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AI这股“神力”已经势不可挡地闯入教育圈,是“作弊外挂”还是“学习神助攻”?争议声四起,但禁令显然是“然并卵”。未来的“打工人”,必须学会和AI这位“同事”和谐共处,因为有些“人类限定”技能,AI永远也学不会!
最近,教育界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又卷出了新高度。前有教授们忧心忡忡,担心AI会**“降维打击”我们的深度学习能力,后有乐观派力挺,认为这是未来职场的“必备技能包”。这AI,到底是“潘多拉的魔盒”,还是“阿拉丁的神灯”**?🤔 1
AI入侵课堂:是“学渣”作弊神器,还是“学霸”开挂辅助?
话说,大型语言模型(LLM)这玩意儿,自从ChatGPT横空出世,就彻底引爆了全球教育圈。简单来说,LLM就是个**“百科全书+聊天高手”的AI,它能理解你的奇葩问题,还能给你写出貌似头头是道的答案。想象一下,你随便问它个啥,它都能秒回,甚至帮你写一篇像模像样的论文。这下好了,“懒癌晚期”的学生们看到了“福音”,但老师们可就“头大”**了!
有教授直言不讳地指出,过度依赖AI,学生可能就**“躺平”了,深度思考和批判性学习?那是什么,能吃吗? 2 毕竟,用AI“代笔”写论文,那不就是“高科技剽窃”吗?美国纽约市教育局和澳大利亚一些州,甚至香港大学,都曾放出“狠话”,直接下达了ChatGPT禁令**,理由是“这玩意儿无法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这话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当年我们被禁止用计算器、用智能手机的“家长式”管教?
但别急,凡事都有两面性。另一方观点则认为,未来的职场,AI将无处不在,我们的毕业生如果对AI一无所知,那不是把他们**“往火坑里推”**吗?与其堵,不如疏!华南师范大学的焦建利教授就曾表示:
聊天机器人能够针对广泛学科的提示做出相对完美的论文回应,这让一些学校和教育工作者担心他们的写作作业可能很快就会过时,而且该程序可能会被用于作弊和剽窃。例如,美国纽约市教育局率先禁止学生在校内使用ChatGPT,以应对可能泛滥的用人工智能抄袭作业的局面。由于担心对学生学习的负面影响,以及对内容的安全性和准确性的担忧,纽约市公立学校通过网络和设备访问ChatGPT受到限制。美国纽约市公立学校发言人詹娜·莱尔(Jenna Lyle)表示,“虽然该工具可能会提供快速简便的答案,但它无法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对于学业和终身成功至关重要”。 3
但焦教授同时也强调:
国际文凭组织对ChatGPT之类的生成性人工智能技术的立场和态度是合理的、可取的,它不仅能促进和保护创新,也能使其朝着健康的轨道发展。人工智能正在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拥抱它,而不是害怕它。 3
国际文凭组织(IBO)就比较**“开明”,他们允许学生在论文中引用ChatGPT的观点,但前提是必须标注清楚**,不能“冒名顶替” 3。这就像是,AI是你找来的**“神队友”,但你不能把它的功劳“据为己有”**。
未来已来:“人类限定”技能,AI教不来!
既然AI已经“铁了心”要融入我们的生活,那教育就不能**“故步自封”,得赶紧升级“打怪”装备。焦建利教授指出,学校教育的重心必须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转向“适应性学习”** 3。这意味着,我们要教会学生:
- 主动学习和高效数字化学习:别只会等老师喂饭,得自己找“食”。
- 自我管理能力:时间、精力、情绪,一个都不能少。
- 合格的“数字公民”:不仅要会用AI,更要懂得它的“脾气秉性”,比如AI伦理、隐私保护啥的。
- 设计思维和艺术素养:审美和创造力,这是AI**“学不来”**的。
- 发现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当AI能提供“标准答案”时,能提出“好问题”并解决“无解难题”才是王道。
那么,AI在教育中,到底能扮演什么角色,又有哪些是它**“鞭长莫及”**的呢?
AI能做的“神操作”:
- 个性化教学:AI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定制专属的学习路径,就像私人**“AI家教”**。
- 自动化“打杂”:批改作业、考勤记录、生成讲义、甚至出考题——这些耗时耗力的活儿,交给AI去**“内卷”**吧,老师们可以腾出更多时间去做课程设计和个性化辅导 3。
- 拓展学习场景:虚拟实验室、机器人教学,让学习变得**“沉浸式”,“元宇宙”**都可能成为未来的课堂。
AI无法取代的“人类限定”技能:
- 人际互动和情感连接:老师和学生之间,同学之间,那种面对面的沟通、眼神的交流、情感的共鸣,AI再厉害也**“模拟不来”**。
- 创造力和想象力:AI可以生成内容,但那些真正**“脑洞大开”、“惊为天人”的原创想法和艺术作品,依然是人类的专属“天赋技能”**。
- 情商和道德责任感:理解人类的喜怒哀乐,在复杂情境下做出符合伦理的判断,这些都是AI难以企及的。它可能会**“耍小聪明”,但不懂“人情世故”**。
你看,计算机工程师、平面设计师、会计师、律师助理这些曾经的“铁饭碗”,现在正面临被AI**“降维打击”的风险 4。但同时,像空中交通管制员、CEO、放射科医生这些需要高压决策、复杂应变、人际沟通、深厚经验的职业,AI暂时还“够不着”** 4。这说明,我们需要的不是**“被AI取代的技能”,而是“和AI协作的技能”,以及“AI无法取代的技能”**。
“打怪升级”指南:教育如何迎接AI时代的“王炸”?
面对AI这股**“洪水猛兽”(褒义),教育部门和高校可不能“高挂免战牌”。焦建利教授就给出了几点“打怪升级”**的建议:
- 保持开放,拥抱技术变革:别一上来就“谈AI色变”,把它当成洪水猛兽。就像当年接受计算器和互联网一样,“存在即合理”,我们得学着和它**“做朋友”**。
- 将AI作为助理,协助创造性工作:把AI当作你的**“得力助手”,让它帮你处理那些重复、繁琐的事务,你就能把精力放在更有创意、更重要的任务上,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 创新教学设计,彻底改变作业和学习任务:如果AI能轻松写出标准答案,那我们就别再考**“标准答案”了。多注重“过程”而非“结果”**,鼓励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让学生用AI去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
- 培养与AI协作的能力:未来的职场,“人机协作”将是常态。让学生尽早接触AI工具,学会和它“并肩作战”,成为驾驭AI的**“老司机”**。
- 高度关注AI向善、技术伦理和隐私保护:AI是一把双刃剑,在享受它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警惕它的潜在风险。教会学生识别AI的偏见,理解技术伦理,做个负责任的**“数字公民”**。 3
总而言之,AI对教育的冲击,就像一场**“王炸”。它在挑战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其纠结是“天使”还是“魔鬼”,不如把它当成一个**“进化催化剂”,推动教育加速向未来迈进。毕竟,我们的目标是培养能在AI时代“乘风破浪”的人,而不是“被浪拍倒”的人。所以,别再问AI会不会取代老师了,问问自己,你有没有能力“驾驭AI”,让它成为你教育路上的“YYDS”**吧!
引用
-
Preparing students for a world shaped b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Letters·The Guardian·The Guardian (2025/9/24)·检索日期2025/9/25 ↩︎
-
人工智能与教育: 政策制定者指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无作者) (2017)·检索日期2025/9/25 ↩︎
-
焦建利陈丽吴伟伟|《由ChatGPT引发的教育之问:可能影响与应对之 ...·MBAChina·焦建利, 陈丽, 吴伟伟 (2023/3/31)·检索日期2025/9/25 ↩︎ ↩︎ ↩︎ ↩︎ ↩︎ ↩︎ ↩︎
-
AI时代下大学面临的深刻挑战与转型机遇:重新定义高等教育的价值与...·Forward Pathway·(无作者) (2024/11/20)·检索日期2025/9/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