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番茄小说正面临AIGC带来的内容生态挑战,其在监管合规、作者权益、内容质量与平台战略之间寻求平衡,折射出网文产业乃至更广阔创意领域在人机共生时代的深刻变革。这不仅关乎商业模式的转型,更触及著作权归属和人类创造力的哲学本源。
在蓬勃发展的数字内容浪潮中,字节跳动旗下的番茄小说,作为拥有超过2.4亿月活跃用户(MAU)的免费网文巨头1,正身处一场由人工智能(AI)驱动的深刻变革旋涡中心。它所遭遇的“AI难题”,不仅是平台层面的运营挑战,更是整个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产业在合规、商业和伦理交织下的一个生动缩影,预示着未来3-5年内容创作与消费模式的演进方向。
AI浪潮下的内容生态震荡:番茄小说的合规与失衡
2025年9月,番茄小说在作者提交内容时新增“是否使用AI”的强制勾选项,并明确若不实申报可能导致作品无法通过审核。此举迅速在网文作者社区“龙的天空”论坛引发热议,从“要好起来了吗”的期待到“使用AI谁还看”的担忧,从AI辅助界限的模糊到对限流的恐惧,种种情绪交织,凸显了AI技术融入创作后,作者群体面临的信任危机与身份焦虑。1
这一合规要求并非空穴来风。中国于2025年3月14日出台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已于9月1日起正式施行,其中第六条第四款明确要求平台必须“提供必要的标识功能,并提醒用户主动声明发布内容中是否包含生成合成内容”。1 纵横中文网、七猫等平台已先行一步。这标志着AIGC领域告别“野蛮生长”,迈向规范化、透明化的产业新阶段。
回顾番茄小说的AI之路,可谓一波三折。2024年5月,平台上线AI辅助写作功能,功能上比竞品阅文、七猫更为丰富,涵盖改写、扩写、续写、梗概灵感等,一度表现出对AI的高度拥抱。然而,这种激进态度也曾引发争议:2024年7月,平台要求作者签署“AI训练补充协议”,拟将作品用于AI模型训练,导致作者强烈反对,甚至出现停更行动,最终以平台提供解除条款功能告终。23 这场风波的核心在于AI训练语料的版权归属,与海外作家集体诉讼OpenAI的诉求如出一辙。
2025年3月,番茄小说平台上“首秀书目数量激增”的现象,被普遍解读为大量AI生成内容涌入的结果,甚至一度飙升至3549本,远超常态。1 这批内容品质堪忧,催生了“AI味儿”的说法,指代AI作品常见的逻辑漏洞、人设走偏、堆砌辞藻等问题。面对内容泛滥和质量下滑,番茄小说不得不于4月发布公告,肯定AI辅助价值的同时,宣布将长期治理“大篇幅使用AI生成的低质内容”,并在5月调整签约机制,提高门槛。这种从“积极引入”到“主动治理”的策略钟摆,揭示了平台在追求效率与维护内容生态健康之间的艰难平衡。
商业价值重塑:IP化与多元内容的战略转向
尽管AI写作在效率上表现出色(有作者每天1小时更新两章AI生成文,完读率稳定在23%1),但并未显著拉高番茄小说的优质内容供给。平台在AI上“踩刹车”的同时,正加速驶向另一条路径:深挖用户价值,推进内容IP化和多元内容供给。
自2023年起,番茄小说高调进军影视业,召开了两届创作者大会,宣布与爱奇艺合作“和光计划”,并成立“番茄影视”“番茄动漫”厂牌。1 热门作品如《斩神》已被改编成动画并取得不俗口碑。短剧改编更是其IP化的明确方向,2024年已超500部番茄原创短剧被字节跳动旗下红果短剧消化吸收。1 这种“内容——IP改编——回输平台”的商业闭环,旨在通过IP衍生实现价值最大化,并丰富平台内容供给。
此外,番茄小说也加大了与传统出版机构的合作力度。截至2025年6月,已与全国近400家出版机构达成合作,平台传统出版物每日阅读量超过600万。1 这使得番茄小说的内容推荐位上,文学名著、短剧、网文同屏争夺流量,呈现出内容生态的多元化与复杂化。
从商业敏锐度看,这种战略调整反映出平台对内容稀缺性与IP核心价值的重新认知。当AI能够以极低成本大规模生产“可用”内容时,真正稀缺的是那些能穿越周期、承载情感、激发共鸣的“好故事”和“好IP”。番茄小说的举动,是从追求“量”转向深耕“质”,利用自身流量优势赋能IP价值,这对于母公司字节跳动在泛文娱领域的战略布局具有传导意义。
伦理、版权与未来创作范式:人机共生的哲学思辨
番茄小说的AI难题,不仅仅是商业和合规问题,更深刻触及了AI时代的创作伦理与版权哲学。
著作权归属是核心争议之一。根据中国首例AI生成图片著作权侵权案的判决,AI生成内容是否构成作品需视个案情况而定,但强调了“基于原告的智力投入直接产生,体现出了原告的个性化表达”是获得著作权的关键。2 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游云庭认为,经授权后,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不受《著作权法》保护,因为“只有人创作的内容才受著作权法保护”。2 此外,他指出AI创作门槛过低可能导致“公有领域中划出私有领域”过多,不利于公共利益。2 这一法律框架在未来将面临更大挑战:当AI辅助程度越来越高,人类的“智力投入”边界在哪里?95%由AI生成、仅由人类负责提示词设计的作品,其著作权又该如何界定?(如斯蒂芬・马尔什的《作者之死》)1
在文学本源层面,AI对人类创造力的影响引发了广泛思辨。日本作家九段理江凭借5%AI内容的小说获得芥川奖,尽管作品本身探讨AI,但仍引发了关于纯文学“含AI量”的讨论。1 国内作家莫言通过与AI对话,感受到其古言诗作的“陈词滥调”和“没有创造性”,但承认“99%的作家不如它写赋”1。科幻作家刘慈欣则持开放态度,认为AI未来十年二十年内极有可能在很大比例上取代人类文学创作,但目前不大可能创作出最顶尖作品1。这些观点交锋,本质上是在探讨:AI是工具,是共创者,还是最终的替代者? 真正的“创造性”是否是AI难以逾越的鸿沟,或是仅限于人类情感和体验的特定领域?
不同平台对AI辅助写作的态度分化,也反映了行业在探索人机共生创作范式中的不确定性。晋江文学城对AI使用采取更为警惕和严格的态度,仅允许文字校对、创意要素辅助、创意粗纲辅助三种情况。1 这与番茄小说更偏向于效率和商业转化的路径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分化路径将如何影响各自的内容生态和作者群体,值得长期关注。
产业前瞻:构建可持续的AIGC生态
展望未来3-5年,网文乃至整个内容创意产业将在AIGC浪潮中经历深刻重构:
- 政策法规的持续完善与国际趋同: 随着AIGC技术加速迭代,全球范围内的监管框架将进一步细化,特别是关于内容标识、版权归属和责任认定。中国《办法》的实施,将推动平台在技术治理和用户教育方面投入更多资源,以实现技术发展与社会治理的平衡。
- 内容价值链的重塑: 低门槛的AI生成内容将持续稀释中低端内容市场的价值。真正的优质IP和核心创造力将变得更加稀缺和宝贵,成为平台和资本追逐的焦点。商业模式将从“流量为王”逐步转向“IP为王”和“内容价值为王”。
- 人机协作模式的深化与分工细化: AI不会完全取代人类创作者,而是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未来将出现更多以人类智慧为核心驱动,以AI工具提升效率和拓展想象力的**“智人共创”模式**。AI可能在背景设定、人物细节、情节扩写等重复性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而人类创作者则专注于核心创意、情感深度和哲学思考。
- AI技术自身的演进: 针对“AI味儿”和逻辑连贯性等问题,AI模型将持续优化,在理解叙事逻辑、人物弧光和情感表达方面取得突破。个性化、定制化的AI辅助工具将应运而生,更好地服务于不同风格和需求的创作者。
- 平台生态的重新定义: 平台将不再只是内容的发布渠道,而是集AI工具、IP孵化、版权管理、多元分发于一体的综合性内容生态运营商。番茄小说的经验将为字节跳动更宏大的泛文娱战略提供重要参考,如何有效整合AI技术、原创内容、IP衍生和渠道分发,将是其未来增长的关键。
番茄小说的“AI难题”并非孤例,而是全球创意产业在技术洪流中共同面对的时代命题。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创作的本质、作者的定义以及内容价值的衡量标准。在人机共生的新时代,唯有在拥抱技术效率的同时,坚守对内容品质、创作者权益和伦理底线的承诺,才能构建一个可持续、繁荣的数字创意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