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无人配送车正成为L4自动驾驶与具身智能领域首个大规模商用并实现盈利的赛道,以新石器、九识智能为代表的先锋企业已达成万台交付里程碑,吸引了科技巨头和传统车企空降入局,预示着行业从粗放式竞争迈向以生态协同、服务为本的“精耕细作”阶段,其对物流、城市治理乃至未来社会形态的深远影响才刚刚开始。
在L4级自动驾驶的宏大叙事中,Robotaxi曾是资本和技术追逐的“皇冠明珠”。然而,技术瓶颈与商业化路径的漫长,让其规模落地充满不确定性。出乎意料的是,聚焦“载物”而非“载人”的无人配送车,正以惊人的速度率先撞开商业化大门,成为L4自动驾驶和具身智能领域首个实现大规模商用并盈利的赛道。12
近期,无人配送行业捷报频传:新石器无人车第10000台整车正式下线交付,九识智能也宣布年内将实现累计量产交付1万台。1“万台交付”被业界普遍视为规模化拐点,标志着行业从技术验证期迈入规模化运营期。与此同时,德赛西威、佑驾创新等上市公司以及Momenta、华为、比亚迪等潜在巨头纷纷摩拳擦掌,使得无人配送赛道瞬时沸腾,竞争格局也随之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精耕细作”阶段。
产业格局重塑:从单点竞争到生态博弈
当前无人配送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竞争逻辑演变,从早期的技术单点比拼转向全链条、生态化的系统对抗。这导致了行业竞争梯队的明显分化:
-
“大厂系”:稳健布局的生态巨头 京东、美团最初将无人配送车视为内部物流的“水电煤”,优先保障自身业务效率;菜鸟则更早地将市场化刀口向外。这些巨头背靠庞大的生态资源、深厚的技术积累与雄厚的资金,不惧短期规模化速度。对它们而言,“名声比跑得快更重要”,稳健是其核心策略。其强大的信任背书能力为客户提供了无可比拟的安全感,尤其在无人车这种“长期绑定”的服务模式中,客户更看重服务商的稳定性与可靠性。1
-
“先发双雄”:卡位优势的行业先锋 以新石器和九识智能为代表的初创企业,凭借早半步的市场卡位,已将主流订单与落地场景牢牢掌握。新石器通过7年的深耕,已构建起“供应链—运营—数据”的全链路优势,与全国280多个地市的政府及物流企业建立了2-3年的互信关系,万台L4级无人车累积数千万公里的运营数据,形成了短期内难以复制的场景护城河。12它们在路权获取(新石器已在280+地市获公开道路路权,九识智能覆盖29省200+城市)、价格策略(如九识E6裸价2万内,新石器0首付0利率)和服务体系上展现出极强的竞争性,持续“贴身肉搏”,加速行业内卷。1然而,作为领跑者,它们也率先触及了规模化扩张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社会舆论接受度与安全问题,这阻碍了其短期内快速突破。1
-
“资本新贵与潜在变量”:携技术与资金空降的破局者 德赛西威、佑驾创新等上市公司凭借整车级供应链、规模化量产能力和深厚的自动驾驶技术储备强势入局。德赛西威主打“车规级可靠性+低成本”,佑驾创新则强调“智驾技术领先+场景适配快”。1更值得关注的是,Momenta(NOA市占率60.1%的算法巨头)、华为(智能汽车生态)和比亚迪(电池与整车制造核心能力,曾为Nuro量产L4无人配送车)等巨头,一旦正式跨界,其“技术+生态+制造”的复合优势,将可能直接改写现有行业竞争规则,形成“生态重构”的风险。2
技术逻辑深潜:L4商业化的务实路径与挑战
无人配送车之所以能率先实现L4级自动驾驶的规模化商用,核心在于其**“载物”属性极大地降低了技术复杂度和安全冗余要求**。与载人Robotaxi相比,无人配送车在低速场景、固定路线和对乘客舒适度要求较低的约束条件下,更容易达到L4级的运行可靠性。
技术策略上,以新石器为代表的先行者展现了务实的创新思维。新石器早在2021年便选择了**“视觉为主、激光雷达为辅”的类似特斯拉技术路线,通过优化算法简化硬件配置,将激光雷达数量减至1个,大幅降低了研发与制造成本。23这种“软件定义硬件”的思路,使其产品能以模块化设计适配不同车型,实现成本优化。其目标并非打造“最聪明的单一司机”,而是构建一支“规模庞大、低成本、守规矩、不间断运营的‘蚂蚁雄兵’”**。2
然而,行业仍面临“三道硬关”:
- 造车容易卖车难:B2B市场的客户(如快递物流企业)更看重产品适用性、风险控制、成本稳定性与长期价值。新石器花了三年时间才让市场认可无人车能“降低物流成本1/3至2/3并提升效率”。2新进入者面临的挑战是,在产品可靠性、性价比和场景适配度上,必须显著优于现有方案才能触发客户重新评估,且POC到批量采购通常需2-3年验证周期。1
- 硬件容易软件难:核心在于开发“简单、稳定、高效”的软件和运营系统,聚焦物流行业的“降本增效”本质需求。场景导向的解决方案,如新石器首创的“笼车”实现“秒级装卸”并取消网点分拣,将装卸效率提升6倍、配送成本降低50%,体现了软件适配场景的关键价值。2
- 上路容易运维难:规模化常态运营带来巨大的运维挑战。无人配送车并非“完全无人”,后台远程控制中心和线下救援网络是刚需。复杂的城市交通环境要求持续的数据收集和模型迭代,而让数百辆车的车队高效协同的调度平台,其算法复杂度随规模呈指数级增长。1
商业模式革新:从硬件销售到运力服务
无人配送车的商业模式正从传统的“卖车”向**“提供运力服务”转型。新石器CEO余恩源明确指出,物流行业天生通缩,降本是核心,客户看重的是能否通过服务降低成本、提高效率。3这意味着,单纯的价格战难以持久,而是要通过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来绑定客户,包括自动驾驶订阅、系统升级、传感器标定、云端调度运维等。
新石器已实现单月盈利,并保持较高的毛利润,这证明了“运力服务”模式的可行性。3通过金融降本(0首付、0利率)、FSD终身免费等策略,以及建立覆盖有车地方的网点服务体系(1分钟内响应),先锋企业正不断提升服务竞争力,以深度运营能力构建商业壁垒。
社会维度与伦理考量:信任、安全与未来共存
无人配送车的普及不仅仅是技术和商业的胜利,更深刻触及社会心理与城市治理。社会舆论与公众接受度是当前无人车落地最大的阻力之一。13当大量无人车涌入城市,居民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任何事故都可能被放大并引发广泛关注。因此,企业在技术尚未完全成熟时过度激进的规模化投放,可能不仅损害用户体验,还对城市运作带来风险。
构建公众信任,一方面需要企业将产品做得“稳健可靠”,另一方面,更要积极展现无人车的正向社会价值,如低碳、环保、绿色物流以及对社会治理的积极作用。3安全,作为自动驾驶的“红线”,必须投入最大的技术研发和运营力量。同时,统一各地割裂的技术备案与安全监管标准,将成为巨头入局带来的积极“鲶鱼效应”之一,有望大幅降低跨区域运营的制度成本。
从更深层次看,无人配送将逐步重塑“人、货、场”的连接方式。它不仅是物流效率的提升,更是物理世界与数字智能深度融合的体现。未来的“三栖运维军团”(懂驾驶、懂技术、懂客户)将成为新职业生态的一部分,人与智能机器的协作模式将被重新定义。
精耕细作:行业深化与生态协同的未来图景
无人配送行业正从“跑马圈地”的粗放期进入到“精耕细作”的深水区,呈现出以下几个关键趋势:
- 产品多元化与场景深化:为满足电商快递、生鲜冷链、商超快消、批发市场等多元需求,冷链版、格口柜车等专用车型不断涌现。新石器已迭代出覆盖三轮、面包到轻卡全段位的X3、X6、X12系列产品。1预计明年,城市配送、即时物流等非快递领域的销量占比有望接近或超过一半,市场空间将从百万辆级扩大到三千万辆级的城市配送商用车市场。3
- 运维管理升级与人才细化:随着车队规模达到千级,对“群体协同”的运维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平台算法需实现毫秒级路径重算、动态订单分配与空驶抑制。后台远程控制中心和前端线下救援网络,以及“三栖”运维人才的培养,将成为竞争的关键。1
- 生态协同增强与全链路无人化:无人配送车将不再是“运力孤岛”,而是与自动分拣、无人驿站等环节深度整合,形成**“仓—运—站”全链路无人化解决方案**。例如,菜鸟的“AI+物流”体系已在县域共配中心实现“自动化分拣+无人车直送”模式,打通干线与末端,提升乡村物流效率并降低成本。1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无人配送企业也迎来战略级机遇。凭借全球独步的供应链优势,中国企业在成本控制和规模化制造方面拥有显著优势,海外竞争对手在短期内难以匹敌。3然而,出海也面临地方性法律法规推动、数据本地化模型构建及本地化运营人才团队建设等巨大挑战,需要像“重新创业一次”般应对。3
尽管前景广阔,行业仍需解决诸多“骨感”的现实问题,如红绿灯信息交互、专用车道等基础设施缺位,以及城市场景复杂性对感知决策算法的更高要求。余恩源指出,万台交付仅仅是行业新起点,未来无人车将像快递柜、货运站一样,成为全球物流基础设施的核心组成部分,重构人、货、场的连接方式。1这场由无人配送开启的具身智能“精耕细作”时代,其对效率、成本、乃至人类文明进程的深层影响,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