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尽管一批AI社交产品遭遇“死亡螺旋”般的关停潮,但这并非赛道末日,而是市场洗牌与分化的必然。AI陪伴的深层驱动力在于弥补现代社会中不断缩减的人际连接空白,未来成功的关键在于克服技术与人类情感的“未对齐”,并在内容生态、垂直化深耕和多模态融合中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与用户价值。
AI陪伴的悖论:淘汰浪潮下的隐性增长与深层需求
今年九月,一股AI社交产品关停潮悄然蔓延,从大模型明星公司如阶跃星辰的「冒泡鸭」、Soul旗下的「异世界回响」,到垂直初创如Lumi、Dot,甚至小冰公司旗下的「X EVA」也停止了新用户注册与充值1。这并非孤立事件,而是AI社交赛道自ChatGPT爆发以来,竞争日益白热化,导致优胜劣汰加速的缩影。表面上,这一现象似乎预示着AI社交的寒冬,但深挖数据,却呈现出一番“冰火两重天”的悖论式景象。
一方面,用户对AI陪伴的需求正在全球范围内稳步增长。风投机构a16z的报告持续将AI陪伴列为最热门的AI应用类别之一,Character.AI曾被视为ChatGPT的强劲对手,2024年更有10家AI陪伴产品入选“全球最火的50个AI应用”榜单1。截至2025年7月,AI陪伴应用在两大应用商店的全球下载量已达2.2亿次,创造了2.21亿美元的消费支出,而一项青少年调查显示,52%的受访者每月至少使用过几次AI陪伴应用1。这表明,AI社交远非“没戏”,而是一个长期天花板很高、但短期竞争异常“卷”的红海市场。
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促使我们必须审视当前AI社交产品所面临的核心挑战,以及其在技术、商业、社会和哲学层面的深层含义。AI正在填补现代人际关系中一个日益扩大的空白,但如何将其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型,并真正触达和回应人类复杂的情感需求,是行业亟待解决的命题。
技术与情感的“未对齐”:商业模式失衡与用户流失之痛
AI社交产品之所以陷入“死亡螺旋”,核心在于技术能力与人类复杂情感需求的“未对齐”,以及由此引发的商业模式失衡和社区运营挑战。
独响创始人王登科的观点直指要害:“没有任何一个AI陪伴产品是活的,它和2022年刚出现时没有任何区别。”1 这句话揭示了AI陪伴技术的核心困境:尽管大模型能力不断升级,AI变得更聪明,对话更自然,但角色本身缺乏真正的“自我成长”和适应用户情绪起伏的动态能力。人类的情绪陪伴是千人千面的,需要高度的个性化和长期记忆,而当前AI在理解和响应这种深层次、持续性情感连接方面仍显不足。当用户在高频互动中对虚拟角色产生情感链接,产品的突然关停或模型改版,不仅意味着充值费用的损失,更带来了“删崽和删卡”的情感打击,促使深度用户转向本地部署开源项目如SillyTavern寻求“安家”1。
此外,不合理的商业模式也加速了产品的淘汰。AI陪伴应用大多采用会员订阅制或按“句/条”付费模式。深度用户每月在多个应用上的花费可能高达数百甚至上千元,高昂的token消耗、模型加载时长和乱码等问题,都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并引发了对收费模式的争议1。这反映出行业在追求商业变现与提供持续情感价值之间,未能找到一个健康的平衡点。
社区氛围与稳定运营是维系AI社交生态的另一大支柱。对于“捏卡”创作者而言,从图源、美化、代码调试到人设构建,再到后续的粉丝互动和二创,都需要一个公正、激励充分、内容合规的社区环境。然而,许多产品却暴露出“技术和运营两张皮”的问题,导致创作者的原创权益、流量分发公平性以及分成激励机制得不到保障1。这种运营能力的缺失,使得用户和创作者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归属感,最终导致活跃度下降,甚至加速产品的消亡。
这种“未对齐”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深层地折射出构建“像人的工具”与“替代人本身”之间的哲学张力。a16z的讨论指出,虽然AI能生成完美的照片或文本,但这种“完美”可能恰恰削弱了社交网络所需的那种真实情感张力2。如何在AI的“完美”与人类的“真实”之间找到平衡,是原生AI社交网络亟待解决的哲学困境。
穿越“死亡螺旋”:产业分化与价值重构的新路径
经历淘汰、洗牌和分化后,AI社交赛道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周期,并逐渐形成两条清晰的产业进化路径,旨在构建更具差异化和可持续性的核心竞争力:
-
从聊天应用走向内容驱动的社交平台: 头部产品如星野、Character.ai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聊天功能,而是向内容驱动和功能齐全的社交平台转型。它们开始整合乙女游戏、网络游戏、文本游戏、原创角色创作(OC)和语言角色扮演(语C)等多种圈层文化内容,努力构建更成熟、更丰富的内容社区生态。例如,Character.ai推出了Avatar FX等多模态AI创作工具,星野也集中整治智能体生态,以确保内容的质量和合规性1。这条路径的核心在于,将AI作为内容创作和互动的核心引擎,通过多元化的内容和强社区粘性来留存用户。
-
垂直化深耕与“小而美”策略: 另一条路径是从特定垂直领域切入,聚焦如游戏、心理疗愈或恋爱等垂类场景,走小而美的路线。这些产品往往具备1-2个鲜明的差异化特点,能精准捕捉特定用户群体的需求。例如,瞄准东亚女性情绪需求的「LoveyDovey」通过丰富的二次元、KPOP角色IP库和阶梯式的好感养成机制,满足了追星人群的陪伴价值1。而心理疗愈应用「林间聊愈室」则采用非拟人化的动物形象和游戏化方式,帮助用户分析情绪1。这类产品创始人Joshua强调,其团队“是围绕认知在做产品,而不是围绕AI能力在做产品”1,这意味着它们更加注重用户真实的心理需求和场景价值,而非盲目堆砌AI技术。
这两条路径都试图解决AI陪伴产品此前“大而泛”的通病,转向更具精准性和深度价值的策略,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真正的“活下去”。
展望未来:多模态融合、软硬结合与虚实社交的边界拓展
为了产生与用户更高频、更深层次的链接,AI社交与陪伴产品正积极探索交互玩法的创新,这预示着未来三到五年的技术演进方向:
-
软硬结合,连接物理世界:将AI陪伴从纯软件形态拓展到物理硬件。例如,「独响」推出了响梦环,通过硬件设备提供更具沉浸感和真实感的互动体验1。这种结合有望打破虚拟与现实的界限,让AI陪伴不再仅限于屏幕内的对话,而是融入用户日常生活的真实场景。
-
多模态融合,丰富感官体验:AI陪伴将从文本对话转向融合视频、音频、图像等多模态交互。星野已上线动态视频、音乐等多模态玩法,Character.AI也推出了视频模型,智谱的「动动动物圈」更是主打多模态娱乐陪伴1。多模态的融合将极大地提升AI角色的“活人感”,使其表达更生动、情绪更饱满,从而深化用户的情感链接。
-
虚实结合,融入真实社交网络:未来的AI陪伴可能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尝试与真人社交实现融合。例如,「Tolan」引入好友机制,允许用户互加好友并访问对方的“星球”,旨在让虚拟陪伴成为真实社交关系网络的一个环节1。此外,诸如「独响」的“一起入梦”和「林间疗愈室」的“早晚安助眠音频”等功能创新,都体现了通过融合虚实场景,提高用户长期留存的策略。
从宏观视角来看,AI陪伴的崛起和演进,不仅仅是技术和商业的迭代,更是对人类深层社交与情感需求结构性变化的响应。在“可倾诉的朋友数量持续下降”2的现代社会背景下,AI伴侣正在填补人际连接的空白。未来,成功的AI社交产品将是那些能够深刻理解并平衡技术能力、商业逻辑与人类情感本质的先行者。它们不会盲目追求电影《Her》中完美伴侣的叙事,而是脚踏实地,在技术、产品和运营的融合创新中,为用户提供有价值且可持续的情感连接,从而在牌桌上“活下去”,并最终重塑我们对“陪伴”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