制度化地引入校园,形成从兴趣到素养的转化路径。
这种政策自上而下推动框架,产业自下而上补足资源的协同机制,正在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AI教育新生态。对于科技公司而言,教育市场广阔且具战略意义,提前布局不仅能带来商业回报,更能卡位未来的高素质人才入口。
挑战、张力与深层反思:教育逻辑的根本性重构
尽管AI通识教育的推进势头迅猛,但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与深层张力,迫使我们对教育的底层逻辑进行根本性反思:
- 评价体系的滞后:当前,传统的考试评价体系尚未充分跟进,导致家长和学生对AI通识课的重视不足,影响了其真正落地生根。AI课程能否从“展示”走向“常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课标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全面落地。
- 教师队伍的瓶颈:AI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现有教师队伍普遍缺乏系统的AI知识和教学经验。虽然各地都推出了大规模教师培训计划(如北京的“百千种子计划”),但要培养数以百万计的AI素养教师,仍需时日,且优质师资的均衡化分配是巨大挑战。AI教师助手、智能体等AI工具能否有效赋能教师,是关键的看点。
- 伦理与风险并存:AI的普及也带来了一系列伦理挑战,如学生利用AI“抄作业”的现象,对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潜在影响。如何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稳妥、审慎地使用生成式AI工具,如何在AI教育中融入数据安全、隐私保护、信息辨识等核心伦理思辨,是教育者必须直面的问题。
- 教育本质的叩问:AI不只是课堂的新技术,更是对教育核心价值的深刻叩问。在一个人机协作日益紧密的社会中,教师和AI应如何分工?学生在AI社会里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学校与社会、产业之间又该如何形成新的连接?这些问题远超技术层面,触及到教育的哲学根基。AI的普及,正在迫使教育从知识传递转向素养培养,从单一学科走向跨学科融合,从“教会”走向“学会”乃至“学会创造”。
预测与展望:迈向人机共生时代的素养新范式
展望未来3-5年,中国AI通识教育将沿着目前的轨迹进一步深化,并可能带来以下趋势:
- AI教育全面纳入国家课程标准:地方课程的成功经验将为国家层面的课程标准制定提供依据,AI素养有望成为与语文、数学同等重要的基础素养。
- “AI+学科”深度融合:AI技术将不仅作为独立课程存在,更会作为赋能工具和教学理念,深度融入语文、数学、科学等各学科教学中,促进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成为常态。
- 个性化学习与智能评价体系成熟:AI学伴、AI教研助手等智能体将更为普及,实现人机对话式学习、个性化自适应学习,并推动教学评价从“结果导向”转向“过程性评价”与“成长档案”的结合,真正实现“以学定教-因材施教-以评促教”。
- 师资培养的“AI化”与“规模化”:除了传统培训,AI技术本身将成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工具,例如通过虚拟数字人、大模型辅助教学,缓解师资短缺问题。同时,产学研协同将更为紧密,行业专家常态化参与学校教育。
- 伦理与治理的教育先行:随着生成式AI的飞速发展,AI伦理教育将从“补充内容”升级为核心素养,更早、更系统地培养青少年思辨能力、责任意识和数字公民素养,为未来的AI治理奠定社会基础。
- 商业模式的多元化与生态整合:教育科技企业将从提供单一工具转向提供集成化、生态化的解决方案,围绕**“内容-平台-工具-服务-评价”**构建闭环,并通过合作、并购等方式,加速市场整合。
AI通识课的普及,是社会对未来挑战的主动应答。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使用”AI,更是关于如何在AI时代“成为”一个更完整、更有适应性的人。这是一场人类文明的自我迭代,通过教育,我们正在为即将到来的人机共生时代,奠定新的认知基石和行为准则。这门通识课,正悄然撬动着教育的底层逻辑,也将在更广阔的维度上,重塑未来的社会图景和人才版图。
引用
-
正式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来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2025/05/13)·检索日期2025/09/24 ↩︎ ↩︎ ↩︎
-
教育部发文:2030年前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2024/12/02)·检索日期2025/09/24 ↩︎
-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北京市人民政府网站·(2025/03/07)·检索日期2025/09/24 ↩︎ ↩︎
-
AI走进中小学:中国基础教育如何迎接智能时代?·中国商报网·(2025/09/15)·检索日期2025/09/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