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大模型不光能在聊天框里“妙语连珠”,现在还要“下凡”工厂搞生产!QCon上海站聚焦AI在工业场景的落地,专家们不仅要揭秘如何克服组织“水土不服”,还要手把手教你在预测模型“舒适区”外,用LLM和时序模型玩转工业控制,甚至构想“工业操作系统”的未来。
AI大模型这波浪潮,已经不满足于在赛博空间里“呼风唤雨”了,它现在把目光瞄准了物理世界,特别是那些充满机器轰鸣和生产线的工厂。没错,大模型要“下凡”工业,亲手“拧螺丝”了!但就像“霸总”突然进厂,总会有点“水土不服”。这不,在即将到来的QCon上海站,一众顶尖“炼丹师”和“架构师”就要来聊聊,AI在工业“深水区”里,到底能游得多深,又会呛到几口水?
工厂“组织病”:AI落地,先过“人情关”?
想让AI大模型在工业界“C位出道”,可不是改改代码那么简单。Erik Walenza-Slabe,这位Asia Growth Partners的CEO,一语道破天机:大型企业在引入AI时,往往会遭遇一堆“奇葩”组织障碍1。想象一下:
- 缺乏统一规划: 各部门“单打独斗”,AI项目“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形不成合力。
- 数据孤岛: 各家数据“圈地自萌”,老死不相往来,AI想学习都没“粮草”。
- 部门协作不畅: “踢皮球”是常态,“扯皮”是艺术,AI项目推进“龟速”。
- 员工抗拒: “AI来了,我饭碗还在吗?”这种焦虑,可能比你想象的更普遍。
“大型企业在推进 AI 应用过程中常常面临一系列内部障碍,例如缺乏统一规划、数据孤岛、部门协作不畅以及员工抗拒等,这些因素都严重阻碍了 AI 的落地与推广。唯有从组织层面系统性地解决结构性障碍,企业才能真正释放人工智能的战略潜力。”
—— Erik Walenza-Slabe,Asia Growth Partners CEO
Erik老师的这番话,简直就是AI落地企业的“灵魂拷问”!看来,AI想在工厂站稳脚跟,先得把这些“人情世故”捋顺了,才能把技术威力真正释放出来。毕竟,再牛的技术,也怕“猪队友”和“拦路虎”啊!
技术“炼丹炉”:告别舒适区,LLM和时序模型来“整活儿”!
搞定了组织问题,真正的技术挑战才刚刚开始。工业界的AI应用,可不是跑个“Hello World”那么简单。工业AI Data Scientist裘实就直言不讳,要“跨越预测模型的舒适区”2。传统的预测模型,在特定场景下表现还行,但面对复杂多变的工业环境,就有点“力不从心”了。裘实和他的团队,可是玩出了不少新花样:
- 计算机视觉在质量检测: 机器“火眼金睛”,比人工更精准地找出瑕疵。
- 智能参数推荐在工艺控制: AI变身“老司机”,告诉你最佳生产参数,告别“凭经验”操作。
- 小样本学习结合专家反馈: 机器“举一反三”,哪怕数据不多,也能学着专家经验迅速识别异常。
- 知识图谱智能问答在售后: 客户问啥AI都能秒答,售后服务“秒级响应”。
他们通过数字孪生、可解释AI和跨部门数据治理,打造了一条“人机协同”的优化路径。这不光降低了损耗、提升了质量,还让供应链和服务变得更“敏捷”,简直是制造企业的“降本增效”神器!
而前国际数字化工业企业工业人工智能业务线负责人王超博士,更是把“大招”放到了工业控制领域。他分享了《大语言模型和时序基础模型在工业控制中的应用实践》3。你没听错,大语言模型(LLM)不光能写诗写代码,还要去“指挥”工业生产线了!
王超博士团队从2019年就开始探索深度学习驱动的工业控制,特别是AI-MPC(模型预测控制)。虽然效果显著,但“规模化复制”却是个老大难:不同行业工艺的学习、数据整理、特征工程建立,以及复杂工艺场景下的多节点协同控制,都像是道道难关。
于是乎,他们开始琢磨:
- 大语言模型能不能帮着解读工艺、搞定特征工程?
- 时序基础模型能不能在单一工艺段和公辅系统上“大显身手”,增强控制效果?
这就像是给传统的工业控制系统,装上了“AI大脑”和“千里眼”,让它们能更好地理解指令、预判未来,从而做出更聪明的决策。想象一下,一个能“听懂人话”的工业控制系统,它将如何颠覆现有的生产模式?
端云协奏曲:AI大脑与工厂“神经末梢”的甜蜜合体
当大模型要在工业场景中“大展拳脚”,我们还得考虑一个现实问题:究竟是让AI大脑“上云端”还是“下边缘”?答案是:“端云协同”才是王道!
正如Google搜索结果中提到的,“端侧大模型是指将大模型的运行(主要是推理)直接部署在终端设备上”4。端侧部署有三大好处:
- 隐私保护: 用户数据不必上传云端,减少隐私泄露风险。
- 低时延: 本地处理,告别网络延迟,响应速度“噌噌”往上涨。
- 降低云端成本: 部分计算下放,减轻云端服务器压力,省钱就是硬道理!
“端侧AI的优势在于隐私保护和快速响应,云端AI则擅长利用大数据和强大算力。结合两者特点,未来大模型将在多种场景中深度赋能,端云协同无疑是理想方案。”
—— 章武,华为技术专家
华为的CANN工具链4就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比如NPU友好的低比特量化、自定义算子能力、模型泛化支持等,目标就是让大模型能在手机等终端设备上“跑得飞快”。但高通的新SoC虽然号称是为生成式AI设计,却在Transformer模型支持上仍有差距,比如缺乏对动态shape、group-level量化的支持4。这说明,要让大模型在各种工业“末梢神经”上无障碍奔跑,硬件和软件的适配之路还很长。
未来,端侧AI就像是工厂的“神经末梢”,负责采集数据、处理本地任务;而云端AI则是“超级大脑”,进行复杂推理、全局优化。两者各司其职,又紧密配合,共同奏响智能制造的“协奏曲”。
工业“操作系统”:从“4.0”走向“下一代智能”的野望!
从QCon上海站的议题和各位专家的分享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大模型在工业场景的落地,绝不是一场简单的技术移植,而是一场**从传统自动化到智能决策的深刻变革。**它不光是要解决具体的技术难题,更是要重构我们对工业生产的认知。
高智韬老师出品的“大模型驱动的制造革命”专题,更是雄心勃勃地提出要“勾画‘工业操作系统’的未来形态”。1
想象一下,一个统一的“工业操作系统”,它能:
- 调度所有生产资源: 从机器设备到人力物力,一切尽在掌握。
- 智能决策生产流程: AI大脑自动优化排产、质量控制、故障诊断。
- 自我学习和演进: 工厂越运行越聪明,生产效率“螺旋式上升”。
这不再是“工业4.0”时代单点的自动化和信息化,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业智能的下一代”。它需要技术、组织、人才、生态的全面协同。AI大模型,就像是给这个“工业操作系统”注入了最强大的智能引擎。
QCon上海站的这些案例和思考,无疑为工业界绘制了一幅激动人心的蓝图。我们现在正处在AI全面赋能千行百业的“深水区”,挑战重重,但机遇也前所未有。那些敢于“下水”实践的先行者,正在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探索着AI在工业场景中,到底能游得多深,又能创造出多大的价值!
引用
-
大模型在工业场景中的落地实践、挑战与未来机遇|QCon 上海·InfoQ·QCon上海组委会(2025/10/11)·检索日期2025/10/15 ↩︎ ↩︎
-
跨越预测模型的舒适区:制造 AI 落地的挑战与解决路径·InfoQ·裘实(2025/10/11)·检索日期2025/10/15 ↩︎
-
大语言模型和时序基础模型在工业控制中的应用实践·InfoQ·王超(2025/10/11)·检索日期2025/10/15 ↩︎
-
“像把大象塞进冰箱一样困难”,端侧大模型是噱头还是未来?·新浪财经·徐梦炜等(2025/10/14)·检索日期2025/10/15 ↩︎ ↩︎ ↩︎