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在2025年云栖大会上,阿里云CEO吴泳铭抛出两大颠覆性判断:大模型是下一代操作系统,超级AI云是下一代计算机。阿里云正以加倍激进的投入,通过全栈自研、饱和式模型开源及高达3800亿元的AI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剑指超越AGI的“超级人工智能(ASI)”时代,试图在未来4万亿美元的AI浪潮中,占据AI核心基础设施的生态位,成为AI时代的“安卓”。
在杭州小雨迷蒙的九月末,2025年云栖大会的AI热潮却格外炽烈,映射出全球科技巨头对人工智能未来路径的集体焦虑与狂热押注。阿里巴巴集团CEO兼阿里云智能集团董事长兼CEO吴泳铭在此次大会上,不仅发布了包括Qwen3-Max在内的七款重量级大模型,更掷地有声地提出了两个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判断,并宣示了阿里云将加倍激进投入,剑指“超级人工智能(ASI)”的雄心。这不仅是阿里巴巴面向未来十年的一次豪赌,更是对整个计算产业乃至人类文明进程的深刻洞察与重构尝试。
大模型:重塑计算基石的下一代操作系统
吴泳铭的核心洞察之一是,大模型将是下一代操作系统。这一论断并非空穴来风,它基于对计算范式演进的深刻理解:
“大模型将吞噬软件,允许任何人用自然语言,创造无限多的应用。在未来,几乎所有与计算世界打交道的软件可能都是由大模型产生的Agent,而不是现在的商业软件。”1
从技术原理层面看,这一预言意味着计算交互模式的根本性转变。传统的操作系统以图形用户界面(GUI)或命令行接口(CLI)作为人机交互的入口,其上运行着由编程语言编译而成的应用软件。而在大模型时代,自然语言将升级为AI时代的“编程语言”,大型语言模型(LLM)则成为承载用户、软件与AI计算资源交互调度的中间层,扮演起操作系统的角色。这意味着:
- 软件定义的消融:Agent将成为新的软件形态,用户只需通过自然语言描述需求,大模型即可自主生成、调度Agent来完成任务。这无疑将极大地降低软件开发的门槛,从少数专业开发者扩展到数亿普通用户,从而催生一个无限丰富的应用生态。
- 语义层面的统一:无论是工具调用(Tool Use)还是编程能力(Coding),大模型都将通过语义理解实现与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无缝连接。Qwen3-VL的“视觉编程”能力和Qwen3-Coder的自动化代码生成,正是这一趋势的具象体现,它们将“看”与“执行”融为一体,甚至能将设计稿直接转化为前端代码1。
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架构的迭代,更是一场人机关系和知识生产方式的哲学变革。Wired曾探讨技术如何改变人类的认知与存在,而“大模型即OS”的提出,意味着人类将从“命令机器”走向“对话智能”,这种更直觉、更自然的交互方式,可能重新定义生产力、创造力和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超级AI云:通往ASI时代的计算范式革命
吴泳铭的第二个激进判断是,超级AI云是下一代的计算机。这直接指向了AI时代底层基础设施的重塑:
“未来,全球可能仅存5-6个超级云计算平台。绝大部分AI能力将以Token的形式在云计算网络上产生和输送。Token就是未来的电。”1
这一愿景的背后,是算力需求爆炸式增长的现实。AI计算范式正从以CPU为核心的传统计算,加速转变为以GPU为核心的AI计算。为了迎接ASI时代的到来,阿里云提出了未来三年投资3800亿元人民币建设AI基础设施的宏大计划2,并预计到2032年,全球数据中心的能耗规模将提升10倍1。这些量化数据印证了MIT Technology Review强调的数据驱动分析和前瞻性洞察。
- 算力稀缺与集中:AI大模型的训练和推理需要海量、高密度的智能算力。吴泳铭的判断暗示,未来能够提供这种算力服务的提供商将高度集中,形成少数几个“超级AI云”平台。这预示着一场全球性的算力竞争和基础设施垄断,其战略意义不亚于工业时代的电力和信息时代的数据中心。
- “Token即电力”的商业模式:将Token类比为“电”,不仅是一种形象的比喻,更蕴含了深刻的商业敏锐度。它暗示未来AI能力的消耗将像电力一样按量计费,形成全新的商业闭环。阿里云最新财报中AI相关收入连续8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增长,且在中国AI云市场份额高达35.8%位列第一,正是这一商业模式潜力的早期验证1。
这种对计算本质的重定义,不仅关乎技术,更关乎地缘政治和经济权力的重塑。正如Wired所言,技术变革往往伴随着新的权力格局。谁掌握了“超级AI云”,谁就掌握了未来数字世界的命脉。
从AGI到ASI:阿里通义大模型的跃迁之路
阿里云不仅提出了宏大的愿景,更用实际行动和技术创新支撑着这条通往“超级人工智能(ASI)”的道路。吴泳铭明确了通往ASI的三个阶段:
- “智能涌现”(学习人):AI通过学习人类知识集合,具备泛化智能和推理能力。
- “自主行动”(辅助人):AI掌握工具使用和编程能力,辅助人类解决真实世界问题(行业当前阶段)。
- “自我迭代”(超越人):AI连接物理世界的全量原始数据,实现自主学习和自我进化,最终超越人类。1
此次云栖大会上发布的七款“重量级”模型家族,正是阿里云在第二阶段“自主行动”上的饱和式投入与技术突破:
- 旗舰性能突破:Qwen3-Max作为阿里通义大模型的旗舰,其性能超越了GPT5、Claude Opus 4等业界顶尖模型,位居LMArena全球前三,展现了其在复杂推理、Agent工具调用和编程能力上的显著提升1。
- 前沿架构创新:Qwen3-Next模型架构系列通过仅激活3B参数即可达到235B模型相当的性能,训练成本大降超90%1,预示着高效、低成本大模型普惠化的可能性。
- 全模态、多功能拓展:从视觉理解的Qwen3-VL(具备“视觉编程”能力)到原生多模态的Qwen3-Omni(“听、说、看、写”一体机),再到通义万相Wan2.5-preview(文生视频、图生视频)和通义百聆(语音家族),阿里云正在构建一个覆盖全感知、全交互的AI能力矩阵,使其能更深入地理解和干预物理世界。这些创新点是实现“自主行动”并向“自我迭代”迈进的关键技术基石。
开源战略与生态:打造AI时代的“安卓”
在技术路线的选择上,阿里走出了与部分巨头不同的路径,坚守并加倍激进地推行开源战略,目标直指打造“AI时代的安卓”2。
- 生态建设的先行者:阿里是国内最早一批进行大模型开源的公司,其通义大模型家族已开源300余个模型,全球下载量突破6亿次,衍生模型超过17万个,位列全球开源模型榜首1。这种饱和式的开源投入,为阿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回报,如百炼平台日均模型调用量增长15倍,AI相关收入持续飙升。
- 市场份额的巩固:开源策略不仅加速了模型迭代和技术普及,更在商业上巩固了阿里云在AI云市场的领导地位。通过降低开发者使用门槛,鼓励创新,阿里有望像Google的Android一样,构建起一个庞大且活跃的开发者生态,形成强大的网络效应和用户粘性。这体现了TechCrunch对产业生态和投资逻辑的敏锐洞察。
- 理念的深层考量:如Wired所言,开源不仅仅是技术策略,更是一种文化选择。它促进了知识共享和集体创新,但同时也带来模型治理、安全可控等伦理挑战。阿里在拥抱开源的同时,也需平衡好开放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挑战与前瞻:通往超级智能的商业和社会图景
阿里云的“超级AI云”和“超级人工智能”愿景,虽然振奋人心,但也伴随着巨大的挑战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 能源消耗与可持续性:到2032年数据中心能耗提升10倍的计划,凸显了AI时代对能源的巨大需求。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需要更高效的算力架构、更清洁的能源方案以及全球性的能源治理策略。
- 技术伦理与治理:从AGI到ASI的演进,必然触及人工智能的伦理边界。AI的“自主行动”和“自我迭代”能力,将引发关于控制权、偏见、隐私、就业结构乃至人类存在意义的深层讨论。正如MIT Technology Review所强调的社会影响评估,我们需提前思考并构建完善的AI伦理与治理框架,以确保技术发展的方向符合人类福祉。
- 全球竞争与生态构建:在全球AI激进投入的大背景下,阿里巴巴与Google、OpenAI、Meta等全球巨头在全栈AI能力上的竞争将更加白热化。谁能更有效地整合底层算力、中间层模型与上层应用生态,谁就能在未来4万亿美元的AI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阿里云提出的“全栈人工智能服务商”新定位,正是其对这一未来竞争格局的清晰回应13。
吴泳铭的两个新判断,以及阿里云加倍激进的投入,并非简单的商业决策,而是对未来计算基础设施、智能形态乃至人类文明走向的深度洞察与战略押注。它预示着一个以大模型为操作系统、以超级AI云为计算机、以ASI为终极目标的智能时代正加速到来,并将深刻改变我们理解和构建世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