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英伟达与OpenAI达成1000亿美元、建设10GW AI工厂的合作,标志着其商业模式从“卖芯片”转向“卖AI产能”。这一变革反映了AI产业正进入以“智能密度”为核心的重资产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并驱动各国围绕“AI主权”展开全球竞速。
在2025年9月26日的BG2播客访谈中,英伟达CEO黄仁勋明确宣告,公司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商业模式转型:从传统的GPU硬件供应商,蜕变为全球AI基础设施的“电力调度平台”。此番言论的背景,是英伟达与OpenAI达成的一项前所未有的合作——支持其自建高达10GW的AI工厂(Stargate项目)1。这项预计为英伟达带来最高4000亿美元收入的巨额交易2,不仅是单一的商业行为,更是对未来AI产业格局的一次颠覆性预演。它揭示了AI发展已从模型创新竞赛,转向了以大规模、持续性算力基础设施为核心的“智能密度”比拼,并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AI主权”的战略性争夺。
从“卖卡”到“卖产能”:英伟达的战略重构
黄仁勋指出,英伟达与OpenAI的合作已远超简单的硬件交易,而是英伟达直接参与到芯片层、软件层、数据中心层,帮助OpenAI从零到一建立完整的“AI发电厂”3。这意味着英伟达的角色正在深度垂直整合,从提供独立元件转向提供一整套能够持续运行、产出智能的解决方案。
“这已经不是‘卖卡’的生意,而是全新的商业模式。”3
这种模式与传统的能源行业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客户购买的不再是电线或电池,而是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同理,AI企业和国家如今追求的不是孤立的GPU,而是源源不断的“稳定智能”。英伟达通过提前一年甚至两年布局整个供应链——从晶圆、HBM高速内存、封装、冷却到主板和网络交换芯片——确保能够交付和启动一个10GW级别、包含数十万个GPU的超大规模AI工厂3。这种全链条协同和预置产能的能力,是其建立护城河的关键。
AI推理的爆发与“智能工厂”的崛起
驱动英伟达商业模式转变的核心,是AI推理方式的根本性变化。黄仁勋强调,现在的AI不再是简单的“计算器”式一次性问答,而是像人类一样需要“思考、查资料、组织逻辑”的链式推理过程。
“推理的增长,不是100倍,不是1000倍,是100亿倍。”3
这种变化导致了两个关键结果:一是推理过程日益复杂化,需要AI系统在生成答案前进行几十步甚至上百步的迭代思考;二是推理开始持续在线,AI模型从“用完即走”的临时调用转向“持续运行”的智能体模式。OpenAI用户数的指数级增长,加上每个用户更频繁、更复杂的推理需求,使得对持续、大规模算力基础设施的需求呈现爆炸式增长,现有计算模式已无法承载。因此,“AI工厂”的建设变得不可或缺,它代表着从训练模型到持续生成智能的范式转变。
“智能密度”之战:基础设施的重资产时代
在AI工厂时代,竞争的焦点不再是单一芯片的跑分,而是单位功耗下谁的AI工厂产出最多有效AI计算,即“智能密度”的比拼3。黄仁勋指出,数据中心的功率、土地、冷却设备等物理资源是有限的,客户的核心诉求是“每瓦电,产出多少智能?”。
英伟达为此提出了“极限协同设计(Extreme Co-Design)”理念,通过将芯片、内存、网络、电力、软件等所有部件进行一体化设计和优化,确保每一瓦电、每一块卡都能发挥最大价值。例如,Blackwell芯片通过第五代NVLink高速互联、Spectrum-X网络和HBM高带宽内存等协同设计,实现了比上一代30倍的性能提升3。这使得即使竞争对手提供免费芯片,其系统总运营成本(TCO)依然可能高于英伟达4。
OpenAI的“星际之门”(Stargate)计划便是这一重资产时代的缩影,该项目总投资可能超过5000亿美元,旨在建立全球最先进的AI基础设施网络5。这种天价的“入场券”表明,AI创新已不再是单纯的算法比拼,而是资本实力、供应链整合和系统工程能力的综合较量。
AI主权:国家战略的算力底座
黄仁勋在访谈中反复强调,各国正在从关注“数据主权”转向“智能主权”的建设。正如每个国家都需要自己的电厂、网络和云计算中心一样,未来也需要拥有自己的AI发电厂。
“AI是新电力。就像没有电,你什么都干不了。没有AI产能,你未来很多事也干不了。”3
现在,包括欧洲、中东(沙特、阿联酋、以色列)在内的多个国家都在加速建设自己的AI工厂,即使它们不一定有顶尖的模型公司,但也意识到掌控未来智能能力必须拥有自己的推理基础设施3。这不仅关乎本国AI模型的训练和部署,更关乎企业、机构乃至整个社会运行的智能能力不依赖外部。
对于中国而言,黄仁勋的判断很直接: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市场之一,毫无疑问会建设自己的AI工厂3。尽管面临地缘政治的复杂性,中国在工程能力、资源调配和自给自足的产业链结构方面拥有优势。这场全球“AI工厂通电战”的最终胜负,将取决于谁能更快地建成并运营起能支撑全国智能服务的算力基础设施。
资本的逻辑与产业的未来:万亿美元的“算力循环”?
英伟达向OpenAI投资1000亿美元,而OpenAI又购买英伟达的芯片,这种看似“循环交易”的模式引发了市场对“AI泡沫”的担忧6。然而,从更深层次看,这反映了AI产业发展阶段的特殊性:
首先,对于OpenAI这类烧钱速度惊人的公司而言,其年度经常性收入(ARR)虽高,但运营成本和人力成本也同步飙升6。英伟达的“算力换股权”模式,为OpenAI提供了一种非现金的、高效的基础设施获取方式,锁定需求并加速扩张。
其次,这些看似独立的巨额投资,实际上是围绕OpenAI主导的“星际之门”超级工程的共同协力6。它不仅是英伟达的投资,还包括OpenAI与甲骨文、软银在内的多方合作,总规模可能远超5000亿美元15。这种大规模投资在技术革命初期并非罕见,历史上的铁路泡沫和互联网泡沫,最终都沉淀为改变世界的关键基础设施。
最后,高昂的投资门槛正重新定义AI时代的竞争规则。训练下一代大模型的成本可达数百亿甚至上万亿美元6,这意味着未来的技术竞争将首先是资本实力的较量。硅谷的风投家Marc Andreessen曾指出,即使90%的投资打了水漂,剩下10%的基础设施也足以改变世界。因此,当前的AI豪赌,与其说是泡沫,不如说是整个产业在为未来的智能时代下注,构建数字世界的“高速公路”6。
展望:AI基础设施的全球竞速
英伟达的战略转型和OpenAI的“AI工厂”计划,共同勾勒出AI产业下一个十年的核心图景:竞争不再是单一参数或模型创新,而是围绕**“智能密度”和“AI产能”的系统性竞争**。
未来3-5年,我们将看到以下趋势:
- 重资产投资常态化:更多科技巨头和主权国家将持续投入巨资建设AI基础设施,形成全球范围内的“算力军备竞赛”。
- 垂直整合与生态绑定加剧:硬件厂商将进一步向软件、平台和解决方案延伸,通过深度合作和投资锁定客户,构建更强大的生态系统。
- 能源与效率成为核心瓶颈:随着AI工厂的规模扩大,电力消耗将成为关键制约因素,“绿色AI”和极致能效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 “AI主权”下的技术替代与合作:各国在发展自有AI能力的同时,也将寻求在非核心领域与全球领先者(如英伟达)进行合作,形成复杂的竞合关系。例如,中国虽面临地缘政治挑战,但其强大的制造能力仍是全球AI硬件供应链的重要一环,这促使“设计在美国,制造在亚洲”的模式持续存在6。
黄仁勋已明确指出,AI工厂的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下一个全球核心主权指标3。这场新的AI战争,不打参数,而比“智能密度”,核心在于谁能率先“通电”投产,将智能转化为稳定可靠的社会产能。这是一场对人类文明进程具有深远影响的变革,它将重塑经济结构、国家力量,乃至我们对智能本身的认知。
引用
-
狂砸算力基建,OpenAI大动作!·证券时报·周春媚(2025/09/24)·检索日期2025/09/28 ↩︎ ↩︎
-
Nvidia investing up to $100 billion in OpenAI AI deal·Business Insider· (2025/09/25)·检索日期2025/09/28 ↩︎
-
黄仁勋最新访谈:AI泡沫?不存在的·虎嗅网· (2025/09/26)·检索日期2025/09/28 ↩︎ ↩︎ ↩︎ ↩︎ ↩︎ ↩︎ ↩︎ ↩︎ ↩︎ ↩︎
-
关于投资OpenAI、AI泡沫、ASIC的竞争...黄仁勋回答了这一切·华尔街见闻·李笑寅(2025/09/26)·检索日期2025/09/28 ↩︎
-
一切始于算力!英伟达将投资OpenAI千亿美元,两家联手建10GW ...·澎湃新闻·秦盛(2025/09/22)·检索日期2025/09/28 ↩︎ ↩︎
-
1000亿美元“庞氏骗局”?英伟达可能在下一盘大棋·界面新闻· (2025/09/26)·检索日期2025/09/28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