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黄仁勋以其前瞻性洞察,驳斥了“AI泡沫论”,坚信AI将重构全球经济,并预言英伟达将成为首家十万亿市值公司。他将AI定义为扩展人类“脑力”的关键基础设施,并指出英伟达正通过“极致协同设计”与深度生态投资,从芯片供应商转型为AI经济的“中央银行”,同时强调“主权AI”将是各国发展的战略核心,以及AI对人才和未来工作模式的深刻变革。
在一场长达近两小时的深度对谈中,英伟达CEO黄仁勋以其标志性的冷静与远见,不仅正面回应了喧嚣尘上的“AI泡沫论”,更擘画了一幅宏大而清晰的未来图景:一个由AI深度重构的全球经济体系,而英伟达正处于这场变革的轴心,其未来市值可能达十万亿美元之巨。这番洞察不仅是技术先驱的商业宣示,更是对人类文明进程中智能边界拓展与社会结构演变的哲学思考。
战略意图解读:构建AI经济的“基石与体系”
黄仁勋对英伟达角色的定位,已远超传统芯片供应商。他将其比作AI世界的“中央银行”或“政府”,正在铸就新经济的底层信用与基础设施。英伟达向OpenAI提出最高1000亿美元的投资意向,并非简单的财务往来,而是加速共建下一代“AI工厂”的战略举措12。这座超级工厂被设想为一套能耗至少10吉瓦(GW)的AI数据中心,将配备400至500万块GPU,其规模几乎等同于英伟达2025年全年GPU出货计划。英伟达不仅提供芯片,更深度参与到系统设计、调试、优化与部署的全链条,确保这套工厂从诞生之初就带有“英伟达式”的极致协同基因。
这种深度参与模式,不仅止于OpenAI。英伟达通过投资并签订GPU租回协议,扶持CoreWeave、Lambda等新兴AI云服务商,在这些公司营收爆发式增长中扮演了关键的“担保人”角色1。这种“一边做股东、一边做客户、一边帮它们找融资”的模式,超越了传统商业合作,它是在为整个AI产业链提供信用背书,催生新的资本流动和产业增长,正如同《The Information》所描述的,“英伟达正在利用现金来统治AI经济”1。黄仁勋预测,未来五年内,AI驱动的收入将从当前的约1000亿美元增至万亿美元级别,而若AI能为全球GDP带来10万亿美元的增值,其背后的AI工厂每年将需要5万亿美元级别的资本支出2。这不仅仅是市场预测,更是英伟达以实际行动进行深度押注的商业敏锐体现。
技术护城河:能效为王的“极致协同设计”
面对外界对AI芯片“价格战”和“自研潮”的担忧,黄仁勋的核心论点是“客户最关心的不是芯片价格,而是每瓦电能产出多少有用的Token”1。他强调,数据中心的天花板是电力而非预算,英伟达的真正护城河在于其“总拥有成本(TCO)”的极致优化。即使竞争对手将芯片价格降到零,若其能耗效率仅为英伟达的十分之一,客户仍会亏损。
为了确保这种能效优势,英伟达采取了业界罕见的“每年上新”节奏,进行全栈的“极致协同设计”1。这包括从GPU、CPU、互联芯片、交换芯片,到上层软件、编译器和库的整体性升级。这种系统性的创新,使得Token生成速度能够实现指数级增长,不断降低Token的实际成本。
对于谷歌TPU、OpenAI与博通联合研发等“自研芯片”趋势,黄仁勋亦保持冷静。他承认专用芯片(ASIC)在稳定、高频、变化小的负载场景下具备价值,但当前AI生态算法迭代速度极快,模型结构、注意力机制、训练策略不断演变。在这样的动态环境中,CUDA这样的通用平台才最具韧性,能让开发者快速尝试多种方法。英伟达通过开放系统,推出CPX专用芯片、开源Dynamo编排工具,并与英特尔合作NV Fusion,构建一个可插拔的“AI工厂平台”,应对“去依赖”挑战,将竞争从单一芯片转向更广阔的系统生态平台之争1。
地缘政治与主权AI:国家智能的战略命脉
黄仁勋的一句论断“没有人需要原子弹,但每个国家都需要AI”,深刻揭示了AI在现代地缘政治中的战略地位13。他认为,AI系统不仅仅是生产力工具,更将承载国家的语言、文化、法律和意识形态。将关键决策系统外包给外部API是不可接受的。因此,“主权AI”已成为各国共识,即建设本国可控的模型和基础设施,如同交通、通信、电网一般,成为国家的基础设施。这意味着各国即便继续使用OpenAI、Gemini等优秀模型,也必须建立自己的团队和算力工厂。
谈及中国市场,黄仁勋展现了工程师式的清醒与冷静。他承认中国市场节奏快、制造能力强、工程师众多,竞争现实不容回避。他警示美国不应因战略顾虑而主动放弃中国市场,这等同于“自己把舞台让出去”14。英伟达的目标是在合法合规的框架下,最大化其技术影响力。他强调英伟达的财务指引虽未计算中国市场,但中国依然是“战略重要”的区域,这体现了在复杂地缘政治背景下,科技巨头寻求平衡和务实的策略。
人才政策是黄仁勋强调的另一项核心竞争力。他以自身移民经历为例,认为“美国梦”和“上升权”的精髓在于吸引全球顶尖人才。他批评H-1B签证费用过高可能阻碍人才流入,并建议直接为STEM毕业生发放绿卡,确保美国作为全球最佳人才聚集地的地位不被动摇。在AI时代,人才争夺已上升至国家层面,决定着国力的未来。
人类与AI共生:工作范式与个体智能的未来
黄仁勋对AI未来社会影响的洞察,充满乐观与务实。他将AI视为“扩容人类脑力”的工具,指出全球GDP的55%到65%来自脑力劳动,AI的介入有望使这些岗位的产出翻倍甚至三倍,带来一场规模空前的经济增长。AI并非简单地取代人类,而是作为“实时思考的系统”,通过推理过程中的检索、判断和生成,成为人类的“第二大脑”1。
展望2030年,黄仁勋描绘了一幅人与AI深度共生的图景:每个人都将拥有一个“自己的AI”,它居住在云端,成为个性化的数字分身,像不睡觉的助手、伴侣甚至护卫,辅助决策、记录习惯,甚至主动安排生活13。同时,AI也将拥有“身体”,以小机器人的形式进入物理世界,具备识别表情、听懂语气、记忆上下文的能力。英伟达正致力于为这些AI“造身体”“装神经”“通电源”,将科幻变为现实。
对于普遍担忧的“AI是否会导致大规模失业”,黄仁勋的观点是:确实会有重复性、低判断力的岗位被取代,但效率提升将激发更多创新和探索,创造出新的工种和机会。他以英伟达自身为例,工程师数量随AI效率提升而增加,因为“我们现在能做的事情更多了”1。AI的本质是让人能做原本做不到的事,扩充人类的创造边界。
访谈的结尾,黄仁勋一句“别猜曲线能走多高,先上车”,道出了应对指数级变革的哲学1。在AI这个快速演进的领域,精准预测几乎不可能。真正的赢家不是预测最准的人,而是最早参与、投入最深、边学边干、持续调整方向的人。英伟达的战略布局——从芯片、系统到AI经济的建设银行——正是这一哲学的生动实践。它不仅摊开了未来AI经济的蓝图,也向所有时代参与者发出了邀请:拥抱变革,现在就是行动的时刻。
引用
-
黄仁勋2小时反驳「AI泡沫帝国」论,英伟达将成全球首家十万亿市值公司·新智元·新智元,编辑:艾伦(2025/9/29)·检索日期2025/9/29 ↩︎ ↩︎ ↩︎ ↩︎ ↩︎ ↩︎ ↩︎ ↩︎ ↩︎ ↩︎ ↩︎ ↩︎
-
关于投资OpenAI、AI泡沫、ASIC的竞争...黄仁勋回答了这一切·华尔街见闻·李笑寅(2025/09/26)·检索日期2025/9/29 ↩︎ ↩︎
-
黄仁勋最新访谈:AI泡沫?不存在的 - 虎嗅网·虎嗅网·(2025/09/26)·检索日期2025/9/29 ↩︎ ↩︎
-
未来已来!黄仁勋详解驱动AI革命的“三大规模法则” - 文学城·腾讯新闻(2025/09/26)·检索日期2025/9/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